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衛峰,耿士均
(蘇州金螳螂園林綠化景觀有限公司,江蘇蘇州 215123)
隨著生態園林城市概念的提出,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研究的重要課題。園林植物作為城市景觀的軟景材料,是城市中具有生命力的基礎設施,具有改善城市環境、創造城市美景的功能,在城市風景園林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特殊的地位[1-2]。灌木作為園林綠化景觀垂直分布的中層景觀,對整體的景觀效果起到承接作用,其配置的好壞將直接影響環境景觀的質量及藝術水平[3]。
1.1 調查區域概況 徐州市隸屬于江蘇省北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地形以平原為主,丘陵次之。整個地區土壤類型比較復雜,在運河以東的沂沐河沖積平原以棕潮土為主,在運河以西的黃河沖積平原則以黃潮土為主,在石灰巖丘陵地帶主要是石灰質淋溶褐土或紅色石灰土,在其他崗坡地和湖洼地帶還有砂姜黑土、色漿土、水稻土或紫色土。黃河故道的多次決口和泛濫還給該地區留下了局部重沙土和鹽堿土。
1.2 調查內容和調查區域 調查選取徐州市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區(“蘇商·御景灣”、“風華園”小區)、公園(云龍公園)、景觀道路(昆侖大道徐州市三環路礦業大學南湖小區至食品城段)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灌木的種類和配置模式,研究和分析灌木在徐州市園林綠地中的應用現狀,并對調查的結果進行拍照和調查記錄,為進一步研究提供資料。
調查表明,徐州市園林綠地中灌木的主要種類如下。
薔薇科: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欏木石楠(Photinia davidsoniae)、紫葉李(Prunus cerasiferaf.atropurpurea)、紫葉碧桃(Fatropurpurea plena)、月季花(Rosa chinensis)、麻葉繡線菊(Spiraea cantoniensis)、粉花繡線菊(Spiraea japonica)、棣棠花(Kerria japonica)。
忍冬科:珊瑚樹(Viburnum odoratissimum)、錦帶花(Weigela florida)、蝟實(Kolkwitzia amabilis)、金銀忍冬(Lonicera maackii)。
木犀科:木犀(Osmanthus fragrans)、金鐘花(Forsythiaviridissima)、迎春花(Jasminum nudiflorum)、白丁香(Syringa oblatavar.alba)、金葉女貞(Ligustrum‘vicary’)。
黃楊科:大葉黃楊(Buxus megistophylla)、雀舌黃楊(Buxus bodinieri)。
小檗科: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狹葉十大功勞(Mahonia fortunei)。
茜草科:六月雪(Serissa japonica)、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夾竹桃科:夾竹桃(Nerium indicum)。
山茶科:山茶(Camellia japonica)。
海桐花科:海桐(Pittosporum tobira)。
金縷梅科:紅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var.rubrum)。
五加科:八角金盤(Fatsia japonica)。
衛矛科:金邊黃楊(Euonymus japonicusvar.aurea-marginatus)。
柏科:鋪地柏(Sabina procumbens)。
石榴科:石榴(Punica granatum)。
錦葵科:木槿(Hibiscus syriacus)。
