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和平
李林平,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郵政局一名普通投遞員。黝黑的皮膚、清瘦的身材,是他風雨兼程置身郵政事業的最佳印證;甘于奉獻郵政、一心服務社會,是他矢志不渝彰顯敬業本色的最美贊歌。
踏上郵路,就踏上了服務農牧民之路
1998年,深受在郵政系統工作的父親的影響,李林平三次推辭了深圳待遇優厚的工作,自愿加入了四子王旗郵政局代辦員隊伍。雖然當時他一年才能掙1200多元的代辦費和業務酬金,但他感受到了“子承父業”的榮耀。
剛參加工作的幾年,他先后在四子王旗白音花蘇木和巴音敖包兩個牧區郵政代辦所擔任投遞員和營業員。那時,電話還未普及,傳統書信往來仍然是農牧民與外界聯系溝通的主要方式。由于工作地處偏遠地區,他便將父母為他買的一輛敞蓬農用三輪車當作下鄉投遞郵件的交通工具,同時也將這輛車當作為農牧民服務的專車,為他們運送飼草料和生活必需品。
白音花蘇木距離四子王旗政府所在地烏蘭花鎮75公里,是一個亦農亦牧蘇木,下轄4個嘎查、8個浩特,分散居住著800余戶蒙漢族農牧民,其中3個嘎查更是偏遠,平均距離蘇木都要60余公里,牧戶間也相距在5公里以上。
這里的氣候變化莫測,春秋沙塵暴頻繁肆虐,夏季要迎著烈日酷暑,冬季又時常刮著“白毛風”,最低溫可達零下30度。在運送途中迷路、被狗咬傷等更是在所難免的。
每一次,他獨自駕著滿載郵件和飼草、物品的三輪車行駛在空曠的鄉下土路上,其孤苦都無以言表。通往鄉村的道路是凹凸不平的沙土路,被農牧民形象地稱為“搓板路”。在路上,他的身體一直顛簸搖晃,五臟六腑仿佛都要被顛了出來。每趟用7小時走完60多公里的投遞路程,他渾身無處不痛。但當郵包信件及時遞到農牧民手中,看到他們欣喜萬分的笑臉、聽到感激的話語時,他所有的疲憊和疼痛都煙消云散了。
5年多的鄉郵工作,他出車400多趟,為農牧民義務運送飼料300多噸、日常生活物品80多噸,幫助缺勞少力的留守農牧民務農200多次,代替不識字的農牧民寫信近70封……雖然沒有靠這份工作過上富裕的生活,但李林平領悟了立足崗位奉獻社會的價值。
舍棄小家,為的是讓更多人用家書團聚
我們很難想象工作背后的李林平承受著怎樣的家庭重壓。2001年,3歲的兒子在玩耍時不幸因車禍殞命。李林平為兒子匆匆料理完后事,便強忍著喪子之痛踏上了郵路。2002年,身懷六甲的妻子本該得到他的悉心照顧,可一心想著工作的李林平難以盡到一個做丈夫的責任,即使妻子臨盆時他還在郵路上。李林平一上郵路就是一整天。供銷系統上班的妻子因單位政策性轉制失業后又迫于家庭生活難以為繼的壓力不得不外出打工,夫妻倆只能將當時僅有3歲的女兒送到呼和浩特市郊的父母家,由父母照看。直到現在女兒還覺得李林平不是個稱職的好爸爸。
古話說,“家書抵萬金”,“見信如見面”。在李林平看來,他舍棄了小家是為了讓更多家庭用他傳遞的一封封家書團聚。一次,他即將結束一天的工作準備歸班,當復查背兜時突然發現還有一封寫有“四子王旗巴音敖包蘇木夏布嘎查韓斌收”的平信。按照《郵件業務處理規則》,正常歸班下班次投遞也是可行的,可倔強的他還是要在當天投遞這封信,以縮短收信人焦急等候的時間。不巧的是,此時天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冒雨前行不足1公里時,李林平因道路泥濘不慎滑倒在路旁的水溝里,渾身濕透了不說,腳脖子也崴了。他堅持爬起來,挨家逐戶問遍了嘎查30戶牧戶,才打聽到一個名叫韓八斤的人就是韓斌。他試著敲開門,小心翼翼地捧出未被雨水浸濕的信。主人見信喜出望外,因為這封信正是失去聯系20年的兄長寫給他的尋親信。原來信上所署的名字是收信人兒時啟蒙老師為他起的,他離家多年早已不用了。而像此類姓名有誤的“死信”,李林平都不做退回原址的處理,總是耐心地探訪找尋收信人。粗略算來,在他手中復活的“死信”就有198封。
