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背影》被學界認定是描寫父愛的經(jīng)典,這是因為朱自清選擇的父愛具有符號化象征,符合中國人對于父愛的傳統(tǒng)審美習慣。中國傳統(tǒng)父子之倫是“類君臣”關系,它有等級性,又是無私的。朱自清在真切的體驗下,用質(zhì)樸的語言描繪出具有張力的父子情節(jié),進而喚起了讀者關于父愛的記憶。這種相似的情感體驗,引起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使其對《背影》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
關鍵詞:背影 ?父子情 ?朱自清 ?情感共鳴
朱自清的《背影》,篇幅短小,語言質(zhì)樸簡單,共計千余字,卻被認為是描寫父愛的經(jīng)典之作,自其發(fā)表便受到學界廣泛關注。學界對它的解讀更是不勝枚舉。有從具體內(nèi)涵解讀真摯的父子情,懷念父親;也有從文化意義、文學史意義、倫理意義解讀的。還有從“背影”這一具象解讀的。[1][2]而筆者是從民族文化的大背景出發(fā),深究“背影”這一符號化象征蘊含的中華民族獨有的審美習慣。筆者認為,《背影》之所以被認定為經(jīng)典,是因為朱自清選擇的父愛具有符號化象征,符合中國人對于父愛的傳統(tǒng)審美習慣。季羨林在談論朱自清散文《背影》也強調(diào):“要真正讀懂這篇文章,必須從中國民族文化,民族歷史出發(fā)?!盵3]中國傳統(tǒng)父子之倫是別樣的,它是“君臣關系”的翻版或“準君臣”關系[4],它具備“君臣關系”的等級性。同時,因為血緣紐帶,它又有家庭倫理中的不求回報性。朱自清在真切的體驗下,用白描法刻畫出具有情感變換的父子情節(jié),進而喚起了讀者關于父愛的記憶,這種相似的情感體驗,引起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使其對于《背影》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
一、傳統(tǒng)父子之倫的別樣呈現(xiàn)
《背影》著重描寫的是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爬月臺的場景。最觸動讀者的是戴黑布小帽,穿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蹣跚的父親的背影。背影,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父愛的嚴肅、隱忍、偉岸、不善言辭,它區(qū)別于慈善、熱情的母愛。為何傳統(tǒng)的父愛形象是如此的?要理解這一點,就不得不從中國民族文化、民族歷史出發(fā)。安德魯﹒本尼特強調(diào):“任何的文學文本總是依照語境或傳統(tǒng),并且在語境或傳統(tǒng)之內(nèi)進行建構(gòu)?!盵3]中國文化是起源于黃河中下游流域的農(nóng)耕文化。[4]農(nóng)耕時代,主要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耕作。而中國傳統(tǒng)家庭文化又是崇拜祖輩、父輩。在這種以父權為背景的傳統(tǒng)家庭中,父姓便是絕對的權威。而且,“在中國崇祖尚德的家庭文化中,有‘天地君親師五位一體之說,所以,從對‘父的崇拜中引申出對‘君的崇拜?!盵5]即孔子常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朱熹三綱五常中的“君為臣綱,子為父綱”。“從這一層面來看,中國舊式的父子關系就是“君臣”關系的翻版或是‘準君臣?!盵6]這種傳統(tǒng)禮教下,父與子的關系是長幼之序的。這種次序是不允許逾越,逾越者會被定性為不孝子,不孝子不能事君。所以,我國傳統(tǒng)的父與子就是以“類君臣”方式相處?!熬缄P系”本身具有等級性,所以,它是嚴肅的,以它為基準的父子關系自然也是嚴苛的。而且,中國的傳統(tǒng)啟蒙教育讀物《三字經(jīng)》里,也明確強調(diào)君臣、父子要有綱常倫理??梢姡@種等級化的父子之倫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標準,對于傳統(tǒng)的儒士,更甚。朱自清生長在典型的儒士家庭中,朱家是書香門第,其父朱鴻鈞是讀書人,做過些小官,光緒二十九年(1903),官至徐州榷運局長。而且,朱自清是長子,父親對他要求更為嚴苛。在這種文化環(huán)境與家庭氛圍下,朱自清的父子觀與傳統(tǒng)父子之倫保持了一致。所以,他選擇父親的符號,是背影,是側(cè)面描寫,是隱忍、嚴肅的符號化象征。這一符號文化符合中國人對于父愛的傳統(tǒng)審美習慣。
