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向軍
摘 要:為了進一步響應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號召,在榆林市的毛烏素沙地大面積栽植樟子松抗旱林區,以改善本地區的生態環境。該文從種植環境的選擇與土地準備、樟子松苗木的選擇、幼林栽植、林后管護、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對毛烏素沙地樟子松抗旱造林關鍵技術進行了分析與介紹。
關鍵詞:毛烏素沙地;樟子松;抗旱造林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1-104-02
毛烏素沙地作為我國四大沙地之一,本地區的抗旱造林與陜西和內蒙古人民的生活環境及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國家和地方為了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對毛烏素沙地的生態林栽植給予了高度重視,并且在經濟、物力、財力、人力上給予了較大的支持。經過工作人員的長期實踐,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認為營造毛烏素沙地生態林適合栽植樟子松等樹種。為了進一步提高營造林栽植的成活率和質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保護環境的目的,筆者對毛烏素沙地樟子松抗旱造林的關鍵技術進行了實踐與研究。
1 毛烏素沙地自然概況
毛烏素沙地大部分的面積在內蒙古地區,有一部分與黃土高原接壤,屬于榆林市管轄。此地區四季鮮明、晝夜溫差大,冬季封凍期較長,春季氣溫不穩定,有時會出現降雪現象,降水量相對較多,較為適宜種植植物,但由于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環境比較惡劣,所以亟待需要通過植樹造林來改善生態環境。作為黃土高原與內蒙古的過渡地帶,毛烏素沙地植被和土壤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特點,此地區的植樹造林對2個地區生態的改造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與作用。
2 樟子松特征特性
樟子松,又名海拉爾松,屬常綠喬木,為喜光性強、深根性樹種,側根分布較深且向四周伸展,能夠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抗風耐寒性強,樹干挺直高大、樹形美觀、樹冠稀疏,針葉稀少短小、枝干茁壯、水分蒸發少,角質層比較發達、密度小且氣孔深陷,能夠有效地束縛水分;葉綠素的含量較高,積累干物質較多,樹皮粗厚呈黑褐色。作為抗旱性較好的樹種之一,其適生能力較強,對土壤要求不高,可以在土壤貧瘠、土質沙化、土層較薄的地方生存,不適宜在過渡潮濕或積水的地方生長。樟子松喜酸性或微酸性土壤,也可在微堿性的土壤中生存,生長速度較快、材質好,抗逆性較強,同時存活壽命較長,一般可以達到150~200a。植株在5a以前的生長速度緩慢,6~10a進入快速生長的旺盛期。在沙化較為嚴重的地區種植,可以避免由于頻繁更換植株和養護管理樹木帶來的大量勞動,同時還能持久保持防風固沙效果,實現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樟子松的木質較好、木質硬、紋理直、木紋清晰,可用于建筑、船舶、家具家居等用材,是主要的速生用材、防腐木材,多用于防護綠化、園林觀賞、水土保持、固沙造林等。樹干可提取樹脂,樹皮可提取栲膠,同時還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可用作牲畜飼料。
3 樟子松造林關鍵技術
3.1 栽植環境的選擇與土地準備 在樟子松抗旱林營造之前,應首先對毛烏素沙地的種植區域進行整體的規劃和具體的分布,根據地勢走向、地質地況進行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據營造林修建的標準和要求進行合理的規劃。樟子松適宜生長在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中,在選擇地塊種植時,應盡量挑選土壤肥沃、土質疏松、排水性能良好的地方,在土壤含可溶性鹽類達0.12%以上的土壤和林冠不能造林。對于土地較為貧瘠、有機質含量低的栽植區,在栽植之前可進行優質有機肥的施加,對其進行土壤改良,改善土壤結構,以保證養分供給,同時增強蓄水保墑性能。在準備造林的之前,應提前1a對土壤進行整理。由于沙地的面積較大,不宜全面修整,可采用帶狀進行逐條翻整。固定沙地是毛烏素沙地種植抗旱林的重要技術措施,可以將沙地以帶狀局部整好,做好保護帶,并適量保留雜草,以保持土壤、涵養水源。
