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
(河北省承德市中心醫院,河北承德 067000)
臨床檢驗
代謝綜合征患者血清脂聯素水平與血管內皮功能的相關性研究
馬琳
(河北省承德市中心醫院,河北承德 067000)
目的:通過觀察我院代謝綜合征患者臨床測定資料,探討分析該疾病患者血清脂聯素水平與血管內皮功能的相關性。方法:對我院代謝綜合征300例患者(A組),進行清脂聯素以及血管內皮舒張功能的測定,并與同期300例健康體檢者(B組)對比分析兩種指標水平的變化情況。結果:A組患者的肱動脈內徑基礎值與B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而血流介導的血管舒張功能(FBD)、硝酸甘油介導的血管舒張功能(NMD)以及血清脂聯素水平,與B組相比,均顯著降低(均P<0.05)。結論:代謝綜合征患者與血清脂聯素低水平以及血管內皮功能異常有關,臨床治療時需認真把握患者血清脂聯素水平以及血管內皮功能等指標水平的變化情況,才能更好地保證患者整體治療質量,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與研究。
代謝綜合征;血清脂聯素水平;血管內皮功能;相關性
代謝綜合征的英文簡稱為MS,又名胰島素抵抗綜合征(IRMS),該疾病患者具有與多種代謝異常以及心血管疾病癥狀有關,尤其是在高血壓、血脂異常、血糖異常以及肥胖患者中,病死率較高[1]。據有關研究表明,患者體內的血管內皮功能損傷是引起代謝綜合征疾病的生理基礎,此外,脂聯素是胰島素抵抗的標志物質之一,亦與代謝綜合征疾病的發作息息相關[2]。本文根據此問題,通過測定代謝綜合征患者與健康人群的血清脂聯素水平與血管內皮功能水平情況,探討該兩項指標與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性,取得顯著研究結果,具體過程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代謝綜合征患者共300例,其中男性為185例,女性115例,年齡為65~80歲,平均年齡為67.2±9.8歲,均符合代謝綜合征的相關診斷標準。同時選取同期于本院健康體檢者共300例,且兩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清脂聯素水平測定:對A、B兩組均進行血清脂聯素水平測定,在清晨空腹時,于肘正中處靜脈取血液測定標本,離心溫度控制為4℃,持續離心20min,將血清部分充分分離,最后使用美國Linco公司人血清脂聯素放免試劑盒,進行血清脂聯素水平的測定,其中血清脂聯素放免試劑盒批內與批間變異分別為<6.20%與<8.85%。
1.2.2 血管內皮舒張功能測定:以Celermajer方式實施測定[3]。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器,進行肱動脈觀察,探頭頻率控制為11~3Mhz。指導被測定人員取仰臥體位,同時將其右上肢向外展開15度左右,進行檢測。對兩組600例受測定者,測定反應性充血后、休息時以及含服硝酸甘油(GNT)后肱動脈內徑大小進行測量。在測量前保證患者有10min的休息時間,并在進行反應性充血試驗前,進行基礎值的測定并記錄所測值。充氣加壓后,4min維持壓力水平為300mmHg,并及時于1.5min內側量肱動脈內徑,當受測試人員血管恢復試驗前狀態時,含服0.5mgGNT 4min后及時測定后側肱動脈內徑。其中,血流介導的血管舒張功能(FBD)=(反應性充血后測量值-基礎值)/反應性充血后測量值×100%;硝酸甘油介導的血管舒張功能(NMD)=(含服GNT后測量值-基礎值)/反應性充血后測量值×100%,計算NMD作為測量含服GNT后內徑的變化情況。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脂聯素水平對比情況:兩組受測試者經測量后,A組的脂聯素為6.75±1.87ug/mL,顯著低于B組的13.65±4.47u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665,P<0.05)。提示代謝綜合征病患相應脂聯素的水平較低。具體對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脂聯素水平對比表(±s)

表1 兩組血清脂聯素水平對比表(±s)
*項數據與B組相比,t=24.665,P<0.05,差異顯著
組別例數脂聯素(ug/mL) A組 300 6.75±1.87* B組 300 13.65±4.47
2.2 兩組血管內皮功能對比情況:A組患者的肱動脈內徑基礎值與B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而血流介導的血管舒張功能(FBD)、硝酸甘油介導的血管舒張功能(NMD)分別為5.78±1.63%、9.67±2.68%與B組相比,均顯著降低(均P<0.05)。提示代謝綜合征病患在FBD以及NMD功能數據上因明顯下降,而發生異常。具體對比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血管內皮功能對比表(±s)

表2 兩組血管內皮功能對比表(±s)
*項數據與B組相比,t=39.114,t=25.659,P<0.05,差異顯著
組別例數基礎值(mm)FBD(%)NMD(%) A組 300 3.81±0.64 5.78±1.63*9.67±2.68* B組 300 3.65±0.68 14.54±3.52 20.25±6.62
