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義翠
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回答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有關革命、農民和土地問題的提問時說:“誰贏得了農民,誰就會贏得中國,誰能解決土地問題,誰就會贏得農民”。國共兩黨的爭論,就其社會性質來說,實質上是在農村關系的問題上?!比绻f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那么土地就是農業的基礎。由于農村土地為國民衣食住行生活所必需,故農村土地政策是各種政策中最重要的政策之一。
農村和農民問題的根本是農村土地問題。因此,良好的土地政策是農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現實基礎。
革命時致力耕者有其田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道路。中國共產黨登上政治舞臺后,認識到地主所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占有關系很不合理,嚴重阻礙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于是提出了“耕地農有”的口號,實行了土地革命,使“耕者有其田”得以實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
1927年11月,中國共產黨在海陸豐縣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府。同時,建立了土地機構,縣設土地革命委員會,區建立土地科,分田給農民耕種,給農民、士兵發土地使用證。海陸豐工農兵代表大會還通過了議案——《沒收土地案》。這實際上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第一部土地法,第一次提出由蘇維埃政府發田地使用證給一切分得土地的農民,并明確了“有土地使用證,才能享受土地使用權”。
黨中央在延安戰斗的十三個春秋中,為全國開創和奠定了“土地法定、地權證定”的重要基礎。1937年9月20日,發布實施《陜甘寧邊區政府頒發土地所有權證條例》。1939年4月,相繼頒布了《陜甘寧邊區土地條例》《陜甘寧邊區地權條例》和《陜甘寧邊區土地租佃條例》等。其中都把土地所有權、土地登記、地權處理作為主要章節。
特別應當提到是,《陜甘寧邊區政府頒發土地所有權證條例》的頒布,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6年第一部在法理和制度上比較完善的一部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法規。這一條例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在理論與實踐上的歷史性飛躍。它大大推進了各個根據地、解放區的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為新中國建立前后的土地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1947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詳細研究了中國土地制度和土地改革的經驗,并制定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國土地法大綱》。該大綱共16條。其中,第一條明確:“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第十一條明確:“分配給人民的土地,由政府發給土地所有證”。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關于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的決議》,要求全國各地民主政府、各地農民大會、農民代表會及其委員會,加以討論并采納,并訂出適合于當地情況的具體辦法。
當時,頒發土地證成為各地完成土地改革、鞏固勝利成果、確定產權、查實田畝、提高農民生產組織性的一個重要措施。中共中央也及時肯定和推廣各地土地改革中確權登記發證的成功做法和經驗,并多次對一些地區土地改革的報告作出重要批示。
建國后緊跟時代新變化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了執政黨,黨對土地包括對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更加重視,采取了一系列強化地權的重要措施。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和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成為指導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據。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蓖瑫r規定,把過去征收富農多余土地財產的政策,改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護中農和小土地出租者、穩定民族資產階級。
土地改革從1950年冬開始,有領導地分期分批地進行。每期一般經歷了發動群眾、劃分階級、沒收和分配地主土地財產、復查總結和動員生產等步驟。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到1953年春,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我國大陸普遍實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封建剝削制度。
從1953年黨確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農民確立“勞動群眾集體所有,集體統一經營”農村土地政策的時期。在這期間,農村土地政策從“農民個體所有,家庭自主經營”向“農民個體所有,勞動互助”“農民個體所有,統一經營”發展,再向“勞動群眾集體所有,集體統一經營”演變,最終發展演變成為“勞動群眾集體所有,集體統一經營”的“一大二公”“一平二調”的人民公社農村土地政策。
1978年12月,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發端的農村改革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新時代的序幕。1979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勇敢實行土地包產到戶,簽訂土地承包合同,奏響了土地使用改革的序曲。
從80年代起,中國開始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分兩方面進行。第一,土地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1986年,國家通過了土地管理法,成立了國家土地管理局。第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把土地的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在使用權上,變過去無償、無限期使用為有償、有限期使用,使其真正按照其商品的屬性進入市場。
中國農村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分到了土地。但由于土地肥瘦不一,大塊的土地被分割成條條塊塊。劃分土地時留下的種種弊病,嚴重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產量的提高。如何讓土地集中連片,實現規?;?、集約化經營,于是互換這種最為原始的交易方式,進入農民視野。
在市場利益驅動和政府引導下,農民將其承包土地經營權出租給大戶、業主或企業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雙方自行約定,承租方獲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經營權,出租方按年度以實物或貨幣的形式獲得土地經營權租金。其中,有大戶承租型、公司租賃型、反租倒包型等。
胡錦濤總書記2008年9月30日專程前往安徽省考察農村改革發展情況時表示,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土地流轉的決定將是自實行土地的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制以來鄉村財產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對農村經濟、鄉村治理都將產生重大影響。而之所以提出土地流轉的變革,也是緣于農村現實狀況。
其一,在城市化的推動下,大批農民進城變身為農民工,導致農村大片土地撂荒,危及糧食安全。其二,先前的家庭聯產承包制,多是以家庭為單位小塊經營,缺乏規?;⒓s化經營,導致效率低下,農業產出低。其三,城鄉二元體制束縛了農村的發展,一邊是城市化的一路高歌猛進,另一邊卻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停滯不前,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
基于此,中央希望以土地流轉的形式作為農村改革的突破口,放寬農民對承包土地的轉讓權、出租權、入股權及抵押權,農民可用土地向金融機構融資貸款,更可以把零散的土地合并,擴大經營規模,提升農業產出。這樣農民即可在擁有土地使用權的基礎上,享有土地增值的最大利益,從根本上提升農民的收入。
由此可見,從土地革命戰爭到土地流轉,中共的土地政策在大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不斷變化著。蘇區的“耕地農有”到抗戰的“減租減息”;土改時期的“耕者有其田”到社會主義改造后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直至家庭承包,土地流轉。在如此曲折的變化背后都能隱隱看出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者心中宏大的目標。無論是實現中國農民千年來擁有土地的夢想,是集中力量發展工業建設國家,還是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無不反映出中共高層對國家民族繁榮富強理想的構建和對中國現實不斷適應和調整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