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產按照其是否產生經濟效益可分為經營性國有資產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隨著政府管理與服務的職責范圍越來越廣,社會公共服務越來越被重視和推行,與之對應的用于滿足不同管理與服務的物質保障資產即非經營性國有資產量和資產種類增加迅速,加強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思考也隨之被提出和重視,合理采購配置、充分發揮作用、科學分配利用、實現預期效果是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目標。
在高校,非經營性國有資產量遠超過經營性國有資產量,且種類繁多、用途多樣,因此,結合高校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實際情況,開展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效能評價研究、進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效能考核評價體系設計具有現實意義。
1. 具有一定的范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主要是為滿足國家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及其他機構開展社會公共服務、履行行政管理職能等所配置的相應必要資產。
2. 不直接創造經濟價值: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不直接帶來貨幣收益、創造經濟價值,具有純消耗性的特點,但因其為社會、個人提供必要的生產、生活保障,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升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非經營性國有資產能夠產生很大的社會效益。
3. 不以盈利為目標:一個“非”字就決定了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不以盈利為目標,該部分資產不直接從事生產或流通領域的經營活動,主要作為各類公共服務、行政管理行為的物質保障。
4. 國家撥款購置: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主要由國家撥款購置,一部分為無償使用資產,一部分為有償使用資產,有償使用資產收費標準有嚴格的文件規定,不受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影響。
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特點決定了其規模和數量應有“度”,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采購和配置具有計劃性,需進行周密的購前論證、使用監管、合理處置。且因為其主要用于滿足社會公共服務及行政管理需要,不直接創造價值,具有純消耗性,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被重視、效能評價被關注。
高校的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主要表現為滿足日常教學活動、科學研究、行政管理、后勤服務等需要而配置的各類不以盈利為目的的資產,是高校開展常規工作、創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效率、提高辦學層次的物質基礎和保障。高校運轉離不開各類非經營性國有資產。
高校開展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效能評價的目的是,通過評價為資產購前論證和合理分配提供依據,為財務預算分配提供參考,使高校的經費能夠用在“刀刃”上,促進高校事業發展。
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高校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使用效能評價不能局限在該部分資產是否“保值增值”上,更不能用純粹的貨幣收益來評價資產是否“物有所值”,應將資產的購置、維護、維修等投入與資產所創造的服務價值聯系起來,如果該部分資產促進了高校相關事業發展、提升了工作效率、實現了工作目標,則該部分資產充分發揮了利用效能,對該部分資產的評價是正面的、積極的;相反,該部分資產沒有發揮其應有效能,對其評價是負面的、消極的。
老板謝了又謝,然后感嘆他們創業遇到了好時代,遇到了好政策,也遇到了好官員。閑扯中怎么就說到了快速路。老板立即盛贊,連說現在的路太好了。他開奔馳,以前跑不起來,現在開起來像飛一樣。從雙湖橋到機場半個小時就到了。而他從水果湖回家,有時只要五六分鐘,大大節省了他的時間。
高校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主要為國有資產管理職能部門,學校其他職能管理部門、校屬各單位資產管理分管領導及兼職資產管理員協助資產管理部門做好資產日常監管工作。
1. 強調全程化監管。開展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管不能僅僅局限于資產存量實物監管上,分別核對資產實物與資產賬目、資產賬目與財務賬目,實現資產的賬賬相符、賬實相符、賬物相符只是開展資產監管工作的基礎,這種靜態的資產監管工作不能完全滿足開展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管的需要,強調過程管理的動態國有資產監管思路隨著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認識和工作的逐漸深入被提倡和推廣,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過程監管主要包括資產購置前的論證、資產購置、資產使用、資產處置、資產調配等各個環節,形成整個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鏈條,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影響資產管理成效。
2. 創新國有資產管理的理念。傳統的國有資產管理重視對資產實物的管理,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資產價值的管理不容忽視。比如校園土地及所屬建筑物等的經濟價值已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增值巨大,需要根據最新的經濟環境對這類資產價值進行再評估,用最新、最科學的數據統計校園資產值。在資產使用管理過程中進一步加強資產利用的成本意識,在高校,對于公共使用的國有資產往往只重視投入,不重視使用維護,更不在意資產可能存在的產值效益,只有改變這種資產管理理念,將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結合社會經濟發展、變機械管理為人性化管理、變被動為主動等才能實現資產使用的最大效率,發揮資產服務的最高水平。