藤黃科:金絲桃(Hypericum monogynum)。
豆科:紫荊(Cercis chinensis)。
山茱萸科:紅瑞木(Swida alba)。
虎耳草科:白溲疏(Deutzia albida)。
桑科:無花果(Ficus carica)。
蠟梅科:夏蠟梅 (Calycanthus chinensis)、蠟梅(Chimonanthus praecox)。
千屈菜科: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杜鵑花科: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錦繡杜鵑(Rhododendron pulchrum)。
山茱萸科:桃葉珊瑚(Aucuba chinensis)。
紫金牛科:百兩金(Ardisia crispa)。
爵床科:假杜鵑(Barleria cristata)。
馬鞭草科:紫珠(Callicarpa bodinieri)。
柳葉菜科:倒掛金鐘(Fuchsia hybrida)。
茄科:枸杞(Lycium chinense)。
3.1 公園中灌木的應用調查研究
3.1.1 云龍公園中的灌木種類。公園選取徐州市具有代表性的云龍公園為調查對象,通過現場實地考察調研,總結出公園常綠和落葉灌木情況如下。①常綠灌木:枸骨(Ilex cornuta)、火棘、海桐、紅葉石楠(Photinia fraseri)、欏木石楠、夾竹桃、八角金盤、南天竹、狹葉十大功勞、雀舌黃楊、大葉黃楊、鋪地柏、山茶、杜鵑、金絲桃、木犀、六月雪、梔子、紅花檵木、金邊黃楊、桃葉珊瑚等。②落葉灌木:麻葉繡線菊、粉花繡線菊、金鐘花、月季花、紫薇、野薔薇(Rosa multiflora)、白丁香、石榴、木槿、迎春花、紅瑞木、紫荊、紫葉碧桃、錦帶花、紫珠、夏蠟梅、棣棠、蝟實、金銀忍冬、枸杞、榆葉梅(Amygdalus triloba)、日本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等。
3.1.2 灌木在云龍公園中的種植方式。云龍公園在造景設計時充分運用了植物的季相和色彩變化(圖1~3),如在濱水景觀區的園路邊緣,用紅葉石楠、金葉女貞和金邊黃楊片植成沿道路曲折變化的模紋花帶,3種植物色彩的二次變化組合避免了游園環境色彩變化的單一。用金邊黃楊、雀舌黃楊、金葉女貞、紅葉石楠、紅花檵木、海桐、杜鵑、火棘等觀葉、觀形、觀花、觀果的中層植物進行搭配,或以常綠類觀葉、觀花、觀果和落葉類觀枝干植物搭配,達到四季有景的效果。在十二生肖廣場的植物景觀設計中,沿路橫向設計中以南天竹—金邊黃楊—紅葉石楠片植布置,顏色由暗到明,由冷色到暖色,起到導向作用。在縱向設計中,顏色由暖色到冷色,而且結合地被、灌木、喬木高差變化,營造更加深邃的空間環境。在空間圍合度方面,通過地形、植物和水體的相互關系,使設計充滿整體感和方向感,并創造出各種印象深刻的畫面,在水體與地形的過渡中,利用灌木孤植、群植與常見的水生植物搭配,使過渡更加平滑。
3.2 徐州市居住區綠地中灌木的應用研究
3.2.1 “蘇商·御景灣”小區灌木樹種選擇及配置方式。“蘇商·御景灣”小區灌木樹種情況如下:①常綠灌木。金邊黃楊、紅葉石楠、南天竹、海桐、桃葉珊瑚、狹葉十大功勞、雀舌黃楊、金葉女貞、木犀、紅花檵木、火棘、山茶、欏木石楠、金絲桃、珊瑚樹等。②落葉灌木。紫荊、金鐘花、大葉黃楊、木槿、迎春花、石榴、棣棠、榆葉梅、紫葉碧桃、無花果、紫薇、皺皮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梔子等。
“蘇商·御景灣”居住區主要采用紅葉石楠、金葉女貞、金邊黃楊、南天竹等小灌木叢植的方式構成中下層綠化空間,采用大葉黃楊、火棘、毛葉木瓜(Chaenomeles cathayensis)、木犀、紫荊等灌木以孤植、對植、群植的方式補充中上層空間。利用灌木易修剪、整形的特性,構成各種靈活多變的綠化形態,下層空間綠化灌木整合空間,中層空間綠化灌木補充空間,通透而不遮擋,結合灌木豐富多彩的顏色,構成別具特色的居住區組團中層綠化(圖4~6)。
