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凱莉 吳鑫鑫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安徽·蚌埠)
2015年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綠色化”發展理念,提出推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利用、加大生態系統與環境保護力度總體發展目標,將生態可持續發展正式明確到國家長足發展的議程上來。如何對區域可持續發展進行科學客觀的定量評價是目前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內不少學者試圖通過引進和修正國際上普遍應用的生態足跡模型等指標來對國內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現狀進行評價。但傳統的生態足跡模型在解決區域經濟發展層面時存在區域間貿易形態的生態交流以及缺乏動態研究機制等不足之處。本文在介紹生態足跡模型的基礎上,針對上述模型不足進行了改進,將生態足跡模型擴展為消費和生產兩部分,并以蚌埠市2000~2009年發展為例進行了應用研究。
(一)生態足跡模型簡介與假設。生態足跡通過將每個人消耗的資源和消納的廢物折合成統一的具有生產力的地域空間,隨后核算出域內生態足跡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差額——生態赤字(或生態盈余),從而客觀地反映出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態。傳統生態足跡計算的三個基本假設為:1、人類可以根據自身消費來估計其所消耗的大多數資源、能源及其所產生的廢棄物數量;2、該物質流和能量流能被折算為生產和消化這些資源和廢棄物流的具備生產力的土地面積;3、各空間是互斥的。可見,全球性生態足跡是基于消費的資源量來加以衡量和計算的。
(二)生態足跡模型修正。本文針對傳統區域間貿易形態的生態交流不足,將傳統生態足跡模型擴展為消費與生產的生態足跡,兩者差額近似為進出口貿易生態足跡額。消費的生態足跡指為滿足域內人口消費所引起的自然資源消耗以及廢物消納總量對應的核算具有生物生產性面。因此,消費的生態足跡模型計算大致與傳統計算模型類似。生產的生態足跡指某一個區域為滿足生產而從域內生態系統中所耗費的資源總量對應的具備生物生產力的土地面積。本文通過引入生產的生態足跡以期反映在除去貿易進出口生態足跡額之后該域內人口活動對本地區生態系統的真實壓力,并將其作為反映生態系統是否為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指標。生產的生態足跡模型仍與傳統生態足跡模型基本相同,不同主要表現在賬戶對象核算類型上,也就是該模型僅僅將域內人口生產生活所耗費的本地區的資源環境量核算為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土地面積,從而有效減弱了因域間貿易所引起生態交流帶來的統計誤差。
(三)生態足跡模型與公式。根據蚌埠市地區情況,將生態生產性土地類型分為以下六種:耕地、牧地、林地、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和水域(淡水)。在核算中,各消費與消耗的資源均按對應的折算比例換算為相應的土地面積。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EF為域內人均生態足跡(hm2/人),ei為區域人均生態足跡量,i為區域消費項目類型,rj為均衡因子,Ai為域內第i種消費項目折算的人均生態足跡量(hm2/人),Yi為域內生物生產土地生產第i種消費項目每年世界均產量(kg/hm2),Pi為第i種消費項目的域內年生產量,N為特定時期域內人口總數。

式中,EC為域內人均生態承載力(hm2/人),cj為域內人均生態承載力,aj為人均生物生產面積,rj為均衡因子,yj為產量因子。
(一)研究區域概況。蚌埠坐落于安徽東北部、淮河中游,京滬鐵路、淮南鐵路、三洋鐵路的交匯點,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其下轄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龍子湖區四區與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三縣,總面積5,952平方公里,總人口367.81萬(2012年)。蚌埠市水路運輸優勢明顯,是安徽省重點建設的水路樞紐。2013年蚌埠年生產總值1,007.85億元,比上年增長11.10%。分產業來看,第一產業增加172.35億元,增長3.89%;第二產業增加515.69億元,增長14.29%;第三產業增加319.8億元,增長9.51%。隨著蚌埠市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域內人口、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
(二)蚌埠市生態足跡時間序列分析。在生態足跡模型計算中,消費的生態足跡與傳統生態足跡統計對象相同,主要為區域內生物資源消費(包括農牧產品和林產品等)和能源消費兩大類組。生產的生態足跡主要為區域內生物資源生產及能源生產兩大部類組成。由于蚌埠市作為交通樞紐城市,域內能源生產較少,而且域內能源生產費用遠高于域外運輸費用,故其能源基本來自域外進口。因此,在計算生產的生態足跡時僅考慮生物資源生產足跡,消費的生態足跡與生產的生態足跡之間差額可以近似看成是域間貿易生態足跡。本文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模型中產量因子通過對域內每年實際平均產量和對應年份世界平均產量計算所得;均衡因子選取由Wackernagel長時間對世界各類生產性土地均衡因子的測算成果,由于各個年份土地轉換均衡因子變化較小,故擬采用2004年前后各五年均衡因子的平均值作為均衡因子。由公式計算所得蚌埠市2000~2009年人均生態足跡與各土地類型生態盈余如圖1和圖2所示。(圖1、圖2)

