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娬



摘要:加拿大后中等學校學分轉換是在地區探索的基礎上,以國家出臺的學分轉換協議和學分轉換部長聲明推動建立的。雖然目前仍存在著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但在國家推動以來,加拿大后中等學校學分轉換實踐取得了長足發展。阿爾伯達省作為個案,在機構與職責、轉換方式和其它項目三方面都有良好的經驗。加拿大后中等學校學分轉換實踐經驗對我國學分系統的建立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加拿大;學分轉換;實踐發展;研究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系統的整體快速發展,如何推進我國學分轉換制度與實踐,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一環,對于高等院校的國際化也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我國的學分轉換存在著如“體制障礙”、“利益壁壘”等阻礙因素,導致全國性的學分轉換系統尚未完全建立,學生無法實現靈活學習。
學分累計與轉換系統最早發源于北美地區,其中,加拿大的阿爾伯達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在學分轉換上有著全球領先的制度和系統。加拿大為改變國內各地區學分轉換發展極不平衡的現象,從國家層面不斷力推和監督各州學分轉換的發展,成為國家建立學分轉換系統的先驅。
本文將從加拿大后中等學校學分轉換實踐發展入手,并結合優秀案例,探討其在政策發展、實踐推動以及優秀個案三方面對我國學分轉換發展的啟示。
一、政策:審時度勢、及時推動
1.1995《泛加拿大后中等學校學分轉換協議》
加拿大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負責教育的最高國家機構加拿大教育部(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anada)并不對全國教育進行行政管理,而主要負責推動全國范圍內學校有共同意向的活動,同時讓各省保持各自特色并獨立發展。為了推動和發展加拿大全國的學分轉換工作,促進學生學習的靈活性,早在1995年加拿大教育部就通過了《泛加拿大大學學分轉換協議》(PanCanadian Protocol on the Transferability of University Credits),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大學的學分轉換。然而,加拿大各省高等教育和學分轉換發展的水平并不一致,如西部的阿爾伯達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等率先發展,已建立了良好的學分轉換系統;新斯科舍省、愛德華王子島等地則開展了一些具體的實踐,探索學分轉換機制;而位于加拿大中南部的馬尼托巴省當時則根本沒有任何學分轉換的活動。因此,《泛加拿大大學學分轉換協議》(以下簡稱《轉換協議》)并沒有對加拿大全國各省學分轉換的具體工作做出規定和要求,而更多的是提出了希望。
《轉換協議》認為加拿大的大學生,包括全日制和兼讀生,由于平均年齡正在上升,而且更多的全日制學生也在工作,他們要求學習應該變得更加靈活。而當時加拿大全國性的學分轉換系統并不健全,這對學生學習的靈活性有所傷害。因此,建立加拿大內部跨省域的學分轉換系統,讓學生在某所大學一兩年的學習經歷能在另一所大學得到承認,可以更方便學生的學習。協議除了分析加拿大高等教育發展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學分轉換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建立的重要意義外,還對簽署協議的大學做了面上的規定。如:各省應對促進全加拿大范圍內大學生的學習靈活性給予高度的重視;應為全加所有大學建立高質量和高標準的質量保障體系;應保證大學生在全加范圍內大學所獲得的學分能在其它大學得到承認,且沒有額外的費用,無需重復已有的重要學習經驗。同時協議也聲明不會對各大學的學術自由產生影響,不會影響各大學獨立的教學工作和要求。[1]
2.2005和2009《加拿大學分轉換部長聲明》
·比較教育·加拿大后中等學校學分轉換實踐發展研究
2001年10月,加拿大教育部對參加《轉換協議》的高校及所在省、地區進行了回訪和檢查。2002年10月,加拿大教育部發布了《加拿大學分轉換部長聲明》(Ministerial Statement Credit Transfer in Canada),希望學分轉換的工作不再只停留于參與1995年《轉換協議》的高校當中,而是全面推向加拿大所有的省和地區,也把學分轉換工作從大學(university)擴大至了后中等教育。2002年部長聲明出臺后,加拿大明確各省和地區都應檢視自身當時的轉換現狀,要求2005年前制定出建立在已有基礎上的學分轉換系統發展行動框架,列出詳細的工作計劃以便具體工作能落到實處。
