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日本特派特約記者 李博雅 青木 藍雅歌 ●本報記者 楊婷婷 林鵬飛 ●馮國川 柳玉鵬
“中美公開分歧但誓言合作”,23日—24日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被媒體定性為“對抗和對話之間”。從海上爭端、“黑客攻擊”到人民幣匯率,意料中的話題一個也沒落下,而中國高層官員“用不常見的坦率”警告“中美對抗的成本”、呼吁美國民眾“提高儲蓄率”,則出乎媒體意料。在開誠布公表達分歧的同時,雙方也毫不掩飾與對方合作的強烈意愿。在這場把握言語分寸和考驗臨場反應速度的博弈中,中美高層之間的交流正在變得越來越“無障礙”。“對話給中美兩國提供了管理危機的良好平臺”,此前因南海危機對中美對話表示懷疑的外媒更新了它們的觀點。“美中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可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國際金融大鱷索羅斯24日獨家授權英國《金融時報》發文稱,如果美國政府將美中關系視為零和博弈,將損失很多,達成諒解對美中都至關重要,因為其他選擇難以接受,“事實可能會證明,兩國合作的領域比乍看上去要更加廣泛”。
美國儲蓄率低被抨擊
24日早上,作為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新增內容,美國國務卿克里和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聯合主持了以“保護海洋”為主題的小范圍對話。在前一天會議開幕時,早上8時剛過,位于華盛頓市區23街的國務院入口處就提前一小時排起長隊等待安檢。而短短的一天對話,被媒體捕捉到不少針鋒相對的鏡頭。
據法新社報道,美國副總統拜登23日在會上“尖銳地警告北京”:“相關國家要遵守國際法,保持海洋商路的開放和暢通。”拜登還有所指地說,“用脅迫和恐嚇來解決爭端,或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侵略別國,只會招致不穩定”。他表示,美國強烈地認為中國在新領域中應該是“國際規則制定者中的一員”,但“以網絡技術和經濟武器的方式竊取知識產權無異于殺雞取卵”。
據法新社描述,對此,中國副總理汪洋“用不常見的坦率言辭”承認,中美不會在所有事情上達成一致,但兩國利益高度融合,誰也承擔不起放棄合作、全面對抗的代價。他警告對抗成本,強調“中美不能走大國對抗的老路”。
談到分歧時,拜登說,中美分歧不是一次對話能解決的,需要“一天接一天的持續努力”,中國副總理劉延東則回應說,等到兩國能夠在總體上做到“尊重和適應彼此的核心價值”,分歧就可以被管控。
據路透社報道,在開幕式上,美國財長雅各布·盧“重復著要人民幣升值的陳詞濫調”,稱匯率市場化對中國很關鍵,他還指責中國政府“支持黑客對美國公司發起攻擊”。
中國財長樓繼偉則引述雅各布·盧的表述,稱中美兩國貢獻了全球增長的40%。但根據他的統計,中國貢獻了30%,美國貢獻了10%,他說“美國作為第一大經濟體應該承擔更多責任”,他批評美國儲蓄率偏低“仍是阻礙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個問題”,“單單靠著寬松政策,或者財政政策,只能解決短期問題。”
據美國銀行利率網站最新調查顯示,沒有應急存款的美國人比例達到5年來的新高,為30%,而存款金額少于自己3個月開支總和的美國人占到21%。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樓繼偉這番話釋放的信息是,中國在國際金融架構中的地位和發言權應該相應地得到提升。“在美國經濟對全球貢獻今不如昔的情況下,不能只享受權利,不盡義務,同樣中國不能只盡義務,而不享受或者少享受權利。”
克里拄拐出席對話
盡管針鋒相對,雙方在表達善意方面也并不含糊。劉延東在發言中轉達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給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口信。習近平在口信中稱,與美方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是中國外交的優先方向,中美避免戰略誤解誤判,分歧就可以得到管控,共同利益就可以得到維護。
拜登在致辭中贊揚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發揮的作用日益重要,稱“中國強大是世界的財富”。“坦率地講,中國喚醒了我們……在20世紀的后半部分,我們太優越了。中國喚醒了每一個美國人基因中刻有的競爭意識”。他表示,美中關系就像經營婚姻,如果你想經營得好,就需要花費大量精力。
拜登還表示,在習近平主席還是副主席的時候曾與他長時間相處,“他成為主席后還非常友善花了足足5個小時會見我……我們了解他對中國的抱負。”
楊潔篪在談及中美合作時作了類比:自己是愛國主義者,但知道中國籃球隊趕上美國籃球隊的水平還需時日;自己是國際主義者,也知道美國乒乓球隊打得再好也難以趕上中國乒乓球隊——以此說明中美兩國應該取長補短。
美國國務卿克里近期因腿摔傷做了手術,尚未恢復,但還是拄拐參加了對話。克里致辭說:“美中關系如果不是最重要的,無疑也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兩國關系之一。”對于習近平將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克里稱之具有歷史性意義:“華盛頓期望,習近平訪美能夠為我們在雙邊合作中開辟前進的道路。”
