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琪
提到詹天佑,人們想起的往往是留美幼童,是京張鐵路,是中國鐵路之父。很難想象,這位學習土木工程鐵路專習的書生曾經縱橫海上,與敵人浴血奮戰。但事實的確如此,詹天佑曾經參加了著名的中法馬江海戰,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海軍勇士。
1872年,年齡還不足12歲的詹天佑成為首批赴美留學幼童中的一員。詹天佑天資聰穎,又勤奮用功,因而他的成績十分優異,成為第一個考入美國耶魯大學的留學生,并曾經兩次獲得耶魯大學數學第一名獎金。1881年,詹天佑以優異的成績從耶魯大學畢業。這時恰逢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對中國移民和留學生進行了諸多限制。加上其他原因,清政府很快下令,所有官費赴美留學生全部回國,以示抗議。詹天佑也因此奉命回國,不能繼續深造。
當時,清政府正在國內大搞洋務運動,大力發展軍事工業,海軍建設尤其受到重視。許多留美學生因此被安排到了海軍工作。詹天佑也很快被安排到了福州船政局的船政學堂學習軍艦駕駛。1882年6月,他以一等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從福州船政學堂畢業,被派往“揚武”艦擔任見習駕駛官,并獲得了五品頂戴。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軍在陸地戰斗中連遭挫敗。為了扭轉局面,法軍決定派軍艦進攻中國沿海,“據地為質”,以此來要挾中國,獲取更大的利益。法國遠東艦隊司令、海軍少將孤拔率軍艦進攻臺灣基隆,妄圖一舉占領臺灣,并以此作為進攻大陸沿海的跳板。清朝督辦臺灣軍務的將領劉銘傳率領臺灣軍民頑強抵抗,擊退法軍。孤拔只好改變作戰方案,移師福州,率領戰艦九艘闖入閩江,進入了馬尾軍港。而福建水師的大小兵船11只,全部集中在馬尾。法國軍艦與福建水師展開對峙,閩江口戰云密布,戰爭隨時有爆發的可能。
當時清政府主管福建水師的大臣,張佩綸、何如璋等人一心只想著朝廷議和,坐視法艦開入馬尾,沒有采取任何必要的防范措施。這些昏庸的清朝官僚竟然認為像法國這樣的歐洲國家即使向中國開戰,也一定會固守“游戲規則”——先宣戰,再開戰。因此,在法軍兵臨城下之時,福建水師并沒有積極備戰。有資料記載,張佩綸不僅沒有把防衛海疆作為他的首要任務,甚至有一半時間都是待在城里,享受著地方官吏為他準備的盛宴和女色。
危機之下,“揚武”艦艦長張成、見習官詹天佑、工程隊長魏漢急忙上岸,找到了正在城中避暑納涼的張佩綸,向他報告:法國艦隊正在擦拭炮管、搬運炮彈,似有發動進攻的跡象。他們請求欽差大臣趕緊下令:讓福建水師的艦船分散錨泊,即便是敵艦對我發動突襲,也不致遭到圍殲,全軍覆沒。張佩綸不以為然,不僅沒有聽從詹天佑等人的建議,反而責怪這樣做會破壞議和。
8月23日下午,法軍艦發動突襲。疏于防范的福建水師根本沒有時間準備,只能倉促應戰。法軍的進攻是猛烈的,福建水師的抵抗是英勇的。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福建水師奮起反擊,詹天佑所在的“揚武”號首先用尾炮擊中了法軍旗艦“窩爾達”號的艦橋,并炸死了幾名法國士兵。見“揚武”艦作戰奮勇,幾艘法艦開始對它進行圍攻。詹天佑靈活駕駛,躲避開了不少炮彈。
“揚武”艦雖暫時未被擊中,但也是危險重重,戰斗也越來越激烈。身為見習官的詹天佑不怕危險,登上炮位,和同是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同學吳其藻、黃季良等人一起在“揚武”號上戰斗。他們各司其職,奮力向敵艦開火。突然一發飛來的炮彈落在“揚武”號的甲板上爆炸了。幸運的是,詹天佑沒有受傷。但炮彈爆炸掀起了巨大氣浪,險些將他震倒。吳其藻、黃季良兩人均被炸傷,癱倒在軍艦邊緣的欄桿上,無法站立起來。更危險的是,此時黃季良上身已經滑出欄桿,兵艦還在繼續顛簸搖晃。兩人隨時有掉入大海的可能。關鍵時刻,詹天佑快步上前,死死拽住了黃季良的雙腿,同時用自己的雙腿抵住了吳其藻的身體,與兩名趕來的士兵一起,救下了吳其藻、黃季良。
在詹天佑救護戰友的同時,“揚武”號已經中了敵艦兩發炮彈,開始下沉。很快,“揚武”號遭到了致命一擊。艦上發生大火,已經無法撲滅。在最后一刻,詹天佑和將士們從“揚武”艦上射出了最后一顆炮彈,再次命中了法軍指揮艦,讓侵略者膽寒。“揚武”號艦上的火勢越來越大,下沉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到這時,詹天佑才和“揚武”艦上的全體將士們一起撤離。戰斗時間雖然不長,其過程卻是空前激烈。詹天佑的英勇事跡也得到了媒體的關注。
幾天后,上海英商創辦的《字林西報》這樣報道:“這次中法的海戰,約經五小時三刻鐘。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國人會這樣勇敢力戰。揚武號兵艦上的學生五人中以詹天佑的表現最為動人。他臨大敵而毫無畏懼,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還鎮定如常,鼓其余勇,由水中救起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