2002聲明于2009年進行了再次修訂,形成了加拿大學分轉換的第3份文件,文件中與原則有關的內容并沒有作改動,只是調整了2002年聲明當中原則的排列順序。2009《加拿大學分轉換部長聲明》從學生、學校、政府等幾個角度明確了在學分轉換的過程中,各方應承擔的責任,該6條原則如下。[2]
第一,為保證學生享受到轉換協議所帶來的靈活性,要求學生在到另一間院校學習前,應充分了解學分轉換的機會和限制,學校也應以常規化途徑讓學生知道申請的政策和過程等。
第二,學生和院校以一致的態度接受學分轉換。大學必須制定明晰的政策和步驟以保證學分轉換實現。學生在被拒絕時應能得到學校合理的解釋,學校對待學生的上訴應有清楚的程序。
第三,各地大學應與其它學校、學分轉換機構、政府等加強合作,以增加和保證學分轉換的機會。學院之間對學分轉換達成關于學分等同協議時,需考慮到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與學習內容、要求、和產出的對等情況,雖然學習是以不同方式發生的。
第四,部長們一致認為,學分轉換協議都必須與項目的學術誠信、大學自主決定專業設計和傳遞方式的權力聯系在一起。部長們也確認各學院與專業的學術誠信和學術自治必須得到保護和維護。
第五,無論是學分轉換的學生還是直接入學的學生都不能在學分轉換過程中獲益或利益受損。
第六,申請學分轉換的學生應該清楚具體專業的標準和其它因素,以及可能用于作為準入條件的學習成績要求等。然而如果某專業合格的申請有學術方面的前提條件,并不意味著具備此條件就能保證入學。
2009聲明經過近10年時間的修正,終于取得全加各地最高教育長官對學分轉換6條原則的一致認同。這看似是文字上的一些變動,當中卻凝結了加拿大教育部及各省教育部門、高校的多方努力和協商,時至今日仍是加拿大學分轉換的綱領性文件。2005和2009年的部長聲明后,各行政劃區的教育部門都行動起來,由各省自己推動轄區內的學校實現學分轉換的具體工作。
二、實施:省部聯動、協調發展
2002聲明發布后,加拿大學分轉換工作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各省的工作都在聲明的要求下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動和規范發展。大部分省和地區的教育部門都為學分轉換工作能在本地更好地進行設立了專門機構,指導和推動學分轉換工作。同時,為進一步推動全國的工作,加拿大于2002年成立了教育部學分轉換工作組,專注于推動泛加拿大大學教育的學分轉換工作,工作組由安大略省擔任主席,成員則來自加拿大所有的省份和地區。因此,加拿大在學分轉換的具體推動過程中,打破了各省自主發展可能帶來的發展不均衡問題,實現各省和地區與加拿大教育部的聯動合作,工作組行使管轄權對全國工作能有整體的把握和具體的管理。
學分轉換工作組于2005、2007、2008、2009、2010、2011和2012年發布了7份工作報告,對加拿大13個聯邦級行政區進行了逐個檢查,強調各省和地區對照2002和2009聲明開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報告要求每個省都必須說明六方面的內容,分別是:(1)與部長聲明的結合情況;(2)部長聲明的應用情況;(3)是否制定了三年行動框架;(4)優先行動有哪些;(5)相應的研究情況;(6)是否支持工作小組。報告撰寫非常嚴謹,講求實事求是,如在2005年的報告[3]中努納武特地區所有檢查項均為空白,但表示都將開展工作。
加拿大教育部學分轉換工作小組報告的內容對比。通過對2005和2012年報告[4]內容的對比,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多個省的學分轉換工作都通過短短幾年的時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2005年有4個省或地區還沒有具體的學分轉換實踐,2012年的檢查中,只有西北地區尚無具體的行動。同時,過去加拿大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院校對學分轉換機制的研究很少,到2012年,6個省或地區把學分轉換機制研究列入了重要發展內容,把研究任務交到指定高校研究部門,開展長期跟蹤研究。值得一提的是,魁北克省在2005年對學分轉換工作小組的工作表示質疑,認為工作小組的監督權力有礙于本省的自治,但在2012年,魁北克省意識到工作小組工作的重要性,僅對工作小組的工作方式提出了幾點意見。