同時,背影不僅象征了父子愛之間的嚴肅、隱忍,也表示了父愛的無私、奉獻。中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國家,“在家族血緣基礎上,以血緣關系為原型,以親情為倫理與價值的起點,而家庭關系本質(zhì)上是一種情感關系,是‘愛的原理與內(nèi)涵?!盵7]家庭關系中,父子關系是重要構(gòu)成,以血緣為主的父與子的關系是傳承,是愛。所以,父親對于兒子會不求回報地付出?!氨秤扒擅畹貍鬟f出了父愛的無私,不求回報性,這與我們印象中的父親‘孺子牛的形象不謀而合?!盵8]這就是中國微妙的人倫關系。這種人倫觀下的傳統(tǒng)父愛,是偉岸、無私的,而且多以“背影”的形式存在。
二、作家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技巧
朱自清的《背影》在文學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這與他自身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是分不開的。朱自清的《背影》用語質(zhì)樸,以敘述為主。與之前的《荷塘月色》《春》相比,更醇熟,更有生活氣。去掉了浮華、刻意的語言,大量排比、大幅的渲染。如描寫父親爬月臺一處,作者用“攀”“縮”“微傾”“努力的樣子”,幾個直白、生動的詞語,就把父親艱難爬月臺的身影淋漓地再現(xiàn)到我們的眼前。用這樣的語言描寫深沉的父愛,是最恰當、最合適的,而且也符合中國人含蓄的表達父愛的情感方式。文章開頭,兒子不領情,拒絕父親。而父親在兒子明顯的抵制下,依舊傾其所能地為兒子做一些小事。安慰落淚的兒子,與腳夫討價還價,囑托兒子,幫兒子買橘子。他是細膩、平靜地付出、愛護、疼惜兒子。兒子則從最開始的不領情、拒絕,到隨后的理解、牽掛。文中“父子之情的不平衡性,或者是錯位感”[9]抓住了讀者眼球,引起讀者的閱讀欲。父子愛隨著兒子的理解,愛的隔膜逐步冰釋,升華,達到高潮?!啊秤笆遣黄胶獾母缸忧檗D(zhuǎn)化為平衡的關鍵?!侗秤啊返那楦嘘P鍵,并不是父親單向出發(fā),而是和兒子雙向互動中轉(zhuǎn)化,感動我們?!盵10]這種不對等的愛的轉(zhuǎn)承起合,跌宕起伏,引起了讀者情感波動,進而達到高潮。朱自清在平靜中,給讀者畫了一幅父子情深的“愛”圖。讀者被朱自清這種不顯山不露水的寫作技巧帶動了,感染了。行文中強烈的情感渲染力不僅源于作者塑造,更是源自作者獨特情感體驗。作者在切實觸動中,刻畫出款款的父子情。朱自清在傳記中,又明確說道,自己與父親是有嫌隙的,父親娶妾,私挪自己工資,祖母病故,這些都使得朱自清與父親有了距離,進而反感父親。所以,行文一開始就交代,兩年來未曾見父親,一開始拒絕父親,覺得父親迂腐。后來,因父親遭遇多番變故而心疼,因父親默默溫情被打動,最后,直至見到笨拙的父親為自己爬月臺買橘子的細微舉動,冰釋了一切。作者真切的生活體驗,深刻的心理觸動,高超的寫作技巧,變換的父子情感,打動了讀者,喚起了讀者關于父愛的記憶,所以讀者對《背影》才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它也才能成為經(jīng)典。葉圣陶評價道:“《背影》全憑真感情真性情取勝了?!盵11]
三、文學接受中強烈的情感共鳴
古今中外,描寫父愛的文章多如牛毛,為什么偏偏《背影》能如此長久不衰?個人拙見,除了文章本身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還因為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能引起我們對父愛的共鳴,“這就是讀者期待視野中必須包含有與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見解與情感體驗。這種體驗是在文學接受活動中進行的一種強烈的心靈感應狀態(tài)?!盵12]《背影》中作者在表現(xiàn)父愛這種情感時,引起了我們情感或者情緒的相同或相似父愛的反應。這種相同或者相似的父愛認知,通過讀者的想象、加工、整理,順利地進入了關于父愛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是讀者自己重新建構(gòu)的。建構(gòu)主義認為,“學習者在接收知識的時候,是根據(jù)自己既有的觀念選擇性的獲取對象中的信息,然后通過自己既有的觀念、知識和新的篩選互相作用,形成自己獨特的新的見解?!盵13]讀者在接受《背影》時,選擇性的從文本中吸收知識,形成了對父愛的新見解。這一過程豐富了讀者的情感世界,完善了讀者的情懷,健全了其人格。所以,才會對讀者有意義,讀者才接受。
