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7輪戰略與經濟對話23日在華盛頓拉開帷幕,作為東道主的美國副總統拜登致開幕詞。拜登稱歡迎公平和健康的競爭,強調美不懼中國崛起,認為中國和平崛起有利于全世界。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在會議期間表示,美國應當對全球經濟復蘇承擔更大責任。目前中美兩國貢獻了全球增長的40%,根據他的統計,其中中國貢獻了約30%,美國貢獻了約10%。
拜登“歡迎中國和平崛起”的表述在很多中國人聽來像是半真半假,但是即使這話有不真誠的成分,美國高官經常這樣說話,總比對中美關系說狠話要好得多。就在對話舉行時,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強調“中國正在努力挑戰美國的空天優勢”,拜登的話和沃克的話放在一起,還是拜登的話更有利于中美增加善意互動的。
中國呼吁美國多增長,要更像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樣子,為世界經濟承擔多一些責任,這是一種善意的抱怨甚至批評。但一些美國人相信中國人巴不得美國經濟垮掉,北京希望美國在經濟上“影響第一”或許有助于消除后者擔心。
中美保持了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大國崛起和守成之間相對最文明的博弈關系,但是雙方都不踏實,中美都在對兩國關系的更壞情況做預防性準備。此外兩國都經常有人因為彼此的某個具體摩擦或沖突情緒沖動,美方尤其不斷有針對中美關系的激烈言辭出籠,這加劇了雙方對未來中美關系的不確定感。
然而中美戰略互信難,但真要“決裂”,似乎更難。與冷戰時期相比,全球化給大國關系帶來的變化相當深刻,中美作為戰略信任稀缺的兩個大國有如此緊密的經濟利益聯系,形成所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這是主張以傳統強硬姿態處理中美關系的人始料不及的。
冷戰時期東西方可以是大體隔絕的,西方在它們的圈子里繁榮,以蘇聯為中心的東方在自己的圈子里“經濟互助”。中國當時甚至可以一度同它們兩頭都不相往來。
如今這樣的格局完全垮掉了,就亞太來說,美國與澳大利亞是重要盟友,但美中經濟合作規模十余倍于美澳。作為一個假設,美國更容易同澳大利亞“翻臉”還是同中國“翻臉”呢?這是個頗為有趣的問題。
形勢比人強,一些美國鷹派可能挺煩在經濟上同中國“糾纏不清”,但讓美國經濟同中國“一刀兩斷”,恐怕連他們都不敢想象。
中美關系很可能沒有第二條路,只能在磕磕絆絆的同時不斷擴大并穩固雙方的合作,摸索21世紀的新型大國關系。隨著兩國就中美關系犯重大錯誤的代價越來越高,出現那種錯誤的可能性也將逐漸變小,中美對各自戰略安全的認識將隨著現實不斷修正,今天兩國安全所必須倚賴的那些條件也將不再那么絕對。
中美兩大國如今仍需要不斷坐下來“互訴衷腸”,告訴對方“我沒想把你怎么樣”“我們可以成為朋友”,許多年以后回頭看,這也許是挺滑稽的一幕。然而這卻是人類歷史在關鍵時刻的關鍵場景。中美現階段鬧矛盾的機會太多了,雖說合作像是大趨勢,但很多人對這種趨勢的真實性將信將疑。這個時候對信心的每一份增添都非常可貴。
最后我們想說,美國經濟總量仍比中國高出一截,質量遙遙領先。從中國的角度看,美國社會自信的流失似乎過快了。中國全面趕超美國談何容易,它甚至根本不是中國社會的一個成形目標。中美各自都應專注于發展,針對對方搞“小動作”對中美這樣量級的國家而言不會有什么作用,除了制造一些泡沫般的煩惱或沾沾自喜外,帶不來什么實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