圖1 人均生態承載力、消費和生產的生態足跡

圖2 各土地類型生態盈余局域圖
由圖1可見,2000~2009年間蚌埠市人均消費的生態足跡一直大于生產的生態足跡,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二者差距表現愈加明顯,即蚌埠市域外進口的貿易生態足跡越來越大,這表明蚌埠市域內人口消費尤其是在其能源消費逐年上升的情況下越來越依賴能源進口,愈加依賴域外地區的生物承載力來緩解域內能源壓力。能源耗費一直依賴進口,雖然能一定程度上緩解本區域內的生態環境系統壓力,但這將不可避免地使得當地能耗較高的企業在遇到能源瓶頸時面臨崩潰的風險,而且高能耗往往伴隨著高污染,同時給本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更大的風險。
(一)結論
1、2000~2009年間蚌埠市人均消費和生產的生態足跡均表現出整體上升趨勢,其中人均消費的生態足跡一直高于生產的生態足跡,生態赤字顯著,表明該區域生態系統壓力不斷增大,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矛盾較為突出,已處于非可持續性的生態狀態。
2、從人均消費和生產的生態足跡比較方面。該地區貿易生態赤字主要為能源方面,因此對應化石能源用地逐年增加,且本地能源多來自域外提供,化石能源用地成為赤字擴大的關鍵性因素。另外,在域內建筑用地生態赤字方面也表現為逐年增加,其也成為區域赤字擴大的主要因素。
3、由于統計數據和統計指標有限,故在模型核算中存有一定偏誤。此外,該課題以后將改善生態足跡模型生態偏向不足,進一步研究域內經濟、社會和生態等多系統均衡發展方面。
(二)地區發展建議
1、增加不同土地類型的利用。在存有較大盈余土地生態系統,適度增加內需可以提升該生態系統的有效利用并增強地區發展能力,但是在已經出現生態赤字的土地而且其供給能力短期內不可能有較大突破情況下,不能盲目套用模式一味增加內需來增強區域發展能力,這樣做只可能使生態赤字進一步加大,導致生態系統處于崩潰境地。
2、域間能源貿易生態赤字和域內建筑用地生態赤字成為解決當地區域發展問題的突破點。具體表現為政府通過加強對高能耗企業監管,促進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轉為集約型,提高能源利用率,走資源節約環保發展之路;在地區市民方面,政府應倡導綠色出行,低碳生活,完善城市公交系統,從而較少居民能源不當浪費。
3、科學承接產業轉移,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在承接產業轉移時,應適當提高入駐標準,杜絕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合理優化產業布局,協調“三產”之間關系,適當放緩第二產業發展速度,尤其在當地建筑房地產業的過度發展方面,政府應加大準入和用地批準條件,合理處理人地矛盾。
[1]楊振,常慧麗.區域生態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的定量評估[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4.6.
[2]楊海真,李愛梅,葉田.基于修正的生態足跡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8.
[3]王國剛,楊德剛,張新煥.基于能值理論的生態足跡改進模型及其應用[J].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2.3.
[4]何彩虹,吳開亞,胡淑恒.上海市2000-2009年生態足跡測算與動態分析[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
[5]張麗峰.河北省生態足跡動態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