3. 啟動資產使用績效管理。啟動資產使用績效管理的重要前提是摸清各類資產的合理使用年限和最佳使用標準,與此同時,因為高校國有資產特別是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種類多、數量大,根據資產特點和使用實際,分門別類制定資產配置標準、使用要求、處置流程和規范等是進行資產使用績效管理的關鍵步驟。其次,實現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使用績效管理,還需緊密結合資產管理工作的發展,管理辦法需適用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發展規劃和發展思路,重視資產的更新換代,使資產使用績效管理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和科學的可操作性。
4. 推進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發展所趨,信息化管理可以加快資產信息數據的采集和分類整理,能夠實現國有資產信息的完整化,避免遺漏,完整、準確的國有資產信息有利于進行科學的國有資產分配、購置、處置決策,也有利于實現國有資產利用的合理化和充分化、提高資產使用效能。目前各個地區、高校都在推行國有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比如江蘇省就建立了省屬高校國有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全省所有省屬高校的國有資產信息在系統中完整的分類體現,資產購置、處置申請均在系統中通過“發起新流程”來分步操作,不同層次的職能管理部門具有不同范圍的管理、審批、權限,實現了國有資產管理的信息化,促進了無紙化辦公,并且各類資產信息報表也按照系統中統一格式導出,不僅減輕了工作量,也確保了報表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規范了國有資產管理,體現了國有資產管理的意義。
高校做好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第一步是建章立制,明確的國有資產管理辦法及國有資產管理每一過程中的規范流程和制度約束,是高校做好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1. 明確的國有資產管理辦法是開展好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重要基礎。2006年財政部頒發了《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各地財政及教育主管部門在陸續下發了關于固定資產投資、國有資產處置、資產配置標準、國有資產收益、國有資產使用、資產損失責任追究、產權登記、資產評估標準等國有資產管理具體辦法基礎上,分別制定了本地區及地區所屬高校的國有資產管理辦法,對國有資產管理進行進一步規范。
2. 監管制度的建立健全是高校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建設的重點。監督管理貫穿整個國有資產管理過程,從資產購置、資產使用到資產處置都離不開監管機制。資產配置是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關鍵,通過明確的資產配置標準和操作流程能夠從源頭上規范國有資產管理;對資產采購全過程監督管理可以確保采購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透明;明確各類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使用年限和資產處置管理辦法,可以避免資產處置的盲目性和不科學性,有利于做好資產使用的合理調撥,提高資產使用效率。
3. 理順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各環節的管理。在高校,不可能僅僅依靠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就能做好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實際上,大量的非經營性國有資產被各職能部門保管和使用,通過加強與資產具體使用職能部門溝通聯系,監督各職能部門資產管理和使用情況,增強其自覺維護和保護資產的意識,明確各職能部門國有資產管理與使用職責和范圍等,能夠促進高校國有資產管理工作。

表1 高校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效能評價體系
高校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效能評價依托高校國有資產管理實際,建立在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產權明晰、分類明確、數量準確的基礎之上,除之前提到的實行全程化監管、改變管理思路、啟動資產使用績效管理、推進信息化管理、加強和完善各類管理制度建設等是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效能評價的主要因素外,資產賬的管理、資產賬與財務賬的對應管理、資產基礎業務管理(如:資產購置計劃、資產采購、資產驗收、資產處置等)、資產管理隊伍建設等都是高校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效能評價的依據。綜上所述,高校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效能評價體系主要內容包括:
1. 包含管理體制、管理思路創新,管理人員素質提升的管理體制與管理隊伍建設;
2. 規范管理行為、管理依據,提高管理力度的規章制度建設;
3. 反映管理細節、管理效率的日常業務管理情況;
4. 體現管理科學化、完整化、系統化的資產管理信息庫建設情況;
5. 體現管理精確程度的資產賬目管理。
對以上內容進行具體細化,作為高校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效能評價依據和標準,具體見表1。
[1]毛程連.莊序瑩.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督與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2]吳紅衛.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