經過幾年來的發展,加拿大學分轉換實踐已逐漸走向成熟,13個聯邦級行政區均根據部長聲明制定了適合本地發展情況的積極支持學分轉換的政策或文件,定期出臺學分轉換的行動方案也基本實現常態化。2011年,全加學分轉換基礎最好的阿爾伯達省內共有12472名學生實現了學分轉換,有6989名省外學生的學分轉換到了阿爾伯達省,甚至實現了國際學分轉換,接收了來自全球88個國家共2009名國際生的過往學分。[5]而過往基礎較弱的努納武特地區,把學分轉換納入了省內的成人學習戰略中,計劃建立省內的學分轉換中心并發展相應的學分轉換機制。加拿大著名高校最為集中的安大略省也在學分轉換工作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2011年安大略省決定在5年里投入7370萬加元,用以幫助各院校發展新的學分轉換途徑,以及為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安大略省還成立了安大略連接和轉換委員會(Ontario Council on Articulation and transfer, ONCAT),負責幫助學生在省內的公立大學和學院內更好地進行學分轉換,以及減少學生重復先前學習的比率。2011年加拿大大學調查聯盟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不想在所在大學完成學業的學生中,86%的學生計劃轉到另一所大學或學院去學習[6]。這一數據充分說明了加拿大已為學生提供了較為完備的靈活環境。
2013年加拿大高等教育戰略發展聯盟(Higher Education Strategy Associates, HESA)對全加1876所大學的學分轉換情況進行了一項調查[7],調查顯示六分之一的學生轉換過學分,而五分之一的學生考慮會去轉換學分,剩下的學生則沒有考慮過,如圖1所示。
已轉換過學分的學生中,阿爾伯達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兩省所占比例最高,達到了30%,最低的是安大略省,僅有11%①。安大略省有學分轉換經驗的學生中的35%是從學院轉換到大學,而這一數據在阿爾伯達省為38%。從加拿大全國層面看,有超過十分之一的學生把學院的學分成功轉移到了大學,如圖2所示。這一數據體現出學生通過努力,轉至較好院校就讀是有可能的,同時也反映出加拿大各省學分轉換實踐仍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在目前的學分轉換系統中,加拿大大學生已經實現了不同專業間的學分轉換,擁有更高程度的學習靈活性。圖3對比了相同和不同專業學分的轉換率,不同色塊代表了不同的學分轉換率。[8]學生所獲得的學分能100%成功轉換的,相同專業的學生略高,為34%;而不同專業間學分轉換的也占了總人數的30%。總體而言,在相同專業中轉換學分,學分轉換率稍高,但仍有超過一半學生能夠將超過50%以上過往專業獲得的學分轉換到新的專業當中。
三、優秀個案:阿爾伯達省學分轉換機制
從整個加拿大來看,阿爾伯達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學分轉換系統建立時間長,發展也最為完備,他們已成為其它努力發展學分轉換系統省份學習和取經的對象。其中阿爾伯達省學分轉換系統建立時間最早,參與的學校覆蓋范圍廣,是加拿大的優秀個案。以下將從機構與職責、轉換方式和其它項目三個方面研究阿爾伯達省的學分轉換機制。
1.機構與職責
阿爾伯達省大學教育學分轉換系統簡稱TransferAlbert,由阿爾伯達準入與轉換委員會(Alberta Council on Admission and Transfer,ACAT)獨立負責管理。成立于1974年的ACAT是由省內各高等院校、學生、社會和阿爾伯達教育界代表人士組成的機構,發揮著推動全省學分轉換工作、保護學習者在學分轉換當中權益的作用。ACAT的工作范圍覆蓋省內所有高等院校,包括所有的大學、公立學院、技術學院、獨立學術機構、班芙中心、第一國家學院和其它非營利的私立學院。
除了協調和溝通學分系統中各院校之間的關系,ACAT還把學分轉換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研究任務。ACAT每年都會出臺三年行動計劃(Action Plan),在過去一年工作的基礎上,不斷調整未來工作的方案和發展方向。如2012至2015年計劃中提出,將在省內進一步擴大學生組塊學分轉換的機會,繼續推出學分轉換的優秀實踐案例和模式以供其它學校參考和學習等。[9]公開發布年度報告(ACAT Annual Report)和轉換模式報告是ACAT的常規工作,以詳實具體的數據說明一年來全省在學分轉換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存在的問題。此外,ACAT還定期對不同類型的畢業生,如公立院校畢業生、進行過學分轉換的畢業生等進行調研,了解他們對學分轉換項目便利度、質量、學費支出以及產出情況的意見。ACAT的出版物種類和數量都相當多,總結類的數據和資料為ACAT計劃新的項目及規劃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2.轉換方式
阿爾伯達省的學分轉換系統是以課程對等和項目協議為基礎而建立的。阿爾伯達省每年都會在新學年來臨前的6月份發布新的《阿爾伯達轉換指引》,指引學生可以通過網站上提供的在線查詢工具方便、快捷地找到各院校接受學分的協議。在線查詢工具可按轉入和轉出兩種方式搜索,數據庫將列出所有符合查詢條件的數據供學生選擇。具體來說,學分轉換有3種方式。
(1)單門課程學分轉換
