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麗,吳澤英
(重慶市江津精神康復院402260)
延伸護理在出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
李秀麗,吳澤英
(重慶市江津精神康復院402260)
目的探討運用延伸護理對出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依從性影響。方法選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住院并符合研究條件的68例出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34例。干預組患者在出院后接受延伸護理,對照組患者在出院后進行常規隨訪,比較兩組患者病情復發和再住院率、遵醫行為的依從率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結果干預組患者遵醫行為如服藥、復診、生活方式改變的依從率優于對照組(χ2=11.3、14.1、4.1),復發再住院率低于對照組(χ2=3.9),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χ2=11.8),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個體化的延伸護理可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院外遵醫行為,降低復發再住院率,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護理工作; 病人出院; 精神分裂癥; 延伸護理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重癥精神疾病。該病難治,容易發展為慢性,而且有著較高的復發率,會導致患者喪失勞動能力,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1]。住院治療期間患者的病情往往能夠控制,但患者達到臨床痊愈出院后仍需要長期的治療措施和規范的門診隨訪以繼續控制病情[2]。既往的隨訪措施往往因為各種原因達不到較為理想的效果,仍有部分患者自行換藥、漏服藥物、無法面對周圍人群的偏見等導致病情反復。為改善這一狀況,本研究對出院的6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分別實施延伸護理措施和常規護理措施,比較分析其康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資料
1.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住院并臨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68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34例。干預組中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齡(34.5±5.9)歲;首發20例,復發14例;城市居民13例,農村居民21例;偏執型15例,其他型別19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齡(32.8±7.1)歲;首發22例,復發12例;城市居民14例,農村居民20例;偏執型11例,其他型別2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首發例數、城鄉居住地、臨床類型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3-4]:(1)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有關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經過治療患者病情得到控制,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入院時為大于或等于60分,出院時為小于或等于40分;(3)年齡18~55歲,性別不限;(4)學歷為小學及以上,具有一定文化基礎;(5)患者和家屬均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6)患者出院后居住于重慶江津的時間大于6個月。排除標準:(1)自行出院或轉其他醫院治療;(2)患者及其家屬拒絕延伸護理服務;(3)嚴重的心、肝、腎等軀體疾?。唬?)妊娠、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1.2.1 采用方法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接受規范的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并發放宣傳圖冊資料。健康教育內容:精神病的概念、癥狀和體征、誘發因素、精神分裂癥的用藥指導及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正確認識周圍人對患者及家庭的異樣眼光等知識。在出院前1天由專門負責隨訪的護士登記所有符合納入標準患者的基本資料,建立隨訪檔案,出院當天進行1次出院指導。
1.2.1.1 干預組 給予個體化的延伸護理措施,內容:(1)由具有良好溝通、協調及語言表達能力,且工作經驗豐富的護士全面負責回訪,隨訪必須做到認真負責。(2)出院后每月與患者通2次電話,詢問是否按時服藥并提醒患者定期來醫院復查。每2個月進行1次家庭護理,由專科護士上門督查和評價患者院外護理計劃實施情況,評價患者精神狀態、精神癥狀的控制情況、藥物服用依從情況及家人對患者的照顧、支持情況。隨訪結果記錄到獨立設計的隨訪表格里,以便存檔和分析。(3)隨訪護士分析每次隨訪的反饋結果并及時與患者或家屬溝通,強化患者及家屬對用藥的規律性和門診重要性的認識。(4)鼓勵患者積極應對實際生活中的困擾,正確樹立精神疾病的治療觀念。對心理情況不穩定者給予心理疏導,督促其養成健康規律的生活方式。(5)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及時識別復發跡象,協助患者保持患者良好社會角色,留下有效聯系方式并教授其他求助知識,以便患者在需要幫助的時候能隨時聯系專業人員。整體延伸護理的時間為1年。
1.2.1.2 對照組 實施傳統的出院護理,即在出院后前每月1次給患者或其家屬電話隨訪,提醒患者按時服藥及門診隨訪,聯系醫生解答患者在出院后的病情變化。隨訪1年。
1.2.2 評價工具 (1)分別在研究開始后3個月及結束后,調查患者的病情和服藥、復診、保持規律健康方式等依從性情況并記錄。(2)記錄患者的復發和因為SP復發再住院情況。(3)記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通過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由護士進行問卷調查。包括3個方面,即對護理十分滿意、較為滿意和不滿意,患者選取其中1項,最終總滿意度為十分滿意率和較為滿意率之和。(4)終止記錄:①患者SP癥狀加重、復發再住院;②隨訪至研究結束時未復發再住院。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等級計數資料用非參數相關檢驗,采用 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出院依從性比較 出院后3個月,干預組患者依從性(正確服藥、規律復診)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8.8、12.9,P<0.05)。隨著時間的推移,干預組患者依從性仍能很好地保持。出院1年后干預組患者依從性(正確服藥、規律復診、生活方式改善)仍然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11.3、14.1、4.1,P<0.05),而與本組出院后第3個月時比較改變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在上述3個方面均較本組出院后第3個月時更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4.8、11.1,P<0.05)。見表1。

