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雅
“加強營養工作,這是全民的工作,并不是少數人的工作。”近年來,中國營養學會一直在向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原衛生部)與農業部、教育部門的領導建言,希望能夠自上而下提高公眾對營養的關注。 如果不是這次與中國營養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翟鳳英的談話,記者還會以為“營養是在吃飽飯的基礎之上才需要關注的”。這種思維或許還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普羅大眾的印象中。正因如此,本就被認為“多此一舉”的營養立法工作才走得愈發艱難。
愚公移山
早在2004年,我國的營養立法工作便已啟動。當時,中國營養學會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做出很大的努力,先后起草了《營養改善條例》(草案),立法背景說明、立法依據、國內外立法進展等大量的文件,也開展了多次的營養立法調研。 但最終,衛生部考慮到營養工作的需要,決定先制定以規范營養隊伍建設為主的《營養改善工作管理辦法》(下文簡稱《辦法》)。于是,2009年8月,中國營養學會組織相關專家編寫完成了《辦法》的初稿。并通過一年的修改、論證,于2010年8月3日由衛生部正式發布實施。 雖然“辦法”有了,但中國營養學會還是沒有停止推動立法工作。從2002年開始,學會每年都會組織相關專家積極撰寫兩會營養立法提案,先后通過相關人大、政協委員提交了近幾十份提案,議題范圍從宏觀到微觀均有涉獵,如“關于盡快出臺《國民營養條例》的建議”“建立有效機制、讓農村孩子實實在在享受國家營養改善政策”“別讓國民健康原因拖GDP后腿”等。 很多人會有疑問:吃飯還有必要立法嗎?中國營養學會為什么會對營養立法如此執著? 翟鳳英告訴記者:“我前兩天去養老院去看望一位老同事,她和我說養老院的飯又咸又油,他們確實需要營養師的指導?!贬槍@一點,中國營養學會的專家團隊也曾在立法的提案中提到“一定要配備有資質的營養師來指導養老院的營養工作”。因為在全國養老系統,烹調用油、用鹽過高是普遍問題。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養老院的餐食都“難以下咽”,也有一些養老院會聘請專業的營養師為老人“問診”調整其膳食營養結構,營養師還會為其上課,普及日常的營養學知識,同時培訓養老院食堂員工增加營養知識,使每天的菜譜搭配符合營養要求,保證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而出現這種營養工作參差不齊的情況“就是因為沒有‘法的硬性要求”。
為營養立法實際上是為國家分憂、為百姓謀福。 既然,營養立法是好事兒,每年也有兩會代表提交相關議案,為什么又都石沉大海呢? 領導重視是首要因素?!霸谕蹼]德院士擔任衛生部副部長期間,(他)很支持(營養立法),同時對健康衛生也十分關注。當時,我們很高興地認為,在領導的重視下,我們的立法工作一定會成功?!笨上?,已經準備揚帆起航的工作,由于領導換屆,部委機構調整等種種原因而不了了之。 雖然學會每年都會組織專家、代表上書提案、議案,但相關提案、議案在解答的過程中需要專家解讀,于是,兜兜轉轉,議案又回到了營養學會自己手中,自問自答。 除此之外,營養立法還缺少一個契機,一個能讓大家足夠認識營養重要性的契機。譬如,2015年實施的新環保法便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最嚴”是在霧霾肆虐,環境污染面臨空前挑戰、百姓健康遭遇嚴峻威脅的情況下才抓起來的。而營養之于百姓,目前則更多地被認為是用以養生的“補充”作用,而非通過主觀的合理搭配膳食便可以保證身體最基本的營養所需。也就是說,不一定只有吃得多才能吃得飽、吃得飽才能吃得好,如果營養結構調理恰當,吃得少、吃得“巧”一樣可以吃得飽、吃得好。這也就解答了上文當中記者的誤區疑問:營養并非是在解決了“有飯吃”問題的基礎之上才要關注,相反,營養工作其實應該走在“吃飽飯”之前。廣大人民群眾應該建立起良好的飲食習慣,合理地安排天然的食物資源,滿足身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
一直奔走在營養立法第一線的學會專家團隊,雖感覺到工作的艱難性,但還是懷抱很大的希望:“我們抱著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營養立法工作),總有一天可以實現營養立法成功?!?營養工作是一項長效機制,不可能一朝一夕見成果,立法工作也同樣如此。但就像“最嚴環保法”,我國現在很多法律法規的制定多是事后“救火”,而很少能夠達到前瞻約束與規范。如此看來,加強營養立法工作的推進與落實意義重大。
他山之石
就目前來看,許多國家很早就意識到營養立法對國民營養改善和國家長遠發展,特別是經濟發展和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重要性。 美國先后于1946年頒布《國家學生午餐法》,隨后,又在1960年頒布了《公共衛生法》,1966年頒布了《兒童營養法》,1990年頒布了《全國營養監測及相關研究法》等營養改善相關法律法規,以利于開展國民膳食與營養狀況評價和干預,新頒布的膳食指南由前總統克林頓親自簽署。此外,美國政府還出臺了如《婦女、嬰幼兒特殊營養補充規劃》《兒童夏季食物供應規劃》等條例。這些法規和條例的頒布對美國國民營養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動和保障作用。 營養立法工作走在前列的還有日本。早在1947年,日本便頒布了《營養師法》。那個時候的日本,剛剛經歷戰敗,經濟極端困難,糧食也十分短缺,日本便向聯合國申請援助。聯合國方面希望日本先進行居民營養調查,就是通過此調查,日本從國家層面上了解到營養的重要性,只有通過平衡營養才能提高居民身體素質。 于是,日本頒布《營養師法》,并緊隨其后,在1952年頒布《營養改善法》,1954年頒布《學校供餐法》。這些法律的實施對增強國民體質、提高國民素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2005年,日本又頒布了《食育基本法》,旨在從小教育學生的正確飲食觀。 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關于營養的法案都是從微觀入手,尤其關注青少年飲食營養,日本還特別重視營養師的教育培訓工作。因此,發展到今天,日本人的智力水平和身體素質已經得到明顯提高,同時有數據顯示,其平均身高已超過中國人。 除此之外,菲律賓、泰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先后制定了營養相關法律法規,對其國民營養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而回首國內,我國的營養立法工作已經嚴重滯后。
我國營養立法的基礎
我國憲法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妒澜鐮I養宣言》提出“獲得營養充足、安全的食物是每個人的權利”。 國民素質的提高關系到國家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為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黨和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人力資源的重要性。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曾經指出:“今后的國際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最終要體現在人的素質上”,“逐步改善國民營養水平和健康素質”。營養與國民健康素質密切相關。營養與健康是我國居民的基本需要。因此,做好營養工作,保障國民營養需求和健康素質的提高已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近年來,在習主席的領導下,我國的各項工作已走上了法制化軌道,隨著一部部法律的頒布,相關工作已由過去的行政干預變為依法管理。目前,營養工作已受到各級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營養立法也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衛生計生委的主管領導進一步主抓和促進營養立法工作。這些都為我國營養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礎。
建設小康社會營養必需立法
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為建設全面小康和諧社會奠定優良的人力基礎。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各個領域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和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改善。但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國正處在實施營養改善的關鍵時期,如果錯失良機,將必然步西方發達國家的后塵,巨大的疾病負擔有可能會壓垮社會保障體系,成為社會繼續發展的阻礙。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于眼前的問題和發展,還要著眼于未來。營養立法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一項工作,對全民健康和社會發展非常迫切和必要。同時,我國已經具備了營養立法的必備條件。建設全面小康和諧社會,要求我們必須盡快營養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