單門課程的學分轉換建立在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等價性評估基礎上。不同高校開設課程的內容十分相似,經過高校認定并簽訂協議,學生就可以直接轉換學分。[10]這種方式的學分轉換包括兩種類型,其一是學生在另一所學校修習并完成了某門課程,但是在自己就讀的學校申請學位,這需要就讀學校認可學分;其二是學生希望把自己獲得的某門課程學分轉換到另一個項目中去,這需要辦理學分轉換的手續。單門課程的學分轉換相對而言較為簡單,關鍵是大學之間建立互信和交流機制。這也為學生的學分轉換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學生在網上查詢各學院之間簽訂的協議,符合協議要求的,在遞交申請后就可以直接實現學分轉換。
各高校每年都會檢視和更新單門課程學分轉換的清單,清楚說明其它大學的哪些課程(包括課程名和課程編號)能夠直接轉換。表2是阿爾伯達大學2014年1月更新確認可以轉換學分的課程列表[11]。可以看出,可直接轉換學分的課程大部分是內容相似或相近的,基礎課程更容易為各大學所接受。同時,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盡管阿薩巴斯卡大學是一所遠程教學大學,但經阿爾伯達大學認定,其課程質量符合學校標準,遠程教學大學學生的學分也可以轉至全加排名前五的阿爾伯達大學。事實上,阿薩巴斯卡大學在有教學點的阿爾伯達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兩省已與多間高校簽訂了學分轉換協議,學生可以在阿薩巴斯卡大學提供的學分轉換服務中心網站上方便地查詢到學分轉入和轉出的可能性。
單門課程學分轉換協議的簽訂,在流程上應由申請學校通過省準入與轉換委員會網站向接收學分的院校遞送課程轉換申請,申請材料包括課程描述、課程使用的教材和其它資源材料以及課程教師的資質等,不同的學院可能還需要更多的課程材料,以確保申請方學院的課程符合轉入學校課程質量標準。阿爾伯達大學接受別校申請的課程學分轉換流程如圖4。[12]
(2)組塊學分轉換
組塊學分轉換指學生成功完成了一個證書、學歷或某一課程集群的學習后,所獲得的學分可以被看作一個整體,從而獲得另一個學位項目或其它類型資格的認可。[13]這種學分轉換方式是建立在單門課程學分轉換方式之上,學校之間通過整個學科領域課程的認定來實現學生組塊學分的轉換。各學校在簽訂組塊學分轉換協議時,需要對一個完整的學歷教育學習成果和技能達成一致認識。
組塊學分可通過學習成果的形式得到轉換,如經過2年學習獲得會計大專學歷,其學分可以轉入工商類的本科學習中,因此這種形式的轉換又被描述為2+2組塊轉換。以阿爾伯達大學為例 ,2013-2014年度共有農業、地球科學、教育、工程、美術和表演藝術、常識以及醫療衛生等7大類共16個課程群可以接受學分轉換。教育類的課程群轉換協議是與麥克文大學(MacEwan University)簽訂的,阿爾伯達大學接受麥克文大學“早教與保育”的大專學歷,最多可以免修阿爾伯達大學家庭生態學專業、人類生態學理學士或者基礎教育學士的27門課程。
組塊學分轉換的另一個用途是,相關協議未認定的組塊學分,通過課程的方式進行轉換。以阿薩巴斯卡大學為例,2013-2014年度未限制學分轉入大學,阿薩巴斯卡大學可接受“動物保健技術”專業的學分,最多可免修60個學分以繼續進修本科學位課程。
(3)項目學分轉換
項目學分轉換指一個完整的證書或學歷項目學分轉為更高水平文憑項目的學分。比如說,兒童早期發展這一證書的學分可以被轉換為一個兩年制的兒童與青少年保健文憑的學分。
項目式的學分轉換方式不僅為學生節省了學習費用,更為實現靈活學習、建成終身學習社會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3.與學分轉換相關的其他項目
(1)大學轉換項目
阿爾伯達省除了為學生提供上述3種靈活轉換學分的方式,還專門設立了一個大學轉換項目(University Transfer Program),幫助學生轉換至自己更喜歡或更好的大學就讀。這個項目允許已在某所學院就讀學位課程一到兩年但尚未畢業的學生,可以通過學分轉換到一所大學或私立學院就讀經認證的學位課程。由于參與該項目的高等院校只有10所,學生申請轉換時的競爭也格外激烈。
(2)先前學習評估與認定
阿爾伯達省2008年發布了《在阿爾伯達推動PLAR:行動計劃》,開始著手一個全新的轉換項目——先前學習評估與認定(Prior Learning Assessment and Recognition, PLAR)。這個項目希望能對學習者在正式學習之外所取得的知識進行評估,從而方便大學院校承認學習者先前的學習經歷。這個創新性項目的提出超越了過去學分轉換的范圍,把教育轉換從過去的正規教育擴大到包含非正規教育,為那些之前未能進入正式大學教育系統學習的人提供繼續和深入學習的機會。借助這個項目,阿爾伯達省的先前學習認證體系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如圖5所示。PLAR將針對學習者所提交的材料進行分類,組織他們參加特定的考核,如書面挑戰考試、口試或面試、行為評估、產品評估以及檔案評估等,一旦這些非正式學習的經驗和成果被確認,就將通過合理的評估轉化為一定的學分,學生可以在工作和生活的基礎上,進入大專院校進行學習。[14]
該項目目前已被列入ACAT的重點發展項目,雖然項目還沒有正式實施,但阿爾伯達省希望能廣泛地吸收各大專院校、社會對于項目的意見和建議,保證項目實施不會影響教育質量,又能幫助阿爾伯達更好地實現終身學習社會。
四、借鑒與啟示
