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碑刻材料具有真實性強、時代明確等優勢,系重要出土文獻之一。筆者近來研讀《全唐文補遺》第九輯(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偶見其白璧之微瑕,故不揣鄙陋,對其文字進行斠詮,列札記若干,以期裨益于石刻文獻等古籍之整理及辭書編纂。
關鍵詞:《全唐文補遺》(第九輯) ?校勘 ?唐墓志
《全唐文補遺》(第九輯)匯集近年新出唐五代墓志近百篇,為研究唐代政治、宗教、歷史、民俗、文化等提供了寶貴材料。其行文編排體例采用繁體豎排、加新式標點并以按語形式附簡明校記。筆者近來研讀其文,并對其文字進行斠詮,依原文次序,列札記如下。下文所用墓志皆出自吳鋼主編的《全唐文補遺》(第九輯),每引用碑文,后皆施以()注明頁碼。
《大唐故瀘州都督府參軍韋君(昱)墓志銘并序》[1]
“曾未饍年,隨列解職。”(P350)“饍”,原拓作,為“期”,當據改。期年,一年。
《唐故雟州都督李府君(釋子)之墓志銘并序》
“每綏德以柔遠,陳信義以□,導禮樂以和眾,布恩惠以以育物。”(P358)該句對仗,故“布恩惠以以育物”,衍一“以”字,蓋“原發性”錯誤。“陳信義以□”,“以”字后應闕兩字,闕字處原拓作,兩字占用一格,左部為“臣”字,甚分明。右部字已泐,然輪廓尚在,下部筆畫也可辨識,當為“虜”字。臣虜,使遠虜臣服也,與“柔遠”對舉成文。
《大唐故朝散大夫守房州別駕上柱國貶巫州司馬程府君(文琬)墓志銘并序》
“僶俛俯從事,邦國不空。”(P360)原拓“俛”下無“俯”字,衍文當刪。
《唐故河南府河陽縣丞陳府君(希望)墓志銘并序》
“洛□□,邙之趾。”(P371)第二個闕字,原拓作,雖泐,但字形右下角構件“易”的下半部分尚清晰,當為“陽”。“洛□陽”,意為洛水之北。又上下句對仗,據文例首個闕字當為“之”,可補。
《大燕盧府君夫人竇氏墓志銘并序》
“河岳□□□□□□深謀遠略,動輒得時。”(P372)首個闕字原拓作,為“降”字。第二個闕字原拓作,泐蝕已甚,然輪廓尚清,當為“靈”。降靈,召神也。第三個闕字,原拓作,為“風”字。則句讀明矣,當斷為:“河岳降靈,風□□□。深謀遠略,動輒得時。”
“夫人扶風竇氏,六行四德,淑慎□□□□□□□陰,琴瑟合其清韻。”(P372)第七個闕字,原拓作,為“翠”,當據補。此句對仗,句讀當為“六行四德,淑慎□□□□;□□翠陰,琴瑟合其清韻。”
《唐故殿中侍御史趙郡李公(苕)墓銘并序》
“有子曰儉,孝嗣賢胤,銜恤□疚,泣于戚屬,咨于舊游。”(P377)闕字處原拓作,泐蝕已甚,然輪廓尚在,左部一撇及右下角一橫尚可辨識,當為“在”字。“在疚”,憂傷義,習見于唐代墓志。《韋君妻鄭氏墓志》:“孤子式已,孑然在疚,形影一身。”(《唐代墓志匯編》[2]P2154)另有《崔洧妻張紫虛墓志》:“郡君執奠長號,銜恤在疚。”(《匯編》P2461)《李訥墓志》:“嗣子叔珽等銜恤在疚,泣血無從,長懷罔極之恩,思存不朽。”(《唐代墓志匯編續集》[3]P518)是其比,知為定讞。
《(上闕)縣尉狄府君(林)墓志銘并序》
“感姊少生幼,室如懸盤,家隔在楚,何痛如之。”(P378)“盤”,原拓作,為“磬”字。“懸磬”即懸掛之磬,意為空無所有、極其貧困。“懸磬”見于傳世文獻,《世說新語·賢媛》:“于時冰雪積日,侃室如懸磬,而逵馬仆甚多。”《三國志·魏書二十三·常林傳》:“臣役妻子,室如懸磬。”亦見于唐墓志,《梁師暕及妻唐惠兒墓志》:“三軍乏坐甲之資,七萃興懸磬之嘆。”(《匯編》P775)《盧約妻崔氏墓志》:“矧方處懸磬,既無機杼之贈,又仲弟叨忝。”(《匯編》P2422)
《唐故朝議郎使持節普州諸軍事普州刺史賞紫金魚袋京兆韋府君(甫)墓志銘并序》
“以多難之辰,所資推擇,緡笄之地,非廉勿居。”(P383)“緡笄”不辭,“笄”原拓作,雖有泐蝕,但上部竹字頭與下半部份構件“弄”可辨,當為“筭”,為“算”之異體。“緡算”習見于傳世文獻,《史記集解》:“及有蕃息,與當出緡筭者,皆復令居新秦中。”《晚晴簃詩匯》·卷一百六十四:“天下軍輸緡算重,大江鎖鑰雅歌清。”故當為“緡筭”。
《大唐故元從朝請大夫守內侍省內常侍員外同正員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右監門衛將軍閭公故武威郡夫人段氏法號功德山德銘并序》
“顏茂□生,面輝丹菓。”(P391)闕字處原拓作,雖有泐蝕,然字形輪廓仍在,中間一橫畫及豎筆尚可辨識,當是“平”。平生,一生也。《匯編》亦作“平”,是。
《唐故宣義郎守右領軍衛錄事參軍蔡府君(啟迪)墓志銘并序》
“晉有司徒謹,□□令范,□于八荒,克勤令敦,抒于青史。”(P400)第三個闕字原拓作,為“備”,該句謂其德行善美,聞名遐邇。
“松槚相□,魂靈保安。”(P400)闕字處原拓作,為“望”字。
《唐故宣歙池等州都團觀察處置等使通議大夫宣州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禮部尚書陸府君(亙)墓志銘并序》
“考古今之損益,定一宇之褒貶。”(P401)此句于意不達。“宇”字原拓作,為“字”,形近而誤。“一字之褒貶”,褒貶見于一字,古所謂“春秋筆法”。