同時,通過對《背影》的學習,也有助于我們細致地表達類似的情感體驗?!侗秤啊芬晃?,用語淳樸、簡單,在細膩的描寫中,把關于父親的感情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引起了我們對于父愛的共鳴。優(yōu)秀的文章,就是能表達出縈繞在我們心頭,卻無處表達的情感的文章。這種情感被作者的一詞一語刻畫出來,所以,通過對《背影》的閱讀,學生領會了表達此類情感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學生在寫作中,順利、流暢地表達類似的情感。
《背影》之所以在語文教材中經(jīng)歷幾次改版,依舊入選在冊,就是因為它具備了語文教材中要求的強烈的感染力。它為學生展示了豐富的情感世界,引起學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只有如此,才能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和寫法,才能幫助學生學會細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懷,完善人格。
《背影》的成功,除了學界解讀的父子情外,更重要的是文化文學意義和讀者情感共鳴。筆者從中國傳統(tǒng)的君臣關系角度,解讀傳統(tǒng)父子的文化內(nèi)涵;從文學接受角度,分析讀者認同的文學原理。《背影》是現(xiàn)當代散文的經(jīng)典之作,通過對于此文本的文化解讀,可以啟示讀者以類似的手法解讀現(xiàn)當代散文。所以,要深刻理解作品的文本意義,必須從民族文化、民族歷史出發(fā),理解其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同時,也要考察讀者接受的文學原因。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讀懂它。
注釋:
[1]劉曉紅,孫擁軍:《朱自清<背影>思想內(nèi)涵近三十年解讀史》,名作欣賞,2011年,第12期。
[2]季羨林:《季羨林說朱自清散文<背影>》,名作欣賞,2003年,第3期。
[3]汪正龍,李永新譯,[英]安德魯﹒本尼特著:《關鍵字: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頁。
[4]李振聲:《錢穆印象》,學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頁。
[5]陳愛華:《論中西方傳統(tǒng)家庭文化發(fā)展及其倫理特征的異同》,中國倫理學會、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省倫理學會:《傳統(tǒng)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第15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二)》,中國倫理學會、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省倫理學會聯(lián)合出版,2007年版。
[6][8]葛勝華:《背影,你到底深藏著什么?——朱自清<背影>新探》,閱讀與寫作,1999年,第7期。
[7]樊浩:《中國倫理精神的現(xiàn)代建構(gòu)》,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頁。
[9][10]孫紹振:《<背影>的美學問題》,語文建設,2010年,第6期。
[11]葉圣陶:《葉圣陶論創(chuàng)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275頁。
[12]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修訂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7頁。
[13]胡學亮,朱浩東:《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課題》,[日]三一出版社,2001年版,第69-98頁。
(姬煥煥 ?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