2013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視頻賀詞。他指出:“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不斷擴大投入,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15]終身教育體系的不斷深入發展和完善已成為世界各國推動教育發展的共識。
從上文對加拿大政策發展、實踐推動和個案解析等三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加拿大學分轉換實踐走了一條部分地區先行、國家整體推動之路,先發展地區為后來者提供了可參考的經驗,國家推動則著力于打破地區和學校之間的界限,通過政策上的不斷發展進一步規范了學分轉換并將實踐活動在更大的范圍中得以普及,最終實現跨省甚至是跨國家的學分轉換。而從個案層面看,阿爾伯達省的學分轉換機制具有職責明晰、方法及流程可操作性強、學分轉換機制不斷發展等特點,這都對該校實施學分轉換,提升學生靈活學習的水平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加拿大在學分實踐中積累的這些經驗對我國目前正在探索的學分銀行、學分轉換實踐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首先,國家和地方層面的政策鼓勵是學分轉換發展的重要條件。目前,我國不少高校和地區正積極探索學分銀行、學分轉換之路,如上海已設立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各高校的聯合以及局部地區的大力推動,固然為我國學分轉換系統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但涉及到大范圍學分轉換系統的建立,使學分轉換常規化,仍離不開教育行政部門的協調和推動。目前我國的學分轉換仍面臨著一些發展的瓶頸,如學分收費不同,一些高校出于經濟利益不愿學生轉入或轉出學分;高等教育質量系統尚未完善,對質量的衡量缺乏較為一致、科學的準則,高校在考慮課程對等時可能無可適從。而解決這些問題較為可行的途徑是,在地方探索建立機制的基礎之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在加強質量監控的基礎上,鼓勵乃至要求更多的學校參與到學分轉換活動中,并監督學分轉換的過程和質量,確保學分轉換活動能順利地開展。
第二,加強研究,強調學術與工作并進是推動學分轉換的重要手段。在加拿大的學分轉換工作中,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塊內容,不僅在國家層面上要求各省或地區能針對學分轉換工作開展研究,其它的一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也會在開展常規性調查的基礎上,讓數據說話,檢討學分轉換工作存在的不足。研究是用科學方法探求問題答案,重視通過資料的收集,解釋事實。我國目前的學分轉換工作仍未普及,局部的轉換實踐也沒有上升到研究的層面上。重視學生、社會等對學分轉換工作的反饋,在數據和信息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將更有利我國學分轉換工作的科學性。
第三,正視非正式學習和遠程學習成果,是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必經之路。終身教育是學校教育和學校畢業后教育及訓練的統合;它不僅是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之間關系的發展,而且也是個人(包括兒童、青年、成人)通過社區生活實現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構成的以教育政策為中心的要素。[16]目前,我國終身教育體系建設主要在畢業后教育上,有兩個問題是比較明顯的,一是側重學歷教育,二是一些教育形式如遠程學習得不到社會的認可。而事實上,非正式學習和遠程學習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能適應社會的某種需求。從加拿大的經驗我們也可以看出,非正式學習的經歷越來越受重視,而一直困擾遠程教育發展的質量問題在加拿大的學分轉換實踐中也并未成為障礙。在我國學分轉換系統建立的過程中,重視非正式學習成果,正確看待遠程教育質量將更有利于終身教育體系的完善。
注釋:
①調查針對全加大學開展,并未覆蓋所有的省份,安大略省高校集中,學分轉換相對較遲,學分轉換的學生偏少是可以理解的。
參考文獻:
[1]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anada(CMEC).PanCanadian Protocol on the Transferability of University Credits[DB/OL].http://www.cmec.ca/Publications/Lists/Publications/ Attachments/198/PanCanadianProtocolTransferabilityUniversityCredits.pdf.