對此,俄新社24日發表題為“克里:美國認為與中國關系是當前最為重要的”的文章,并引用美國務院發言人的話稱,當許多中國政府高層代表在華盛頓匯聚一堂時,正在進行的討論是“具有價值的”。
在如此大規模和密集的會見安排中,雙方官員的熟悉程度和個人交往都得以加深。《環球時報》記者在開幕式現場看到,當汪洋副總理在主席臺發言結束后回到座位時,坐在一邊的克里伸出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在毫不客氣地抨擊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后,樓繼偉在會上熱情地邀請美日加入亞投行,“我們為兩國加入亞投行開著大門”。
世界關注中美戰略對話
“中美公開分歧但誓言合作”,24日的法新社這樣描述中美對話的情形。德國新聞電視臺24日指出,中美兩國頂級外交官友好地坐在一起談話和拍照,出乎許多分析人士的意料。就在此前,南海爭端似乎讓兩個大國有發生危機的可能。對話給中美兩國提供了管理危機的良好平臺,“分歧和希望并存”。
美聯社稱,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考驗參與者在爭議問題中尋找共同點的能力,“客套和緊張的雙重氣氛貫穿在整個開幕環節當中”。《紐約時報》稱,雖然外界對第七輪對話的成果預期較低,但雙方都希望這次交流能夠促使習近平訪美時達成一些協議。
俄新社24日稱,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不會在兩國主要爭議問題上作出突破性決定。雖然在南海問題上兩國對立嚴重,但不用擔心情況會惡化,“很明顯,奧巴馬并不想以中美軍事沖突升級領導者的身份被載入史冊”。
據日本NHK電視臺報道,美國試圖利用戰略對話的場所,在朝鮮問題、伊朗核問題、碳排放對策等問題上,擴大中美兩國的合作領域,和崛起的中國構建安定的關系。該臺評論員高橋祐介就中美戰略對話撰文指出,目前美中經濟關系深刻互相依存,等于乘坐在同一條船上,“如果不協力,就會沉船”。在這次會談中,美國就網絡攻擊、人權等向中國提出龐大的問題列表,而中國將無視美國的要求,暫時平穩渡過波瀾。
日本《外交學者》雜志認為,在本周舉行的對話中,如果美國希望中方的海上軍事策略能有根本性轉變,很可能會失望。然而問題拖延下去有可能加劇沖突,并更加印證外界對美國亞洲軸心的看法:象征意義遠超過實質性存在。
“美國之音”報道稱,美中官員為期兩天的內閣級會談,被形容為增進合作以解決全球挑戰,同時處理雙方分歧的一次機會。文章稱,出席此次對話的中方高級官員在美國主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呼吁雙方找到更多共同點,擴大雙邊合作,這是兩周以來中方再次發出改善兩國關系的信號。
《日本經濟新聞》稱,圍繞著爭奪亞洲地區的主導權互相角力的美中兩國,在廣闊領域展開博弈。中美將繼續互相牽制,“通過確認不同點”尋找控制摩擦和沖突的風險,這次對話就是這樣的一個場所。《產經新聞》則認為,通過這次對話,美中之間的緊張關系將暫時緩和,但是要想真正修復還會很難。
為什么中美不必為敵
就在對話開始前,美國副防長沃克呼吁對在軍事領域不斷提升的中國設置障礙。他說中國正在努力挑戰美國的空天優勢,研發反雷達飛機、高端偵察機、先進導彈和一流電子戰設備,五角大樓在與中國發展建設性關系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兩軍關系中的競爭方面”。
“中美注定既對抗又合作”,俄羅斯衛星新聞網23日稱,中國在本輪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無法說服美國撤銷在高技術領域的貿易限制”,但俄社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葉夫謝耶夫表示,中美會繼續尋求令雙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
“為什么美國不必將中國視為敵人?”美國“商業內幕”網站24日報道稱,自尼克松時代開始、歷經8代總統培養的對華政策已經過時。美國應該接受建立在競爭基礎上捎帶合作的兩國關系,將穩定、有序和經濟活躍的地區變為沖突區域不是美國的利益所在。
“美中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可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索羅斯24日在《金融時報》發文稱,美中合作的好處可能影響深遠。文章稱正在談判的泛太平洋和泛大西洋伙伴關系“被構思為美國領導下的反華聯盟”,這種路線“大錯特錯”。文章稱奧巴馬不應促使國會用“快速通道”通過TPP,“這會被認為是對中國在南海等地行為的回應,當習近平9月份訪問華盛頓時,奧巴馬將難以向中方發出真誠的要約”。
“中國要從容不迫地與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系”,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對《環球時報》說,現在世界上的大國關系很復雜,即便俄羅斯、美國鬧成這樣,也不是冷戰,因為美俄還是有共同利益。大家都是既競爭又合作,不再簡單劃線,“在非選邊站的時代,我們的外交也因此要更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