《齊州長史楊君墓志》
“夫金闕迢□,猶軫遷舟之嘆。”(P433)闕字處原拓作,為“峣”字。迢峣,高峻貌也。
《周故處士康君(文通)墓志銘》
“以為于陵子仲,辭祿而灌園。”(P436)“于”,原拓作,為“於”,當據改。於陵子仲,即陳仲子,戰國隱士。《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於陵子仲,辭三公為人灌園。”后以“於陵子仲”代稱高尚不仕之才。
《贈尚衣奉御井公(真成)墓志文并序》
(1)“皇上□傷,追崇有典,詔贈尚衣奉御,葬令官”(P445)闕字處原拓作,雖泐,心字底甚分明,當為“悲”。
(2)“即以其年二月四日,窆于萬年縣浐水□原,禮也。”(P445)依墓志體例,本句介紹其墓址所在,闕字疑為方位詞。又闕字原拓作,上部泐蝕,據下部豎勾筆畫及右部撇畫,疑為“東”字。《元君墓志》:“大唐顯慶三年十一月廿三日,故武騎尉許王府參軍元氏殯于雍州萬年縣崇義鄉浐水東原之里。”(《續集》P104)正與此相合。
(3)“□乃天常,哀茲遠方。”(P445)闕字處原拓作,左半部分“疒”旁尚在,內部構件“甬”輪廓也可辨,當為“痛”,“天常”與“遠方”對舉,“乃”與“茲”對舉,“痛”與“哀”對舉。“痛”“哀”互文之例習見于墓志文,《孫隆墓志》:“奄皈泉壤,哀哉痛哉!”(《匯編》P38)《趙子升墓志》:“悲纏皎日,痛結幽泉。”(《匯編》P107)《大唐楊君墓志并序》:“哀昊天之莫報,痛長夜之不追。”(《匯編》P114)
《大唐故朝議郎守魏州司馬上柱國李府君(喬卿)墓志文并序》
“嗣子前恒王府參軍鄗,摧絕匪莪,號眺集蓼。”(P449)“號眺”不辭,“眺”原拓作,當為“咷”,同“啕”。號咷,放聲大哭。“號咷”習見于唐墓志。《張敬之墓志》:“撫櫬操觚,號咷橫集。”(《匯編》P823)《李宏墓志》:“匍匐山原,號咷墳闕,楊木悲風,孤塋苦月。”(《匯編》P1870)
《大唐故華陰郡參軍韋府君(正已)墓志銘并序》
(1)“德鐘后人,□集來葉。”(P452)闕字處原拓作,左上部“聲”及下部“耳”尚可辨,易知為“聲”。聲,此指令名,與“德”相對。此言其遺德聲于后世云。
(2)“居□以孝聞,從政以勤著。”(P452)兩句對仗甚工,“居□”與“從政”對舉。又由“孝聞”,疑闕字當為“家”。《元舒溫墓志》:“或居家孝友,或入仕公忠。”(《匯編》P1872)是其比。
《唐鄉貢進士陳郡殷恪妻鐘陵熊夫人(休)墓志銘并序》
(1)“則隨以事告,乃戚然罷戲,塭塭終日。”(P457)“塭塭”,原拓作、,為“眊眊”。“眊眊”或作“毣毣”,憂思之義。
(2)“天漫漫兮冤欲訴誰,玉何脆兮蘭何□痿。”(P458)闕字處拓片作,泐蝕已甚,然左上角筆畫可辨,疑為“先”。痿,通萎,凋萎。先萎,早凋也。志文常以蘭蘿蕙蕣等之早凋,婉喻人逝。《向英墓志》:“豈期蘭始秋而□敗,蕣未夕而先萎。”(《匯編》P98)《吳君妻劉氏墓志》:“傷哉不淑,蘭蕙先萎。”(《匯編》P1836)
(本文為重慶市創新項目“《全唐文補遺》斠詮與研究”[項目編號:CYS1407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項目“《全唐文補遺》校考[項目編號:SWU1409261]”系列成果之一。)
注釋:
[1]“曾祖元禮,隨任太常卿、淅州刺史、郿城郡公。”(P350)“淅”,原拓作?韋元禮見于《韋行全墓志》,“公諱行全,字靈寶,京兆萬年人也,其先自夏商以降,歷代為著姓。至隋淅州刺史府君諱范,字元禮,始封郿城公。”亦見于《舊唐書·韋機傳》:“韋機,雍州萬年人。祖元禮,隋浙州刺史。”據墓志材料,知其為淅州刺史,可改唐史之誤。
[2]以下簡稱“《匯編》”。
[3]以下簡稱“《續集》”。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臧克和.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
[3]羅竹風.漢語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4]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續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趙超.中國古代墓志通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7]毛遠明.碑刻文獻學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0.
[8]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校注[M].北京:線裝書局,2008.
(和艷芳 ?重慶北碚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400715)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