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勇勝
——他,工作生活在祖國的邊境線上,保家衛國,建功立業
——他,從事著最辛苦、最危險的工作,歷盡苦難癡心不改
——他,在那遙遠的地方詮釋著人生的意義
王慧成,男,漢族,1981年2月出生,2004年6月入伍,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少校警銜,現任武警內蒙古總隊阿拉善盟支隊副參謀長、代理額濟納旗中隊中隊長,曾經當選過全軍優秀基層干部、武警部隊優秀中隊主官、優秀基層帶兵干部、武警部隊十大青年標兵、內蒙古十佳法治人物。2013年,他被武警部隊授予“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2014年,他被共青團中央授予“中國五四青年獎章”;今年年初,他被評為第五屆“感動內蒙古人物”。
他所在的中隊連續9年被評為“基層建設標兵中隊”,所在黨支部、團支部分別被武警部隊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十大紅旗團支部標兵,2011年被表彰為武警部隊基層建設標兵中隊,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集體二等功1次、集體三等功3次。
扎根大漠邊疆,矢志警營作奉獻
額濟納旗地處祖國西北邊陲、大漠深處,年均風期240多天,夏季地表溫度最高達70℃,冬季最低氣溫逼近零下40℃,晝夜溫差最大時達28℃,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武警額濟納旗中隊也是內蒙古總隊西部地區最為艱苦偏遠的基層單位。就是在這里,王慧成把自己的理想融入事業,書寫著人生精彩的篇章。
自古忠孝兩難全。大學畢業入伍后,王慧成被分配到額濟納旗中隊一干就是十年。從一名大學生到一名優秀中隊主官,從活力四射的校園到正規有序的軍營,從熱鬧繁華的都市到偏遠寧靜的小鎮,這十年讓他成長、成熟、成才,也讓他嘗到了太多的辛酸苦辣。但作為一名中隊的“老黨員”,他深知是黨把他從一名“農村娃”培養教育成一名優秀警官的,所以一定要懂得知恩圖報。十年來,他克服兩地分居帶來的重重困難,把未能孝敬父母、撫育女兒、與家人團聚的遺憾,轉化為扎根大漠、獻身警營的滿腔熱忱。2008年,他的父親被查出患有惡性腫瘤,他只請了短短幾天的假,待父親做完手術后就立即返回工作崗位,照顧父親的責任落在了年邁多病的母親身上。他為此深感內疚,但中隊面臨半年考核,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建好小家暖大家。“到了素海圖,心里直想哭;過了清河口,扭頭就想走。”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王慧成感到越是條件艱苦,越要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2009年,中隊搬遷新建,各項設施還不夠完善,官兵工作、訓練、生活很不方便。為此,他積極協調當地黨委、政府,并發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精神,帶領官兵靠著一股拼勁,用車推,用肩扛,用臉盆端……經過40多天的艱苦奮戰,他們共拆舊營房3棟、拆舊磚墻200延長米、揀磚頭3萬余塊、篩工程沙696立方米、搬紅磚7萬多塊、運水泥80噸,修建了規范實用的訓練場,硬化、亮化、綠化了營區,新建了豬舍、蔬菜大棚,共節省成本約30萬元。規范化的營區不僅創造了暖心留人的環境,更成為駐地一道亮麗的風景。
