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黎明
摘 要:黃山太平山藥是黃山區的地方品種,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當地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形成了其獨特的品質。該文總結了黃山太平山藥栽培的選地整地、繁種、栽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
關鍵詞:黃山區;黃山太平山藥;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1-49-02
黃山太平山藥是黃山區的地方品種,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其塊莖肉質粉性,柔而糯,營養豐富,生長在丘陵山地,周邊多植被,生態環境良好的地方。一般長約50~70cm,橫莖4~6cm,平均單株重約400g,大的可達750g以上。近年來,黃山太平山藥越來越受消費者歡迎,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為此,摸索出一套適合當地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十分必要。
1 地塊的選擇
選擇地塊應是丘陵山地,要求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松、肥力充足、上下土質一致,田間無塊石,地下害蟲少,土壤富含有機質,土壤pH值以微酸的沙壤土或壤土地塊。山藥不能連作,一般應隔3a輪作1次。
2 整地施肥
2.1 翻地 冬前深翻土地,要求整塊地全部深翻,深度一般1m,經冬天雨雪凍垡使土壤熟化疏松,有利于塊莖下扎和個體端正、光滑。
2.2 開溝整地 開春后,起壟作畦,山藥怕積水,要求高畦栽培,一般畦寬1.4m,畦高40cm。整個地塊要求起深約80~100cm,寬50~60cm的圍溝,如果地塊較大,地塊中間還需挖腰溝。在畦面上,2行中間開挖寬約40Cm、深約30Cm的施肥溝。開挖時所有土層翻到栽植行上。
2.3 施基肥 山藥的主要吸收根呈現水平方向伸展,多分布于表層土壤中,所以肥料不宜深施。山藥是最喜有機肥,但有機肥不能施入土中,以免燒壞塊莖尖端而長出畸形山藥。所以基肥要開挖施肥溝,每667m2施腐熟的雞鴨豬欄糞約5~7t,同時按每667m2施入51%硫酸鉀型復合肥150kg,有機肥與化肥充分拌勻后施入施肥溝內,然后,把栽植行上的土層回填至施肥溝上,并與地面平齊。
2.4 土壤處理 為防治螻蛄、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及根莖腐病、黑斑病等病害,結合施肥施入毒辛顆粒劑和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3 栽植
3.1 選擇種薯 山藥主要是用山藥頭作為繁殖種薯。山藥頭為山藥塊莖上端,有芽,長約17~20cm,不能食用,是山藥繁殖的主要材料。1個山藥頭繁殖一般用4~5a后就會出現種性退化,抗病能力降低,產量也會下降,此時就需要重新更換山藥頭。方法是:取山藥莖部生長出的山藥豆,播種到從未種過山藥的地塊上,經過1a生長,將其重新繁育成栽培用種薯。山藥頭按大小、形狀、有無芽眼進行嚴格挑選,剔除腐爛、病蟲,分類進行播種,促使田間出苗整齊,植株長勢一致,便于田間管理。
3.2 種薯處理 一般在3月上中旬種植。播種前種薯要消毒處理,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浸種。
3.3 栽植 在栽植行上掏深6~8cm的栽植溝,栽植前在栽植溝內噴施50%多菌靈500倍液。將山藥頭平放在種植溝內,山藥頭的芽要朝同一個方向,確保苗距均勻,栽好后澆稀人糞尿,然后覆土約6~8cm。栽植行距約50~60cm,株距約20~22cm,667m2植4 000~4 500株。
3.4 覆蓋 種植后,畦上覆蓋3~5cm的樹葉、枯草、植物秸桿等材料,既可保溫保濕保肥,促早出芽生長,又可抑制雜草的生長,高溫季節還可降低地溫防日灼。
4 田間管理
4.1 搭架 山藥出苗后,生長非常迅速,要及時搭架。高支架栽培,有利于通風透光,架高2m以上,每株1根支架,支架要支插牢固,以防被風吹倒。當莖蔓長到30cm時,及時引蔓上架,避免莖蔓隔行纏繞。
4.2 整枝 結合理蔓,及時去除弱莖,保留1個健壯莖,主莖下部70cm以下的分枝全部去除,有利于通風透光。
4.3 除草 山藥一般不使用除草劑,全部是人工除草。基本是每月一次人工除草,但要注意防止傷根,山藥根系再生能力很弱,一旦根系受傷吸收能力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4.4 肥水管理 山藥生長期長,需肥量大,在山藥生長前期以莖蔓生長為主,宜供給速效氮肥,在莖蔓已上半架時,追肥1次,根據長勢,施尿素10~15kg/667m2,以求全田平衡生長。在山藥生長中期,注重平衡施肥,在莖蔓滿架時,約6~7月份,根據生長情況,再追施肥1~2次,每次施高濃度復合肥15~25kg/667m2。進入塊莖生長旺期,要重視氮、磷、鉀的配合施用,特別要重視鉀肥的施用,以促進塊莖的膨大和物質的積累,8月上中旬,追施硫酸鉀1~2次,每次15~20kg/667m2。生長后期要控制莖蔓的生長,防止徒長。追肥方法可以是雨天撒施,晴天可澆施,但澆施要避開高溫,以傍晚進行為宜。生長后期結合防蟲治病,根外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可達到保葉防早衰的目的。山藥怕積水,地塊內不能有積水,雨季應及時排水,以免造成根部腐爛。
5 病蟲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危害莖葉的炭疽病、褐斑病以及危害塊狀莖的黑皮病、瘡痂病;蟲害主要有斜紋夜蛾。
5.1 炭疽病 主要危害葉片和莖蔓,是危害最嚴重的病害。主要癥狀為侵染葉片,病斑增多和變大,逐漸連成一片,導致葉片枯黃、凋落,也就是常說的“黃落”;侵染葉柄,隨著病斑的擴大,繞葉柄1周或2/3周時導致葉子還是綠色就凋落,就是常說的“青落”;侵染莖蔓,病征和葉柄發病相同,病斑繞莖蔓1周時病斑上部枯死。發病初期可用70%代森錳鋅或70%甲基硫菌靈,或用25%脒鮮胺1 500倍液混10%苯咪甲環唑1 500倍液進行防治。
5.2 褐斑病 主要危害葉片和莖桿。其與炭疽病最明顯的區別是病斑后期邊緣微凸,中間淡褐色,散生黑色小點,嚴重時病斑融合,導致葉片枯死但不易落葉。發病初期,可用70%代森錳鋅或70%甲基硫菌靈防治。
5.3 黑皮病 主要危害根狀莖,表皮發生淺褐色至黑褐色近圓形或不規則小斑點,往往許多小斑點密集在一起連成一片,嚴重的病部面積可占根狀莖的1/3~2/3。病重時,病斑硬化,根狀莖逐漸失水干縮。病斑僅限于表皮,不深入內部組織,對產量影響不大,但影響外觀品質和商品價值。主要防治措施是輪作及種薯消毒。
5.4 瘡痂病 主要危害山藥塊莖。發病時產生褐色小斑點,表皮木栓化壞死,有大小不均的瘤狀凸起或瘡痂狀破裂。種薯處理時可用0.2%的甲醛溶液浸種薯10~15min。
5.5 斜紋夜蛾 應掌握在卵孵化盛期至三齡幼蟲期防治,可用氯蟲苯甲酰胺、甲維鹽噴霧。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