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二民,鮮國,李傳富,趙棟,涂為民,張澤乾
(1.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 北京 100012; 2.成蘭鐵路有限責任公司, 成都 610072;3.四川省環境工程評估中心, 成都 610093)
成蘭鐵路施工期環境管理模式
郭二民1,鮮國2,李傳富2,趙棟2,涂為民3,張澤乾1
(1.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 北京 100012; 2.成蘭鐵路有限責任公司, 成都 610072;3.四川省環境工程評估中心, 成都 610093)
為減少施工期的不良環境影響,成蘭鐵路創新環境管理模式,優化環境管理體系,制定了一系列環境管理規范性文件,施行了“備案登記、巡視聯簽、驗收一票否決、雙月動態評估考核”4項環境特色管理制度,實施了設計與施工階段全過程環境管理,并大規模開展了施工期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工作,較好地保護了沿途環境。成蘭鐵路在大型重點工程施工期環境管理方面探索出了一套獨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成蘭鐵路;施工期;環境管理;環境監理
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其建設及運營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工作是國家環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管理是指運用多種手段更新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觀念,調整人類的社會行為,協調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在鐵路項目建設過程中,施工期環境管理工作容易受到各個階段、各個方面實施主體環保認識水平的影響和制約[2]。同時,由于施工面廣、工程量巨大、涉及實施主體多,導致施工期環境管理工作難度較大。如何做好鐵路施工期環境管理工作值得深入思考。
成蘭鐵路成都至黃勝關段工程起于成都市,途經德陽市、綿陽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止于川主寺鎮黃勝關,線路全長275.7 km,橋隧比84%。工程于2011年2月開工,計劃于2018年12月竣工,設15個站前施工標段,單體工程共150余個。
成蘭鐵路以隧道形式穿越岷山山系大熊貓棲息地A、B種群區,沿途涉及安縣雎水海綿生物礁、寶頂溝省級自然保護區、黃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外圍保護地帶和千佛山風景名勝區、千佛山國家森林公園、安縣國家地質公園,與岷江干流并行并多次跨越。工程區域具有“原始、獨特、敏感、脆弱”的環境特點,是大熊貓、川金絲猴等珍稀瀕危物種的主要棲息地,是我國和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全球生態熱點地區之一。同時,該地區歷史文化遺產豐富,民族文化獨特,是我國乃至國際上的重要旅游勝地,環境敏感程度和環境保護要求均高于青藏鐵路。
此外,鐵路沿線不良地質分布廣、類型多、規模大,地質條件呈現出典型的“四極三高”(即地形切割極為強烈、構造條件極為復雜活躍、巖性條件極為軟弱破碎、汶川地震效應極為顯著;高地殼應力、高地震烈度和高地質災害風險)特征,極高的建設難度進一步加大了環境管理難度。
在鐵路施工期環境保護工作中,建設單位設定了“沿線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不受影響,景觀資源和景觀不受破壞,江河水源不受污染,生態環境得以恢復”的總體環保目標,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秉承“環保與質量齊抓,技術與管理并重”的思路,大力實施“設計、施工全過程系統管理、科學管理、綜合管理”的環境管理戰略,并積極引入環境專項監理完善管理體系。
2.1 創新管理模式
作為環境管理的主體單位,成蘭鐵路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成蘭公司)總結大型工程施工期環境管理經驗,創新管理,建立了“四獨立”環境管理模式:開工獨立,施工單位臨時設施開工前填寫環保計劃報審單并報工程監理審批,不符合環保要求不得批準施工;投資獨立,涉及環保相關工程及措施的費用單獨計列,工程及投資單獨管理;監理獨立,引入獨立第三方環境監理,相對獨立地開展工作,全面監督、檢查施工單位環保措施的實施和效果,及時處理施工過程中的環保問題;驗收獨立,各標段竣工文件中須包含《環境保護總結報告》,完工后,公司、指揮部、設計、工程監理、環境監理、施工單位組成環保驗收組,并邀請地方環保部門參加,進行環保獨立驗收。通過實施全新的管理模式,為確保項目環境影響降至最低提供堅實的保障。
2.2 優化管理體系