[2]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anada(CMEC).Ministerial Statement on Credit Transfer in Canada[DB/OL].http://www.cmec.ca/Publications/Lists/Publications/Attachments/193/winnipeg2002.en.pdf.
[3]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anada(CMEC).Report of the CMEC Working Group on Credit Transfer 2005[DB/OL].http://www.cmec.ca/Publications/Lists/Publications/Attachments/91/CreditTransferGroupReport2005en.pdf.
[4]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anada(CMEC).Report of the CMEC Credit Transfer Working Group 2012[DB/OL].http://www.cmec.ca/Publications/Lists/Publications/Attachments/311/CTWG%20Report%202012_en.pdf.
[5]Alberta Council on Admissions and Transfer (ACAT).Transfer Patterns Report 2011[DB/OL].http://acat.gov.ab.ca/pdfs/TransferPatterns2011.pdf.
[6]Canadian University Survey Consortium (CUSC).Canadian University Survey Consortium 2011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Student Survey Master Report[DB/OL].http://www.cuscccreu.ca/publications/CUSC_2011_UG_MasterReport.pdf.
[7]Higher Education Strategy Associates (HESA).Actual Data on Transfer Credit (Part 2)[DB/OL].http://higheredstrategy.com/actualdataontransfercreditpart2/.
[8]Higher Education Strategy Associates (HESA).More Data on Credit Transfer (Part 3)[DB/OL].http://higheredstrategy.com/moreactualdataoncredittransferpart3/.
[9]Alberta Council on Admission and Transfer (ACAT).Alberta Council on Admissions and Transfer 2012 – 2015 Action Plan[DB/OL].http://acat.gov.ab.ca/pdfs/ ACATCouncilBusiness Plan201215.pdf.
[10]Alberta Learning Information Service (ALIS).An Introduction to Admissions and Transfer[DB/OL].https://alis.alberta.ca/pdf/transferalberta/IntrotoTransfer.pdf.
[11]Alberta Learning Information Service (ALIS).University of Alberta Transfer Agreements[DB/OL].https://alis.alberta.ca/pdf/transferalberta/transfers/UofA.pdf.
[12]University of Alberta (UA).University of Alberta Transfer Credit Manual[DB/OL].http:// registrarsoffice.ualberta.ca/en/FacultyandStaff/~/media/registrar/FacultyStaffResources/TransferCreditManual.pdf.
[13]Alberta Council on Admission and Transfer (ACAT) Secretariat & Alberta Advanced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AAET).Learner Progression Best Practices Research Report[DB/OL].http://acat.gov.ab.ca/pdfs/BestPracticesReport.pdf.
[14]Alberta Advanced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AAET).Advancing PLAR in Alberta: An Action Plan 2008[DB/OL].http://eae.alberta.ca/media/126762/plaractionplanoct2008.pdf.
[15]習近平:中國將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DB/OL].新華網,http:// 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9/26/c_117522229.htm.
[16]E·捷爾比.生涯教育——壓制和解放的辯證法[M].前平泰志,譯.東京:東京創元社,1983.
(責任編輯陳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