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揚桂
說起鄒容(1885-1905,中國近代著名
革命家、宣傳家),還有他的遺作《革命軍》,只要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說起蔡鍔(1882-1916,湖南邵陽人,曾發動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的護國戰爭,是中華民國初期的杰出軍事領袖),大家也都如雷貫耳,但說到蔡鍔的《臘腸書》,知道的人也許就不多了。
其實,蔡鍔的《臘腸書》,就是鄒容的《革命軍》。
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思潮波浪翻涌。一代知識分子開始通過書報宣傳革命理想,并制造革命輿論。鄒容和著名思想家梁啟超的高足蔡鍔,都是當時宣傳革命思想的急先鋒。
鄒容是四川巴縣人,1885年生,比蔡鍔小3歲。1899年,蔡鍔赴日本留學,中途(1900年)回國參加起義。3年后,蔡鍔再度赴日學習軍事時,年僅17歲的鄒容也來到了東京。
當時,在東京同文書院學習的鄒容,因志在革命,與蔡鍔等革命者聲氣相通,時常到蔡鍔就讀的成城陸軍士官學校來聚會。
當時,一位名叫劉成禺的同學從廣東新會老家帶來不少臘腸。蔡鍔、胡景伊、蔣百里等幾個志同道合的青年圍爐討論反清排滿的主張,各人輪流發言,由年齡最小的鄒容負責記錄。每次討論完后,則烘臘腸為食。如此一個月以后,大家討論出來的書稿已經成形,臘腸也吃得所剩無幾了。
書稿出來后,大家正在討論給書稿取個什么名稱,沉穩、含蓄的蔡鍔提起筆來,就在書稿的封面題上了“臘腸書”三個大字。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鄒容對蔡鍔所取的書名并不滿意。1903年,他回到上海后,把書稿交給《蘇報》印行,并將書名改為《革命軍》,著者則署名為“革命軍馬前卒鄒容”,并開玩笑說蔡鍔等“有文章在書中者,皆馬后卒也”。《革命軍》一書,亟言排滿反清,號召人民起來革命,誅殺清帝及滿人,建立獨立自由的“中華共和國”。鄒容此舉鋒芒太露,果然遭到清政府的迫害,被逮捕入獄并被折磨死在獄中。
《革命軍》一書的問世,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開始高漲的標志。由于此書“適合當時社會需要,幾乎人手一編,卒賴其言為驅胡建國之本”,辛亥革命之后,20歲就死于獄中的鄒容,被追授了“大將軍”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