表1 患者出院依從性比較[n(%)]
2.2 患者復發再住院率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 出院1年后,干預組患者的復發再住院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3.9、11.8,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復發再住院率及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n(%)]
隨著護理整體學科的發展,涌現出許多新的理念和護理模式。延伸護理是將對患者的護理服務由醫院延伸至患者家庭[5]。本研究在患者出院后繼續對其進行全方位的電話隨訪、上門指導、心理干預、健康教育等服務。延伸護理服務比單純的出院教育和電話隨訪更切合工作實際,能夠切實保障患者獲得良好依從性和對疾病的正確認識,促進患者康復。國內已有運用延伸護理服務的案例,人們發現延伸護理服務在對患者出院后的依從性上效果最好[6-7]。多數患者能夠保持良好的服藥、復診等遵醫行為,同時延伸護理在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減少并發癥方面也有一定作用[8-9]。
精神科患者的病情有自己的特殊性,大部分患者出院后仍然需要長時間服用抗精神病的藥物,如果缺乏良好的依從性和規律的復診等出院后續治療,病情容易遷延、反復[10-12]。許多精神分裂癥的患者回歸家庭后,患者往往失去工作機會,喪失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同時還要面對周圍人異樣的眼光,家屬長期照管的厭倦與疲憊。因此,不論患者本人還是家屬都會背負極大的心理壓力和一定的經濟壓力。由于出院后又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導和求助途徑,其病情很容易遷延和反復,最終精神癥狀復發,患者不得不再次住院。本研究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延伸護理服務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研究中,僅僅接受常規隨訪的患者在出院后3個月開始便有相當比例的患者不能良好地完成服藥、隨診等后續治療,1年之后依從性差的患者數量更多。而接受延伸護理服務的患者表現出更好的服藥、復診依從性,這種情況能保持到出院1年以后,與本組3個月時相比差別不大。在生活習慣方面,干預組患者在出院1年后仍能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及時延伸護理介入能夠較長時間穩定患者的依從性,讓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復發率上看,干預組患者復發人數明顯較少,說明規律的服藥和隨診,以及健康的生活方能有效減少復發。也有部分患者雖然在藥物治療和門診隨訪等方面做得很好,但仍然存在復發和再住院的情況,提示精神分裂癥的復發還和其他多種因素相關。本研究還發現,延伸護理對提升護理滿意度也有益處,干預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總之,延伸護理是一種人性化的護理模式,本質上為健康管理,其在疾病的防治方面有重要的作用[13]。延伸護理同時也是優質護理服務的延續,是醫療護理工作向社區服務的擴展,也是現代護理人文關懷的一種新的方向。在面對特殊群體的患者時制訂個性化的延伸護理方案尤為重要,比如精神疾病患者家庭負擔重而可能需要更多的心理疏導和情緒控制指導,而腦卒中患者需要更多的生活能力指導[14]。另外,開展延伸護理也縮短了護患之間的距離,滿足了不同人群護理服務需求的多樣化,增進了護患關系,本研究中干預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較高,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綜上所述,延伸護理模式可有效輔助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Carter CS,Perlstein W,Ganguli R,et al.Functional hypofrontality and working memory dys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J].Am J Psychiatry,1998,155(9):1285-1287.
[2]Tiihonen J,L?nnqvist J,Wahlbeck K,et al.11-year follow-up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FIN11 study)[J].Lancet,2009,374(9690):620-627.
[3]曹民佑,盧惠鵬,吳虹,等.結構式團體心理治療在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的應用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54(2):28-30.
[4]徐暉.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恥感及其與服藥依從性關系的研究[D].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2008.
[5]李海燕.延伸護理服務在護理領域的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13,22(1):86-87.
[6]余輝.延伸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4):492-493.
[7]王玲,李秀珍,權彥,等.延伸護理對老年冠心病PCI術后患者氯吡格雷用藥依從性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6):1520-1521.
[8]張小華,張金菊.延伸護理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生活質量及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5):80-83.
[9]金秋月,張金菊.延伸護理服務對腦卒中患者獨立生活能力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4):146-148.
[10]趙貴芳,王瑞云,石玉蘭,等.精神分裂癥復發與治療依從及生活事件的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5):294.
[11]李毅,呂路線.精神分裂癥復發的相關因素[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2,29(2):96-98.
[12]張明園.精神分裂癥的復發及其評估[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2,45(1):4-6.
[13]郭燕紅.改革護理模式履行護理職責豐富護理內涵延伸護理服務促進我國護理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5):1.
[14]李培軒,蔡旭明,阮洪梅,等.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負擔調查研究[J].西部醫學,2012,24(12):2276-2279.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9.044
B
1009-5519(2015)19-2994-03
2015-05-12)
李秀麗(1979-),女,重慶江津人,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臨床護理工作;E-mail:1471885146@qq.com。
吳澤英(E-mail:cqwuzey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