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雅
2014年9月在京召開的“社會變遷的營養健康問題及對策”研討會,是中國營養學會公共營養分會召開的第十四次學術會議。會議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國家級、省級、市級疾病控制中心系統、醫學院校及其他機構的100余位專家代表,共同研討了我國不同年齡人群的營養健康問題以及各種影響飲食結構變化的因素,以期為解決營養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透過此次學術會議,或許我們能夠更好地解讀主辦方中國營養學會公共營養分會的使命——立足于我國公共營養問題和社會需求,通過應用基礎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不斷探索研究解決我國居民營養與健康問題和滿足社會需求的方法與途徑,為政府制定人群公共營養政策提供重要依據。
作為中國營養學會九大分會之一,公共營養分會具有悠久的創會歷史,同時也是營養領域中理論與實踐結合最為緊密的重要分支學科之一。
成立
自20世紀80年代起,在1982年全國營養調查后,國人缺乏營養知識與意識的問題愈發凸顯,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存在的各種營養問題。以葛可佑教授為代表的營養學專家也意識到這些問題遠不是在實驗室里能解決的,研究廣大人群的營養問題或許比顯微鏡下的新發現更重要,中國亟需開展公共營養工作。于是,我國第一個公共營養研究組——營養學會公共營養專業組在1983年應運而生,這便是公共營養分會的前身。
在葛可佑教授、翟鳳英教授等一批領導、專家的推進下,經過30多年的發展,公共營養分會已經成為以促進我國公共營養學科發展,推進營養政策、法規、標準和技術發展及科普宣傳為核心任務的全國性學術團體。
“最貼近人群,最了解人民(營養)基本狀況。”現任公共營養分會副主任委員翟鳳英談到,相比較中國營養學會的其他分會,這是公共營養分會最主要的特色。而回顧公共營養分會30年來所創造的成就,我們也不難看出這一特色。
在上世紀90年代左右,公共營養分會深入到全國27省101個貧困縣,針對8萬多名兒童開展了營養監測與改善工作,以確保兒童的營養消費與吸收基本條件。期間,分會還進行了營養知識宣傳教育,教授當地百姓合理地利用當地的天然食物資源,合理地飼養家禽家蓄、種植家庭菜果園等。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那個時候,他們就已經注意到對幼兒營養包的利用。通過分會兢兢業業的基層宣傳教育,當地兒童的營養不良的比例下降了25%,營養性貧血下降了50%,為當地居民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除此之外,公共營養分會還擁有一支強大的智囊團——集中了我國公共營養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和基層第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分會便在全國培養了3萬多名基層營養工作者,為基層大眾的營養改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些人分布廣泛,既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又有充足的實踐經驗,與國外的相關學術團體和研究學者保持著良好的合作和交流。
而說到學術交流與科普宣傳,這也是公共營養分會所做的主要工作。在營養與健康領域,公共營養分會積極組織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科普宣傳和專業技術培訓活動,促進公共營養專業領域發展和人員隊伍的建設。特別是近些年來,尤為注重組織各種關于營養的惠民科普活動,如在今年6月份將開展的“國家全民營養周”活動。
翟鳳英教授說:“在整個學會當中,公共營養分會更像是一座穩固的橋梁,將基礎研究領域與百姓營養狀況相維系、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座橋梁。分會一邊積極地將專家的聲音以科普的形式播送給普羅大眾、以交流的形式傳遞給國內外同領域專家,同時,還廣泛地集納百姓的需求反饋給科研專家。”除此之外,分會還定期地舉辦活動為分散于橋梁兩端的專家與百姓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
發展
近年來,公共營養分會在關于百姓營養狀況研究領域取得了更多令人矚目的成就。如,在膳食營養素與疾病、身體活動與肥胖、社會經濟地位與高血壓、膳食模式與健康、食物價格、在外就餐、營養教育、因素等研究領域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專家發現我國居民的膳食模式正發生較大的變化,其中,能量攝入呈現下降趨勢,身體活動量的下降則更為明顯,由此造成的能量距的多少是引起肥胖的一個主要原因。研究表明,不同的社會經濟地位對男性、女性血壓水平也有不同層次的影響。還有專家調查發現,成年人如果大量攝入紅肉,會對其腰圍有較大影響,而且這是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的危險因素之一。
另外,專家還發現食物價格、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等都對消費者的食物選擇以及在外就餐的頻率有影響,從而影響個人的營養素,尤其是脂肪、食鹽、維生素、膳食纖維等的攝入量。
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人正經歷著較大的營養變遷。越來越多的居民越發地關注膳食營養,但與此同時,各種飲食、身體活動和社會環境因素的綜合作用也正可能是肥胖及膳食相關慢性病大幅增加的關鍵所在。這也是公共營養分會工作的重點之一。
思考
翟鳳英教授回顧以往,對工作充滿信心和熱愛,她說:“發展到今日,公共營養分會所創造的成績有目共睹,我們已經具備穩固的專家團隊、豐富的活動組織經驗以及充足的學術研究成果等,可謂是一路崢嶸。現在,更多的是在思考,思考現在的發展問題以及明日的進取方向。譬如,如何加快營養立法的進程?如何融合政策學、經濟學、社會行為學、系統學、生態學、地理空間學等交叉學科,從更寬廣的視野認識各種營養問題的本質,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如何運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來發展調查、監測、評價的手段和能力?如何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將營養科學知識有效地傳遞給社會大眾?”
公共營養的專家們在不斷地“自我監督”中讓自己的“橋身”更加穩固與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