人體內的血管內皮細胞是一種連續單層扁平細胞,主要在血管內腔表面上出現覆蓋,據鄒長松,黃曉斌等人報道[4],健康的成年人體內人約有1×102個,在血管內發揮著重要的功能性界面作用[5]。健康的血管內皮不僅具備有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縮功能,而且對血管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生、血小板聚集的出現以及血栓的形成亦具有較好的抑制性效果[6]。而胰島素抵抗與代謝綜合征相比,具有十分相似的特征,因此研究胰島素抵抗對分析與探討代謝綜合征的病發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據溫慧華,牛利軍等人研究發現[7],胰島素抵抗能夠導致人體內的血中胰島素水平持續性出現異常升高,而長期的高水平的胰島素在體內的血管內皮細胞持續進行作用,可引起內皮細胞源性的舒血管物質、一氧化氮含量出現減少,這將使得人體內的血管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受損,最終引起患者出現內皮功能障礙。而脂聯素(adiponectin)是一種細胞因子,通過白色脂肪組織的分泌,從而發揮著重要生物活性的功能,且根據郭皖北,車志宏等人報道,其在血漿蛋白中占比為0.01%[8]。近年來,據相關研究發現,脂聯素同時具備了多種的生理功能,對降低人體內的甘油三酯以及血糖水平、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以及體內代謝平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脂聯素與代謝綜合征的組成成分相對比,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引起了包含陳懿建,萬通等人在內的諸多相關研究者的關注與研究[9],尤其是楊軼文,陳煥芹等人報道的老年患者[10],由于其免疫功能的日益下降,一旦患上代謝綜合征疾病,將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血脂異常、血糖異常等諸多相關疾病的病發概率上升,甚至出現因病死亡。因此,探討分析代謝綜合征患者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對預防與治療其他相關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研究對我院代謝綜合征300例患者(A組),進行清脂聯素以及血管內皮舒張功能的測定,并與同期300例健康體檢者(B組)對比分析兩種指標水平的變化情況。結果發現A組患者的肱動脈內徑基礎值與B組相比,差異不顯著的血流介導的血管舒張功能(FBD)、硝酸甘油介導的血管舒張功能(NMD)與B組相比,均差異顯著,這說明,代謝綜合征患者的血管內皮舒張功能明顯降低,符合孫慧,吳永全等人研究結果。而在血清脂聯素水平對比方面,與B組相比,亦出現明顯的降低,這說明代謝綜合征患者的發病與血清脂聯素的水平出現下降的表現有關。結果也與梁琳瑯等人一致。
[1]韓延柏,汪宏莉,劉宇,等.血清脂聯素水平與代謝綜合征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11,27(11):1476~1477.
[2]郭皖北,車志宏,徐愛民,等.代謝綜合征患者血清脂聯素和血管生成素樣蛋白3水平的變化及意義[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5(3):203~208.
[3]魯旭亮.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清脂聯素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與氧化應激的相關性[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27(2):147~149.
[4]鄒長松,黃曉斌.心室質量與代謝綜合征密切相關,且獨立于血壓水平[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8,16(9):806.
[5]熊曉清,冉建民,劉薇,等.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腎病脂聯素水平變化及與血管內皮功能的關系[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2,20(03):247~251.
[6]朱立勛,陸學勝,丁素菊.腦梗死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脂聯素水平與代謝紊亂的關系[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2,20(11):1021~1024.
[7]溫慧華,牛利軍.非糖尿病代謝綜合征患者血清脂聯素水平與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的研究[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2,6(2):65~67.
[8]郭皖北,車志宏,徐愛民,等.代謝綜合征患者血清脂聯素和血管生成素樣蛋白3水平的變化及意義[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5(3):203~208.
[9]陳懿建,萬通,陳方平.脂聯素-一種新的抗炎因子[J].國際病理科學與臨床雜志,2009,29(1):86~92.
[10]楊軼文,陳煥芹,常靜,等.老年代謝綜合征患者血清脂聯素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27(5):454~456.
B
10.3969/j.issn.1006-6233.2015.06.066
1006-6233(2015)06-1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