針對項目線路長、影響范圍廣、建設周期長、參建單位多、工點數量大等特點,環境監理協助成蘭公司主動與各級政府及環保、水行政、林業等行政主管部門對接,實時把握,進而落實政府監管要求。同時,加強項目內部環境管理頂層設計交流,與建設單位共同探索,在傳統“建設單位、工程監理、施工單位三位一體”環境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優化調整,構建了“指揮部統一組織管理、工程監理日常監理、設計單位技術支持、施工單位具體落實、環境專項監理開展專業化施工期環境監理”的“五位一體”環境管理體系,如圖1所示,為項目施工期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落實增加了保障。

圖1 成蘭鐵路建設期環境管理體系Fig.1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construction period of Chengdu-Lanzhou Railway
環境管理體系的正常運轉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建設指揮部借鑒青藏線建設管理經驗,成立由指揮長統一領導、分管副指揮長主管、各職能部門分工配合的環境管理組織機構,并率先在國內單個鐵路工程建設中成立環境保護辦公室,如圖2所示。在工程施工期,環境保護辦公室統一負責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以下簡稱環水保)工作,安質部負責環水保實施過程中的質量監督控制,工程部負責環水保技術優化和環水保實施方案審查,計財部負責相關合同和環水保資金的管理。目前,“領導重視、環辦主辦、部門聯動、全員參與”的環境管理架構運轉良好,將環境保護工作融入了施工建設中的每一個環節。

圖2 成蘭鐵路建設指揮部環境管理組織架構Fig.2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for construction period of Chengdu-Lanzhou Railway
此外,環境監理指導并督促施工、監理等單位按要求成立了“一把手”負全責的建設期環境管理組織機構,參建各方形成了“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分工合作、職責明確”的環境管理系統。
無規矩不成方圓,做好成蘭鐵路施工期環境管理工作,建章立制是保障。環境監理發揮專業優勢,協助成蘭鐵路指揮部編制了一系列環境管理規范性文件,并施行“備案登記、巡視聯簽、驗收一票否決、雙月動態評估考核”等特色管理制度。
3.1 建立規章,形成體系
建立并完善以《成蘭鐵路建設施工期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為核心,包括《成蘭鐵路環保總體方案及卡控要點》、《成蘭鐵路施工期環境保護措施》、《成蘭鐵路臨時工程環境恢復技術要求》、《成蘭鐵路建設臨時工程變更及移交地方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實施細則的環保規章體系,從宏觀到具體,明確規定了施工期環水保要求。
3.2 備案登記,嚴格審查
開工前,要求施工單位建立原始生態地貌的圖片、視頻等檔案資料,申報登記承建工程的內容及擬采取的環保措施,并將環保措施納入施工組織設計中,由環境監理嚴格審查。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必須做好環保實施記錄(包括影像資料)及文檔管理,詳細記載施工前、后的環境狀況以及環保措施執行情況,做好生態恢復,確保有據可查,環境監理負責監督。
3.3 巡視聯簽,閉環管理
組織相關單位、部門嚴格實行環保“巡視聯簽制”,將環境管理工作納入日常工程管理程序中。檢查出的問題必須現場記錄在“巡視聯簽簿”上,明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全程跟蹤整改情況,實行閉環管理,確保環保問題得以盡快解決。

>>成蘭鐵路沿途涉及黃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環境敏感區域,工程區域具有“原始、獨特、敏感、脆弱”的環境特點,亟須在施工過程中加大環境監理力度。
3.4 動態評估,一票否決
建立了“雙月動態評估考核”和“驗收一票否決”制度。由環境監理牽頭,每兩個月進行一次單體工程環保評估,形成評估報告。對于環保工作比較突出的單位,將根據有關規定給予“信用評價”加分和相關獎勵,并向鐵路總公司和環保部報告表彰;對于環保工作不到位的,將視其程度進行通報和處罰。一個標段年度內累計被通報3次及以上者,可責令撤換指揮長。對環保工作不合格的單體工程堅決予以停工整頓。
3.5 分級宣貫,提高意識
成蘭鐵路建設指揮部建立了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制度。環境監理先后多次協助業主或主導組織召開環保培訓和會議,深入宣傳環保法律法規、項目環保要求及管理制度等。一方面,組織開展全線環保技術培訓會,要求各施工和監理單位項目部一把手、分管領導和環水保工程師必須參加,并通過考試后方可進場工作,同時還重點監督各施工單位落實內部全體人員的環保培訓教育;另一方面,組織編制印發《環保宣傳手冊》,普及環保知識,增強環保意識,提高參建人員的環保技能和環保主動性,在全線形成人人懂環保、人人重視環保、人人參與環保的濃厚氛圍。
3.6 依靠科學,開展研究