立足崗位解難題。王慧成一絲不茍、精益求精、開拓創新,任何事在他手中都能干出個名堂。2011年一個酷夏的中午,氣溫高達53℃。他走上中隊哨位與當班哨兵換崗,但令他吃驚的是,不到10分鐘,滾燙的地表就燙得他不停倒腳,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浸濕。下哨后,他顧不上吃飯就開始查閱資料,得知在地表溫度達到50℃時,哨兵連續執勤40分鐘警惕性就會降低,而且極易脫水中暑。經過反復研究論證,他探索出適應高溫下執勤的“四步輪轉上哨法”:將2小時執勤時間分為監墻哨、監控哨、備勤和自衛哨各半小時,每半小時輪轉上哨。這一方法使高溫條件下的執勤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并在全阿拉善盟支隊進行推廣。
發揚“三種精神”,在平凡崗位上建功立業
雖然駐地自然環境惡劣,中隊遠離支隊機關,但王慧成不因艱苦而放棄追求,不因偏遠而降低標準,帶領官兵實現了“三個轉變”:從以苦為榮向苦中有為、苦中思進轉變,從安于穩定向爭先創優、爭當標桿轉變,從傳統建隊向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轉變。
除了“三種轉變”,他還始終堅持發揚“三種精神”。
用“胡楊精神”勵志育人。為保證官兵經得起艱苦環境的考驗、耐得住“大漠孤煙”的寂寞,王慧成始終用“立足大漠、生根固基”的胡楊精神教育引導官兵,冒嚴寒、戰風沙、斗酷暑,不斷塑造扎根邊疆、吃苦奉獻的精神品質。2008年,湖北籍戰士小夏來到中隊。看到眼前荒涼的景象,他感到極大的震撼和強烈的落差,第二天就打起“退堂鼓”。王慧成了解了情況后,主動作小夏的思想工作,帶著小夏來到榮譽室,講述聶榮臻元帥等老一輩革命家扎根大漠、為祖國航天事業鞠躬盡瘁的感人故事,講述一批批官兵與胡楊為伴、在“生命禁區”艱辛奉獻的歷程。看著不屈不撓、巍然屹立的胡楊樹和榮譽室里的一面面錦旗、一座座獎杯,小夏深受觸動,立刻寫下“決心書”。經過一年的鍛煉,小夏還被評為中隊的優秀士兵。
用“駱駝精神”創業建隊。王慧成積極傳承“腳踏實地、耐力持久”的駱駝精神,始終在經常性、基礎性工作上下功夫。他說:“經常性、基礎性工作難在經常、貴在經常,所以一定要把經常性、基礎性工作當日子過。”2009年,中隊整體搬遷,時間緊、任務重、人員少,個別支部委員提議,眼下的安全形勢分析會能否簡化處理,補寫一下記錄,能應付上級檢查就行。他聽后嚴肅地說:“弄虛作假的風氣要不得,工作制度不能說變就變,工作內容不能說減就減。安全工作是底線,越忙的時候就越應該堅持。”經過協商,安全分析會被安排在晚上,大家暢所欲言,查找出執勤用槍長時間不換、人員外出頻繁、手機管理不善等5個方面18項安全隱患,并按照“明確責任、掛賬銷號、限期整改”等辦法進行集中整治,有效防止了忙中出亂、忙中生患。
用“航天精神”爭先創優。他堅持用“一絲不茍、精細務實”的航天精神帶領官兵爭先創優、勇攀高峰。在他的日記里有這樣一句話:“紅旗飄到哪里,我們就跟到哪里,決不能讓一名官兵掉隊。”無論是滴水成冰的嚴冬,還是酷暑難耐的夏日,出操他第一個站到位,五公里他扛著紅旗領頭跑,高難科目他親自示范教學,訓練考核他沖在最前面。在他的帶動影響下,中隊形成了“見紅旗就扛、有第一就拿”的良好風氣。官兵無論外出集訓還是業務比武,始終樹立“我是標兵中隊的一員,在任何時候都要當標桿、作樣板”的榮譽意識。在2008年總隊年終考核中,中隊軍事訓練成績全優,其中5千米跑由他扛著中隊隊旗領跑,中隊集體帶隊跑出了20'05″的好成績,射擊考核中一名新兵還打出了50環的滿環。總隊首長稱贊道:“這是一個響當當的標兵中隊!”