李林平曾經說,每封信背后都可能事關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命運,讓每封信都找到自己的“主人”是他身上肩負的巨大責任。
做平凡事,變繁瑣乏味為人生樂趣
2004年,李林平調回四子王旗駐地烏蘭花鎮,任專職市內投遞員,負責該旗黨政機關、16條街巷和40個商住小區的郵件報刊投遞工作,實行著每周7次的郵件報刊混合投遞。每天,他都要進行繁重的領班、蓋戳、排信(報刊)、分揀、整理、裝車及外部投交等環環相扣的純手工操作。面對日均負重100多公斤的郵件報刊,用之前單位配發的自行車投遞無疑很是艱難。
為使大量郵件報刊能夠及時投遞,他用多年省吃儉用的積蓄購買了一輛摩托車;為壓縮郵件報刊留局待投時間,他寧愿放棄午休甚至不吃午餐抓緊時間投遞。無論天氣何等惡劣,只要郵車一來,他就會按時出班,真正做到了當日郵件報刊100%與用戶和讀者見面。
近年來,城鎮化速度的加快無疑給投遞工作增加了困難,名址不符或新址不明的郵件時常出現,只能靠找物業和社區的工作人員,這些節外生枝的勞動難以估量。隨著郵政電商業務迅速發展,各類郵件報刊數量倍增,李林平總是起早貪黑,加班加點,每晚延時下班已成常態。在晝短夜長的冬季進行戶外投遞時,他踏冰雪、冒嚴寒走街穿巷,身著厚厚的防寒服,手腳被凍傷也渾然不知。每當把郵件報刊遞到熱切期盼的用戶手中時,李林平便感受到了這份職業的神圣所在。
在一般人看來繁瑣乏味的投遞工作,在李林平眼里卻是趣事。他根據多年投遞經驗得出了一套特色服務舉措:遇久病臥床、肢殘、孕婦,采取“零距離投交”;遇家有午休學生,采取避開休息時間的“人性化直投”;遇有所署收件人姓名、地址有誤的郵件,采用“投石問路法”(用推敲諧音等方法對姓名地址逐一試投、排除);遇有留守孤寡老人采用“專程代辦”服務。他義務上門交寄各種郵件4000多件次,義務取送普通包裹7000多件次,為訂戶墊錢訂閱報刊900多人次,還把自己的私人電話當作了郵政業務的咨詢熱線。
17年來,他不畏嚴寒酷暑,頂風霜、冒雨雪,累計行程12萬多公里,創下了安全投遞各類郵件報刊118萬多件(份)的歷史記錄,出班率100%,義務為請假同事替班頂崗達500多個工作日,足跡踏遍鎮內的街頭巷尾……李林平連續11年被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相關部門、所屬單位授予“道德模范”和“先進個人”等榮譽。2013年8月,他被自治區文明委評選為敬業奉獻類道德模范。2014年4月,李林平榮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作者單位:中共四子王旗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田旭東
編后語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有了奉獻精神,再平凡的路也能走得精彩,再平凡的人物也能散發光芒。如今,很多的年輕人在就業擇業過程中挑三揀四,要高薪,要體面,要清閑,要名譽,可偏偏忽視了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每個人的要求,也本應轉化為每個人的行動自覺。我們應該為身邊無數和李林平一樣默默付出的勞動者點贊!正是他們在平凡崗位上的執著堅守和默默付出,才匯成了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