針對科學研究和技術資料缺乏的問題,成蘭鐵路建設過程中安排專項資金,組織開展大熊貓保護、區域水力聯系與地表植被關系、干旱河谷植被恢復、累計影響、生態整合性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5個專題研究,商請并積極配合四川省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開展新建四川貢杠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區域旅游發展規劃、區域路網建設規模和密度規劃共3個規劃的編制工作,開創了國內鐵路建設中大規模開展環保科學研究的先河。
成蘭鐵路始終將環境保護的理念貫穿于鐵路建設的全過程,將設計、施工階段全部納入了環境管理的范疇,設計階段全面落實環保要求,加強施工期環境保護督查,從根本上提高了環境管理的效果。
4.1 設計階段
施工圖設計階段,環境管理的工作重點是在設計文件中嚴格落實環評報告及批復中的環保要求。設計單位秉承“動態優化,設計環評一體化”的設計思維,為環保工作“描出藍圖、劃出紅線”。
(1)優化線路走向,調整施工方案。線路合理地繞避了疊溪省級風景名勝區,減少了穿越大熊貓棲息地的隧道長度和保護區內的地表出露工程,穿越保護區和棲息地的隧道高程均低于該段大熊貓活動范圍高程,將原位于自然保護區內的施工橫洞、斜井盡量調出保護區。
(2)減少臨時占地,減輕生態破壞。在施工組織設計中,比初步設計減少新建便道118.16 km,將棄渣場全部移出敏感區外,避免在大熊貓活動海拔高度范圍內設置施工場地。
(3)加強生態恢復,重視景觀設計。針對成蘭鐵路景觀敏感性,將全線劃分為6個景觀段,并針對不同區段的特點選取當地鄉土植物進行植物配置;對茂縣、松潘等11個隧道洞口進行了專項景觀設計,在造型中融入民族元素及建筑風格;對位于生態敏感區的站場、橋梁等工程,在結構選型、色彩涂裝等方面力求與周邊環境相協調。
(4)強化噪聲防治,優化軌道減振。噪聲敏感點、規劃居住地設置和預留聲屏障和隔聲窗;對保護區內的橋梁設置聲屏障;對影響較大的居民區實施搬遷或功能置換;開展軌道減振實用技術研究和振動對大熊貓影響研究,減少軌道振動對周邊區域影響。
4.2 施工階段
施工階段,環境管理的重點是加強施工過程中的環保監督管理,確保環保措施得到嚴格落實。
施工單位作為施工主體方,按要求建立了環境管理體系,嚴格管理并規范自身行為。
(1)各標段施工單位均與下屬架子隊(或分項目部)簽訂《環保責任書》,各架子隊(或分項目部)均將環保要求傳達至每一名施工人員,使環保責任逐層分解、落在實處,大大提高了環保可控性和目標可達性。
(2)各標段制定了《環水保管理辦法》、《環境突發事故應急預案》等環境管理文件,形成了施工單位安全質量部抓監督檢查、工程部抓整改落實的環境管理體系,確保環保措施落實到位。
(3)在工程開工前對施工人員進行環保培訓和技術交底;對工點原始地形地貌進行拍照錄像,建立影像檔案;現場設置環保標示牌、環保標語及環保宣傳欄,開展環保知識培訓教育;在施工區和生活區邊界設置環保隔離線,禁止超范圍施工和活動。
工程監理單位作為工程專業化服務方,在環保工作中把握審查審批、現場監管、驗收簽認3個環節,承擔全面履行現場環境管理的職責。
(1)制定環境管理措施及獎懲制度,定期開展環保培訓,切實提高環境管理專業能力和水平。
(2)將環保納入日常監督管理工作內容中。每個施工標段的監理組設置專職環保監督人員,嚴格督促施工單位落實各項環保措施,檢查環保設施工程達標情況,做到精細化管理、微觀管理。
成蘭鐵路建設過程中,引入環境專項監理,開展施工期環保技術咨詢和專業監控,強化環境保護工作的全過程管理。
(1)環境監理采取茂縣-成都雙駐點組織機構模式,覆蓋線性分布的全部工點,兩個駐點相互配合,遙相呼應,既能保證環境監理工作的全面性、可靠性,又極具靈活性。
(2)將環境監理工程師劃分為生態保護、環境保護、環保工程專業,安排標段工程師承擔相應工點的環境保護指導和監督工作,確保專業橫向全覆蓋、責任縱向到工點,如圖3所示。

圖3 環境監理單位組織結構Fig.3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3)組織專業人員對臨近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地、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環境敏感區施工點的生態現狀、環境質量、GPS坐標等進行重點調查和測量,繪制施工點與各環境敏感區位置關系,嚴格管控施工范圍。利用飛行器航拍、環境保護部小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手段,建立施工重點區域生態環境檔案,通過不同時期影像資料對比,分析鐵路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范圍及程度,為采取針對性措施提供保障。
(4)對未開工的新增及變更渣場、臨時建設用地開展現場生態踏勘,調查和掌握珍稀動植物分布等狀況。
(5)加強與工程監理之間的協調配合,利用工程監理工地例會的平臺,建立各方人員和專業對接渠道,實現環境管理與工程管理一體化。
(6)結合項目變更環評及批復意見,解決環保工作中的疑難問題并提供咨詢。
(7)對單體工程進行動態管理,制定《成蘭鐵路施工期單體工程環境保護雙月動態評估實施細則》,
會同工程監理、施工單位對全線已開工標段開展評估,并依據評估實踐完善評估細則。