能打仗,打勝仗,生死關頭盡顯衛士本色
近年來,隨著臨哈高速公路和臨策鐵路的陸續開通,額濟納旗的社會形勢日益復雜。為此,王慧成要求官兵牢記“能打仗,打勝仗”的指示,只要上級一聲令下,官兵就能迅速出動,有效處置。
勇上一線打頭陣。身為中隊長,王慧成深知要完成好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須帶出過硬的中隊、過硬的兵,就應該“勇上一線、敢打頭陣”。2006年9月17日,50多名農民工因工資拖欠問題到旗政府上訪。接到上級命令后,他帶領25名官兵迅速趕到現場實施封控。現場的一些農民工在個別別有用心者的鼓動下,強行沖擊政府辦公樓。他和官兵們手挽手、肩并肩組成人墻,一邊忍著上訪者的謾罵、推搡甚至石塊擊打的劇痛,一邊耐心說服不明真相者,很快矛盾得以緩和,現場秩序得到控制。2007年6月,一伙不法分子組織60余人到沙日乃拉吉格嘎查盜挖肉蓯蓉,受到當地牧民阻攔,并因此引發械斗,致使3人重傷。聞訊趕來的牧民已聚集200余人,且情緒非常激動,一場大規模械斗一觸即發。王慧成迅速受命帶領30名官兵與公安干警一同進行處置。他一邊現場指揮,一邊說服勸離。經過2個多小時的艱苦努力終于平息了事態。
維護穩定當先鋒。王慧成經常對戰士講,身為武警官兵,就要把維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駐地穩定作為第一要務。2007年9月,額濟納旗東風鎮牧場發生特大殺人案,他帶領5名戰士參與抓捕。根據當地公安機關案情通報,犯罪嫌疑人逃至賽汗桃來蘇木的一片茂密的紅柳林地,王慧成立即將搜捕小分隊分為兩組成環形隊形進入搜捕地域。紅柳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刺,王慧成的臉、胳膊和腿都被柳枝劃傷了,但緊張的氣氛使他顧不上那么多。突然,他發現一個黑影在紅柳林中閃過,神態和體形都和犯罪嫌疑人很相似。幾乎是同時,在左翼搜索的一名第二小組的戰士大喊:“就是他!”犯罪嫌疑人見無路可逃,便拿出準備好的砍刀向王慧成撲來。王慧成手疾眼快,一個絆腿跪襠就將犯罪嫌疑人絆倒在地,牢牢地將其按住,圓滿完成了這次抓捕任務。近年來,隨著駐地口岸常年通關和國際胡楊節定期舉辦,額濟納旗流動人口劇增,社會形勢越來越復雜,在參加駐地打黑除惡專項斗爭和處置群體性事件等任務中,他帶領官兵配合公安干警共打掉5個黑惡勢力團伙,抓獲犯罪分子30余人。
搶險救災站前線。在完成急、難、險、重的任務中,王慧成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詮釋著大漠衛士的內涵。2006年12月,額濟納旗某賓館突發大火,50多名顧客和工作人員被困賓館。時間就是生命!他帶領19名官兵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熊熊大火中燒焦的氣味撲鼻而來。樓內斷電,煙塵較大,能見度極低,他不顧身體多處燒傷和潛藏的危險,把被困人員一個個背出來。經過6個小時連續奮戰,他們成功轉移疏散40多名被困人員,救出11名重傷員,搶運財物價值近百萬元。2010年10月,在額濟納國際金秋胡楊節執行安全保衛任務時,額濟納河二道橋上忽然傳來“救命”的喊聲。正在執勤的王慧成聽說一名小男孩不慎落水,便縱身跳入2米多深的冰冷河水中,拼命向已被沖出30多米的小男孩游去。面對已經開始下沉的孩子,他不顧危險,長吸一口氣扎入水中,一手夾住小孩,一手奮力劃水,用力將其拖至岸邊。
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王慧成“在最艱苦、最邊遠的地方實現人生價值”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歷經“戈壁荒灘”的考驗錘煉,承受“大漠孤煙”的寂寞清苦,他帶領中隊官兵扎根邊疆、艱苦奮斗、開拓進取,在大漠戈壁筑起了一道堅實的綠色長城。
(作者單位:武警內蒙古總隊阿拉善盟支隊政治處)
責任編輯:田旭東
相關鏈接
中國青年節(又稱五四青年節)源于1919年5月4日發生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體,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1939年,在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之際,陜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決定每年的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正式宣布每年的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