3.2 樟子松苗木的選擇 樟子松在苗木選擇時應盡量選擇營養缽大苗,因為此地自然條件相對較差,風沙大且水資源較少,而營養缽大苗抗旱能力較強,可以避免流動性沙丘或半固定沙丘導致的幼苗沙埋、沙割、沙打及風蝕等危害。當幼苗受到各種危害的時候,應及時采用搭設障蔽的方法進行保護,對于沙埋現象應及時扒除浮沙,避免由于沙埋時間過長導致的死亡。因此,大苗種植可以降低抗旱林的死苗率,同時選擇大苗可減少幼林的鏟趟撫育和間伐撫育,不僅可以減少人力勞動、降低成本,還能避免在撫育過程中對幼樹造成的損傷,從而提高保存率和成林率。同時要注意苗木運輸過程中對苗木的保護,確保營養缽的完整性,確保營養缽始終濕潤,避免暴曬。
3.3 幼林栽植 栽植前,要根據營養缽樟子松幼苗的生長年齡和苗木生長狀況,確定適宜的株間距,根據立地條件、栽植目的、樹種大小、培育技術等多種因素確定合理的造林密度,以實現抗旱造林的最大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并采取相應的栽植方法,可選擇穴植法、隙植樹法等。由于毛烏素沙地造林面積較大、地勢較為平坦,單純人工造林工作量較大,因此可以選擇林區開設防火道路進行半機械化造林,此種種植方式效率高,面積大,節省人力、幼苗成活率較高,此方法適用于大規模的工程造林。為了確保造林成活率,避免苗木失水現象發生,一是在栽植之前應提前2d進行苗床灌足底水;二是隨起隨運,確保營養缽的完整性,確保營養缽始終濕潤,避免暴曬;三是對運到造林地的苗木應及時栽植;四是對運到造林地未及時栽植的苗木視情況進行補灌;五是栽植后應澆透定根水。同時造林時應適當深栽,并在坑內撤掉營養缽。栽植深度一般大于40cm,以增強抗旱能力。植苗回土時,要沿坑臂四周依次踏實,避免散坨傷根,影響成活率。栽植時間一般選擇在春季,此時栽植的苗木生長速度較快,溫度也較為適宜。只要把握好各個技術環節,統籌兼備,就能解決土壤干旱問題,從而大幅度提高造林成活率。
3.4 林后管護 栽植后林區的管護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適當進行撫育以促進林木生長。要定期進行檢查,對死苗、小老苗、病弱苗及時進行補植;在選擇苗木時盡量選擇比原來樹苗較大的苗木,并注意株行距。在定植2a后,要每年進行除草,并做好看護工作,避免動物、牲畜等對樹木造成的危害。
3.5 病蟲害防治
3.5.1 冬季防治幼蟲 冬季害蟲多以卵、幼蟲、繭、介殼蟲的方式存在,容易在土壤、枯枝、雜草、樹皮、樹干、落葉以及裂縫處藏匿,到了春季變成大量的成蟲危害樹林,因此要在冬季時對林區進行殺菌消毒,并及時清除枯枝落葉和雜草,同時進行人工摘除蟲繭、卵塊、蟲苞、刮除越冬蚧蟲、涂白等,以殺死樹干上越冬的病蟲;對土壤進行翻耕晾曬,及時做好全面的蟲害越冬防治工作。
3.5.2 其他病蟲害防治 樟子松常見的病害有松針銹病、爛皮病、落針病、紅斑病、瘤銹病、皰銹病、紅疣枯枝病、窒息病、枯梢病等。主要蟲害有赤松毛蟲、油松毛蟲、落葉松毛蟲、松梢螟、油松球果螟、松沫蟬、松大蚜、松樹紅蜘蛛、褐幽天牛、小灰長角天牛、松縱坑切梢小蠹、大樹蜂、松球蚜、松毒蛾等。林區工作人員應根據這些常見病蟲害出現的癥狀及時進行綜合防治,根據發病情況判斷用藥量的大小,確保林分健康,發揮森林生態功能。
參考文獻
[1]王懷彪,潘鵬,高保山.毛烏素沙地樟子松抗旱造林關鍵技術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9(11):70-73.
[2]劉海鷹.毛烏素沙地樟子松造林關鍵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4(4):18-20.
[3]趙曉彬.榆林沙區樟子松造林技術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
[4]劉生權.榆林沙地樟子松栽培技術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
[5]趙曉彬,劉光哲.沙地樟子松引種栽培及造林技術研究綜述[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7(9):15-17.
[6]康宏樟,朱教君,許美玲.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營林技術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2005(7):30-3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