面對比青藏鐵路更高的環境敏感程度和環保要求壓力,成蘭鐵路參建各方緊密合作、積極探索,踐行“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開發與保護并重”原則,初步形成了一套極具特色且較為有效的環境管理模式,在規章制度、全過程控制、課題研究等方面起到了較強的示范效應。
雖然成蘭鐵路環境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績,但在建設中仍然面臨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任務重、征地拆遷困難導致棄渣場變更多、現有污廢水處理設施處理效果不理想、考評尺度難以統一、經濟手段實施困難等難題。針對上述問題,需加強技術、合同以及過程和細節管理,盡快開展生態敏感區環境監測和生態監控,及時開展階段性環保評估與總結,做好相關研究及技術轉化工作,進一步完善各項環境保護和管理措施,強化教育和宣傳工作,進一步規范施工建設行為,參建各方協同努力,共同應對存在的問題。
[1] 葉文虎, 張勇. 環境管理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孫士云. 青藏鐵路建設環境管理工作剖析[J]. 鐵道勞動安全衛生與環保, 2009, 36(3): 137- 142.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ode for Chengdu-Lanzhou Railway during Construction Period
GUO Er-min1, XIAN Guo2, LI Chuan-fu2, ZHAO Dong2, TU Wei-min3, ZHANG Ze-qian1
(1.Apprais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ijing 100012, China;2.Chengdu-Lanzhou Railway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Chengdu 610072, China;3.Sichuan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Appraisal Center, Chengdu 610093, China)
In order to reduce the adverse environmental impact during construction period, an innovative and optimiz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ode was applied to Chengdu-Lanzhou Railway. A series of normative document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were formulated. Four characteristic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including registration, joint on-site inspection and recording, veto of environmental acceptance and bimonthly dynamic evaluation were carried ou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was covered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hases. Meanwhile, large-scale environmental outreach,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ere developed. With such measures, environment along the railway was effectively protected. A unique and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ode for large or key construction project was explored on Chengdu-Lanzhou railway, which has good demonstration effects in China.
Chengdu-Lanzhou Railway; construction perio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2014-11-15
郭二民(1972—), 男,河北人,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影響評價,E-mail: guoem@acee.org.cn
10.14068/j.ceia.2015.02.004
X328
A
2095-6444(2015)02-0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