邢國良
高標準農田是指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是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是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的務實舉措。從2008年至2014年,巴彥淖爾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開發項目實施了7年,完成350萬畝改造任務,項目總投資30.1億元。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只有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強項目管理,抓住重點,突出優勢,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水平,使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邁上新臺階。
一、堅持規劃先行,加強組織保障
一是加強項目規劃設計。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設計的質量直接關系到項目和資金效益的發揮。巴彥淖爾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設計遵循“因地制宜、大破大立、科學合理”的原則。“因地制宜”,就是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規劃結合本地的優勢特色農畜產品如小麥、番茄、葵花、羊肉、牛奶等的發展,為特色產業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打下基礎。“大破大立”,就是高標準農田規劃對項目區不合理的渠、溝、路,從長遠科學角度進行破舊立新、重新規劃。“科學合理”,就是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規劃由設計公司專業人員進行初步設計,然后深入實地,廣泛征求項目區農民、鄉鎮和旗縣區開發辦相關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反復論證,修改完善,真正做到規劃科學合理可行、符合農民意愿、開發效益最佳。在這一原則下,巴彥淖爾市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有效地實現了“三增”,即增加耕地面積,通過項目區渠、溝、路截彎取直,清理田間積土,鹽堿地改良,廢棄地重新利用,耕地面積增加了10%左右;增加糧食產量,項目區比非項目區糧食增產10%左右,糧食畝均產量增加100公斤左右;增加農民收入,農民畝均收入增加了100元左右。
二是加強項目組織領導。巴彥淖爾市委、政府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制定了《巴彥淖爾市5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實施意見》,對項目規劃、建設原則、配套政策、具體措施作了明確規定。各旗縣區黨委、政府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形成了“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良好工作機制,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集中連片、灌排配套、農田林網建設作為鄉鎮一把手考核的“硬指標”。項目區各鄉鎮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擔負起了項目的組織實施和協調工作。有的項目區所在村社還成立了農田水利建設理事會和監事會,制定了村規民約,有效地化解了項目建設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推進了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
二、堅持“大破大立”,創新工作模式
一是“大破大立”開展項目施工。隨著立地條件逐年變差,畝投資逐年增加,巴彥淖爾市各旗縣區積極整合涉農項目,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實施中堅持“大破大立”的工作原則。項目區涉及調地、占地等利益沖突,工作難度非常大,各旗縣農發辦和鄉鎮積極動員、廣泛宣傳、采取各種措施推進項目區建設。各地形成了“三打破、五統一、一重新”的工作模式:“三打破”即打破農戶的承包界、打破雜亂的地塊界、打破混亂的溝渠路;“五統一”即統一開挖溝渠、統一整修道路、統一植樹造林、統一平整土地、統一劃分地塊;“一重新”即重新分配經營土地。為了切實做好群眾工作,各旗縣農發辦在立項前召開動員會、觀摩會,幫助群眾算經濟賬,真正讓群眾政策清、情況明,讓群眾做到“四個同意”(即同意實施項目、同意大破大立、同意調整地塊、同意自行解決矛盾)并簽字認可,有效地減少了社會矛盾。對規劃建設中的占地,采取“規劃后土地微調、以地易地、以錢找平、損益平衡”的辦法進行化解。部分村社采取以整村推進立項和“借工還工、借錢還錢、以工折錢、以村統籌、以錢找平”的辦法組織群眾投工投勞。最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格局。
二是圍繞重點狠抓三大工程。第一,狠抓水利灌排配套工程質量。巴彥淖爾市黃灌項目區因地制宜完善排溝及建筑物配套,開挖疏浚項目區支溝以下排溝,基本實現了灌排配套,提高了灌區輸配水能力和用水效率,提高了排澇降漬能力,土地鹽堿化程度明顯降低。黃灌項目區襯砌渠道后的水資源利用系數提高了0.156,灌溉水利用率由原來的43%提高到55%;畝節約用水60方左右,減輕了農民水費負擔。斗級渠道行水期縮短了3—5天,縮短灌溉時間,省工省時省力。第二,狠抓造林工程質量。巴彥淖爾市各旗縣區積極探索以育代造、灌喬結合、經濟林栽植、政府租地打造寬林帶、大網格等造林方式,實現了造林方式多樣化。這些措施既方便林木撫育,又便于管護,確保了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磴口縣采用政府租地造林,在項目區打造寬林帶,增加了林網面積,緩解了林地矛盾。烏前旗白彥花井灌項目區整合政府補貼資金營造500畝防風林帶,提高了造林標準。烏前旗新安鎮羊房子項目區采取以育代造的新型造林方式,打造胡楊樹苗木培育帶。第三,提高工程物資質量。為了進一步提高工程物資質量,巴彥淖爾市農發辦深入開展招投標物資詢價調查工作,由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組織公開招投標。同時,加強對中標物資企業的管理,定期開展檢查聯評、取樣檢測和檢查驗收工作。通過考核聯評、核扣工程量等方式有效強化了企業的質量意識,規范了物資生產行為,使得供貨物資質量整體水平有了提升。
三、強化項目管理,提升項目建設水平
一是強化監理職能職責。為了進一步發揮監理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的作用,巴彥淖爾市頒布了《巴彥淖爾市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監理單位管理及考核辦法》,明確了監理公司、監理人員、旗縣農發辦的工作職責。僅2014年,監理公司共向預制生產企業、施工單位下達了82份整改通知和停工令,有效地促進了工程質量的提高。全市2014年的51個項目區全部聘請了農民質量監督員,從設計、規劃、實施、管護等方面全程參與監督,充分發揮農民在項目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工程質量較往年有明顯提高,農民群眾對項目實施更加滿意,項目實施后的效益更加突顯。
二是強化資金監督檢查。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資金合理使用,市農發辦加強了對各旗縣資金管理工作的監督檢查,定期組織對各旗縣資金管理及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整改。主動邀請市審計局、市財政監督局檢查旗縣項目資金使用情況,組織人員對部分中標企業進行財務檢查,進一步規范中標企業的財務行為。從2014年起,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全部推行工程竣工決算審計。
三是強化績效考核。按照自治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績效評價辦法、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各旗縣深入項目區,調查了解項目區建設的耕地增加、節水情況、種植增產及農民增收等建設成效情況,認真采集數據、匯總分析,積極開展土地治理項目和產業化項目績效考核準備工作。全面組織開展旗縣項目績效評價,將評價結果與項目和資金分配掛鉤,與績效預算相銜接。
(作者系巴彥淖爾市農業開發辦主任)
責任編輯:劉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