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雅
“中國營養學會就好像一個大家庭,大家因共同的興趣和愿望聚在一起,這些小我一輩、兩輩的同事就像家人一樣,他們都把我當家長看待。”——葛可佑
三屆理事長,十年任期,葛可佑說,他對中國營養學會有很深的感情。在同事眼中,葛可佑在任的十余年,中國營養學會實現了大踏步發展,但他卻沒有太多察覺,一心只想一定要把營養學會發展壯大。
“我當一屆(理事長),就要做出像樣的工作。”就是奔著這個念頭,葛可佑開拓發展了公共營養分會,組織專家制定了以居民需求為基礎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寶塔》,編寫和出版了我國第一部《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組織營養學會老一輩專家編寫《中國營養科學全書》《營養科學詞典》等。可以說,以葛可佑為首的眾多營養專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營養學會發展成為了中國營養學界一面旗幟。
如今,中國營養學會迎來70華誕。已是耄耋之年的葛可佑追溯中國營養學會的發展歷程,一切都還歷歷在目。
公共營養的“修路工”
上個世紀80年代,葛可佑因為克山病的研究長期奔走在基層,這讓他深刻了解到各地居民的營養狀況,尤其是在經濟落后、信息匱乏的農村地區,百姓對營養認識有極大的誤區。譬如,認為“吃了雞蛋會生蟲”,于是用雞蛋換了糖給孩子吃。
面對類似的荒謬認識,尤其是經過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之后,葛可佑意識到“雖然當時大家的營養知識還不夠,但更不夠的是百姓對已有營養知識的應用”。于是,他決定放棄之前的微觀研究,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人群營養狀況調查與研究。
對于科研人員,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葛可佑感覺實驗室的研究成果離百姓太遠了,而當時百姓所急需的營養知識科普也并非實驗鉆研能解決的。“雖然公共營養研究看起來是普普通通的事情,但跟群眾聯系非常密切,解決的是大眾的問題,能讓成千上萬人受益。”葛可佑解釋道。
1983年,在葛可佑的倡導下,我國第一個公共營養研究組成立,這就是中國營養學會公共營養分會的前身。
在公共營養工作的初創階段,葛可佑親赴四川、貴州等七個問題較多的省進行調查,深入到每個地區、村落,了解當地居民的飲食習慣與飲食內容,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五年監測和改善計劃,這也是我國首次開展系統的營養監測工作。隨后,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原衛生部)的重視,于1985年定為衛生部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合作項目。經過五年的努力,一萬多名兒童的監測和改善取得了顯著成效。
發展至今,中國營養學會公共營養分會已經成為一支在營養學術領域具有一定知名度,在社會動員和科普傳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團隊。
而公眾對公共營養的認識也有了一定的進步。生活中,政府提高了對公眾的飲食營養健康的重視,居民也普遍開始關心膳食營養。同時,學術界對公共營養的認識有所改觀。過去,科研人員認為只有鉆研學術才叫研究,而很少把科學普及與群眾教育看作“份內之事”;如今,很多人轉變思想,不僅十分熱衷科普,而且將其視為職責、義務。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的官方解釋,公共營養就是立足于我國的公共營養問題和社會需求,通過應用基礎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以解決我國居民營養與健康問題、滿足社會需求和為政府制定人群公共營養政策提供重要依據。葛可佑認為公共營養的工作可從源頭保證百姓健康,社會需求,為人民健康鋪平道路,十分有意義,因此,他甘為“修路工”。
“寶塔”的“建筑師”
雖然公眾對膳食營養的關注有所提高,但在葛可佑看來,這種關注體系還不成熟。身處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媒體資源豐富,渠道廣泛,所傳遞的“科普信息”難免泥沙俱下,很多人無法識別信息的科學性與真實度。一些偽科學乘機傳播無阻。“其實營養并不神秘。營養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葛可佑談道,現在大家關注營養的欲望很強烈,只不過是缺乏一個能夠系統解釋的科學渠道。正是出于這個目的,葛可佑組織中國營養學會專家團隊制定了以食物為基礎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寶塔》,并于1997年4月正式發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下文簡稱為《指南》)強調要平衡膳食。平衡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才能滿足人體各種營養需要。《平衡膳食寶塔》(下文簡稱《寶塔》)是根據《指南》,結合中國居民的飲食習慣,把平衡膳食的原則轉化成各類食物的重量,并將其轉化為更為通俗易懂的圖像表達,以金字塔的樣式表達各類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應占的比重。
《指南》和《寶塔》的制定為百姓樹立了一個科學的營養標桿。標桿立好后,葛可佑組織中國營養學會專家積極投入到各種推廣宣傳中。制作電視節目,接受媒體采訪,還多次深入到祖國各地,向專業人員及廣大群眾宣傳,在全國范圍內推動了營養宣傳教育工作的發展,宣傳收到了積極的反饋。