3.2.2 “風華園”小區灌木樹種選擇及配置方式。“風華園”小區灌木樹種情況如下:①常綠灌木。金葉女貞、火棘、鋪地柏、紅葉石楠、海桐、木犀、珊瑚樹、雀舌黃楊、大葉黃楊、梔子、山茶、杜鵑、金絲桃、倒掛金鐘等。②落葉灌木。石榴、日本小檗、迎春花、紫薇、木槿、金鐘花、紫荊、無花果、紫葉碧桃、棣棠、金銀木、榆葉梅等。
“風華園”居住區組團綠地主要運用木犀、石楠、大葉黃楊等,采用孤植、群植、片植的方式點綴空間來進行配置,在道路拐角群植大葉黃楊,淡化道路拐角的突兀感,在草坪區孤植或結合自然山石對植鋪地柏、木犀花,模擬疏林草地;宅間綠地主要采用小游園的規劃模式,模擬自然形式進行規劃種植設計,由于用地面積有限且考慮到用戶采光需求,小游園內部植物多灌木少喬木,分割綠化空間。從小游園整體布置形式看,灌木布置主要以色彩變化由明到暗沿游園路向兩側住宅鋪開,灌叢高度由低到高,空間圍合度由低到高,這樣在空間營造方面,以有限的綠化空間面積給人以最大限度的空間擴張感。道路綠化主要通過金葉女貞、大葉黃楊片植,經過修剪,以色彩交替變化沿道路紅線種植成綠化帶,節點處孤植球狀的大葉黃楊(圖7~9)。
3.3 徐州市昆侖大道的灌木應用研究
3.3.1 昆侖大道灌木樹種選擇。昆侖大道是徐州市新老城區連接的紐帶,是未來使用頻率較高的城市道路,設計思想先進,樹種選擇多樣,調查選取其中一個片段(徐州市三環路礦業大學南湖小區至食品城段),其灌木樹種情況如下:①常綠灌木。大葉黃楊、鋪地柏、金葉女貞、金邊黃楊、紅葉石楠、火棘、海桐、紅花檵木、木犀、枸骨、梔子、杜鵑、珊瑚樹等。②落葉灌木。紫薇、金鐘花、紅瑞木、迎春花、毛葉木瓜、紫葉碧桃、麻葉繡線菊、棣棠、金銀忍冬、榆葉梅等。
3.3.2 昆侖大道灌木配置方式。分車道綠帶灌木樹種主要是紅葉石楠、海桐、金葉女貞、金邊黃楊、大葉黃楊,在中央分車帶、快慢速車道分車帶主要利用紅葉石楠、海桐、金葉女貞、金邊黃楊、大葉黃楊、紫薇的色彩變化,經過修剪整形,按照一定的寬長比例沿行車方向群植成規則的帶狀空間。在道路節點處,常用修剪成球形的大葉黃楊結合自然山石以及地被植物群植成花境景觀(圖10~11)。
路側綠化中,下層空間以紅葉石楠、杜鵑、紅花檵木、金鐘花、迎春花、火棘等采用片植、群植、叢植的方式,經過修剪、整形,構成豐富多彩的下層空間景觀;中上層空間以紫薇、木犀采用群植方式形成可觀樹形、觀葉,觀花的中層景觀。由于路側綠化帶的用地面積要比分車帶綠化面積大,在植物選擇時充分體現出植物多樣性(圖12)。
21世紀是注重人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時代,人們開始更多關注環境的生態效益,這就推動著景觀設計朝著更為生態化的方向發展[4]。著名的景觀規劃大師麥克哈格在其著作《設計結合自然》中提出設計遵從自然的理念,指出以鄉土植物應用為主的自然式設計模式將會成為新時代城市植物造景的發展趨勢,將正確的生態理念融入城市植物造景,用生態學指導風景園林設計[5]。徐州市作為暖溫帶地區,其選用的灌木種類多為華東地區常見的灌木,因此在今后的灌木植物造景方面,除了保證生態效益原則外,應該充分考慮各級綠地的服務范圍,增加鄉土樹種的應用比例,提高植物景觀的物種多樣,推廣應用典型配置模式,豐富綠地景觀類型,突出植物景觀的群體或量的效果,讓點、線、面有機結合,在尊重自然的同時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方案設計,增強園林植物景觀文化內涵,打造多元化風格的灌木植物景觀。
[1]王曉俊.風景園林設計[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成玉寧.現代景觀設計理論與方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
[3]徐德嘉.園林植物景觀配置[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4]何平,彭重華.城市綠地植物配置及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5]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芮經緯,譯.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