第二版《指南》發布的十年后,他再次召集專家改進《指南》。隨著時間的推進,人們飲食觀念有了一定的改變,基于此,原來那本簡易的《指南》已經不能滿足時代要求、百姓所需。同時,五花八門的“營養”信息也給百姓帶來一些困擾,因此,新版《指南》的要求不僅在新、在全,還特別強調科學依據。譬如,作者所提出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是確定無疑,有科學根據;參考資料必須條分縷析。正是因為高標準、嚴要求,看似簡單的修訂工作耗時兩年之久。
學術的“打夯人”
回顧中國營養學會歷屆理事會,葛可佑的理事長任期是最長的,縱跨第四、五、六屆,這在學會發展中實屬罕見。而在此之前,他還擔任過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羅馬)食物政策營養司高級官員、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所長。1996年,葛可佑通過營養學會會員選舉,成為中國營養學會第四屆理事長。繼任后,葛可佑重點夯實了學會的學術地位。
在第一階段的任期中,葛可佑主要組織專家編寫了我國第一部《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這是他在訪問美國、加拿大后學習到的一種營養學新思路,即系統地制定各種營養素的參考攝入量。于是,他在回國后組織專家進行編寫,于2000年在國內出版。我國因此成為繼美國、加拿大之后,第三個采用DRIs新概念的國家。
《中國營養科學全書》是葛可佑在第二任期組織專家所做的主要成果。雖然當時中國已經有十幾本營養科學專著,但大多是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而沒有一本是全面、系統地涵蓋所有營養學專業。這對想要查閱資料的讀者來說,是個麻煩、浩大的工程。因此他萌生了撰寫“全書”的想法。《中國營養科學全書》就此于2006年誕生,全書分上下兩冊,共六卷,受到營養學研究人員、教學人員、研究生以及大專院校學生的熱捧。
與此同時,葛可佑以及營養學會的幾位資深專家還在籌備編輯一本新的營養學詞典。在此之前,中國有一本營養學詞典,是中國營養學會第一任理事長沈治平于上個世紀70年代主編的,其中的一些信息在21世紀已經顯得嚴重滯后。于是,由葛可佑牽頭,連同營養學會的“老專家”開始了11年的詞典編輯工作。
“編輯詞典的六名專家,都已退休,從事了一輩子營養學研究工作”,負責編輯的專家,在編輯每一條詞條時,都必須自己查找資料、自己書寫,不準找學生“代勞”。主修不同專業方向的六位專家——葛可佑、趙法伋、柳啟沛、李玨聲、王光亞以及程義勇分別編輯不同的領域,各司其職,相互交流,最終采集到基礎營養、人群營養、疾病營養、食物營養、公共營養和營養學研究方法等方面名詞和常用術語建立詞條。
2013年8月,這本凝結六位營養學泰斗心血的詞典——《營養科學詞典》終于問世,成為營養工作者的必備書籍。
當然,上述學術成果只是中國營養學會工作的一部分。據葛可佑總結,營養學會的常規工作主要是推進營養科學研究、發展營養科學普及、為社會服務。“雖然這些工作沒有作為重點來介紹,但也是學會工作的重要一部分。”葛可佑補充道。
“家庭”的監護人
擔任理事長的葛可佑本還承擔著學會的行政管理工作,但他卻說自己在管理上所花的時間與精力很少。這得益于營養學會“家庭”般的相處方式。
葛可佑坦言,因為學會是一個群眾組織,它既不同于政府部門,也不同于事業單位。學會當中,沒有絕對的領導與下屬,大家因為共同的興趣、愿望而自愿聚集在一起,自覺地為社會傳播知識,平等地探討研究學科問題。“當時,雖然收入有限,但我們精神上很富有。”
正因如此,才讓學會更像一個大家庭。有問題,大家能夠坐下來一起開會協商,各抒己見,共同商議結果,最終分工協作。因此,葛可佑說他很少做行政管理工作,大家更多因為共同興趣走到一起,通過感情相維系。“這些小我一輩、兩輩的同事就像家人一樣,他們也都把我當家長看待。”
對于青年人才的培養,葛可佑也十分大膽與果敢。他對年輕人采用“無為而治”的管理方式,一旦交予任務便對其充分信任。無論是辦公室的年輕人還是研究生,都鼓勵他們自己提出方案,然后大家一起討論、磋商,每個人明確自己的內容分工,最后葛可佑提出修改意見。“各司其職,我只做理事長應該干的事兒。”葛可佑的這種契約精神培養了人才隊伍的高效率運作。
2004年葛可佑十分果斷地為中國營養學會獨立“安家”。要想讓學會“大展拳腳”發展壯大,必須要有自己獨立的處所。于是,學會全體成員開始“省吃儉用”、同心協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營養學會終于有了自己的辦公用房。
“安居”后,中國營養學會終于可以專心“樂業”。除了上述,葛可佑主持編輯的學術著作,營養學會也開始組織承辦學術會議、召開營養師培訓班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中國營養學會愈發凸顯號召力、自信心以及權威性。學會會員人數也由最初的不到4000人增加到1.2萬人之多,學會年收入也有了保障。
翹首“黃金時代”
說到未來,葛可佑坦言,中國營養學會的發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學會發展的最主要的動力是時代需要,民眾需要。在葛可佑看來,這也是中國營養學會今后可以大踏步發展的原因。
營養學、尤其是公共營養學與民眾密切相關。正是因為近十幾年來百姓對膳食營養有迫切需求,關注度與日俱增,才凸顯營養學研究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在葛可佑看來,中國營養學會已經具備了“黃金時代”的時代背景。如今,我國在新一代領導人的帶領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文明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已經躋身世界強國的行列。國力的發展,為學會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發展沃土,在此大環境下,中國營養學會必然能夠乘此東風,在學會現屆領導班子的帶領下,集合社會優質資源,為中國人民開辟出一條營養的康莊大道,為中國的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