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溪子
2015年5月12日尼泊爾7.5級地震、2015年4月25日西藏定日5.9級地震、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8.1級地震……作為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二級研究員以及副所長,高孟潭近日的工作尤為繁重。
在他的辦公室最醒目的地方,赫然掛著《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和《中國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區劃圖》兩張地圖,不同地區顏色深淺分明,表征清晰,揭示了地震危險性的空間分布。
“編制地震區劃圖是我的本職工作,從跟蹤國際先進科學技術,編制地震危險性分析程序,作為骨干成員參加第三代全國地震區劃圖編制,作為常務副主編協助胡聿賢院士組織編制第四代全國地震區劃圖,到組織實施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提升編圖科技能力,并作為第五代全國地震區劃圖的主編組織編圖工作,已經為此堅守了33年。” 高孟潭說。
“人們總是追問是否進入地震高潮期,很少有人關心自己的房子是否結實”
提及尼泊爾地震后世界是否進入地震活動高潮期的問題,高孟潭并不愿多談。
“問題在于,每次地震后大家都問下一次地震在哪、是不是還會發生地震、是不是要跑,但很少有人關心自己的房子是否結實。”高孟潭認為這種情況亟待改變。
高孟潭說,很多國人卻對中國地震風險背景并不清楚。
中國作為一個多地震、多震災的國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面對比日本還要嚴重的地震災害問題——日本的地震,特別是8級以上大地震,大多發生在海里,即海溝到日本列島之間的過渡地帶;而中國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陸地上。無論具體發生哪個地點,只要當地有城市存在,就可能造成大災難。
“唐山地震24萬人,海原地震27萬人,華縣地震83萬人,歷史上動輒遇難幾十萬人的地震在中國很常見。” 高孟潭緩慢而清晰地說出這些數字。
“每次地震之后都把是否進入地震高潮期都是一個熱點,僅僅關注這一點是很不正常的。”高孟潭說。
高孟潭表示,盡快提高我們國家城鄉居民住宅、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因為從中國所處的地震環境而言,未來發生大地震,是必然的事。扎扎實實做好地震災害預防和應急救援準備才是極為重要和迫切的事情。
具備了基本的地震災害防御能力,將來一旦發生小地震,將不會對社會構成影響;發生中等大小的地震,災害較輕且災區可得以很快恢復;發生大地震時,成災范圍、災害程度與規模能得到控制,盡可能不造成災難性后果。
高孟潭介紹,《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和《中國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區劃圖》,是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頒布實施的,在未來10年左右,它將作為全國一般工程抗震設防強制性國家標準。將這兩張圖作為國家的最低的抗震設防要求,嚴格實施,就可以達到減輕地震災害的目標。
“減輕地震對人民生命資產和社會功能的威脅,需要多部門共同努力”
高孟潭表示,提高我們國家城鄉居民住宅、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以及全社會的防震減災能力,需要三個層面的努力。
首先,在科學層面,科研人員要不斷吸納地球科學研究成果,提升技術能力,不斷提高地震區劃圖的科學性,使得工程抗震既安全可靠又在經濟上可以承受。
科學層面還有一層含義,就是針對地震威脅做好大震備災工作。針對某一城市附近可能發生的特大地震,要盡可能研究清楚地震的震源性質,地震波傳播的介質、環境,城市房屋建筑、基礎設施的抗震能力,構建地震災害情景,在此基礎上找出城市的風險源和隱患點。然后,針對隱患點,針對具體災害情景,采取針對性應急備災措施。地震科學要為備災工作提供支撐作用。
另外,要有建設有針對性的地震災害預警系統。比如,如果明確了某個大城市的某條斷裂帶可能發生大地震,那么就要建立專門的監測預警系統。一旦大地震發生,預警系統能夠在幾秒鐘之內發出信息,公眾可以采取相應的應急避險行動,盡可能降低地震造成的生命危險。
第二個層面是公眾的地震安全素養。
“房子不結實,意味著隨時有可能遇到危險。”高孟潭說,地震的特點之一便是突發性。地震發生時,人們很難在短短的幾秒鐘做出正確判斷。因此,老百姓需要有一個意識——房子要具備一定的抗震能力,公眾本身應具備必要的知識和應急避險技能。以北京為例,如果抗震設防管理到位,如果北京發生一次7級地震,新建房子不應倒塌。7級以下地震自然更不會引起嚴重災害。了解這些知識,即使聽到北京發生6級地震的謠言,也不會惶恐不安。
然而,近些年來,但凡有地震發生,輿論導向似乎更多在渲染一種恐慌氣氛,“這對公眾安全沒有意義。”高孟潭說。各種媒體應該在提升公眾地震安全素養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高孟潭說,有關專家做過關于公眾地震安全素養調查。我國目前公眾地震安全素養,包括人們對地震的認知、態度、技能等,仍然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
第三個層面便是政府地震災害風險管理。
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都應當承擔起自己的法定責任。首先要做好房屋建筑質量的監管,確保居民住宅和公共設施的抗震能力。我國已經具有完整的地震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地震是否傷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監管工作是否到位。
高孟潭說,地震安全監管工作的開展需要多部門履行好自己的法定職責,同時還要協同聯動,方能取得公眾滿意的效果。
“我的履歷比較簡單”
對地震與抗震侃侃而談的高孟潭,提及自己時卻言簡意賅——他用normal這個詞來概括自己的人生。
“我選這個專業,很偶然,也必然。”高孟潭說。
1976年,高孟潭家住天津,唐山大地震的災區,地震時感覺了大地的劇烈震動,耳聞了房屋建筑的垮塌聲,在抗震棚中差點因煤氣中毒喪失生命。1977年恢復高考填報志愿時,唐山大地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發揮了作用。“這對我選這個專業可能有點關系吧。”他說。
然后高孟潭便在這條路上一直走到現在。他自稱:“我的履歷比較簡單。”
簡單造就輝煌。在科研成果上,高孟潭共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12次,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中國地震局科技進步一等獎2次、二等獎4次、三等獎2次,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中國科協第四屆優秀期刊論文獎1次。
個人榮譽方面,高孟潭于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入選國家級“跨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998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07年獲人事部、中國地震局等五部委“全國地震科技先進工作者” 表彰,2010年被評為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先進個人,2011年獲得國家“十一五”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2014年被中組部、中宣部、人社部和科技部授予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獎項與榮譽眾多,但高孟潭不愿多談。“這都不算什么,是自己應盡的職責,是黨和國家隊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視,是對千千萬萬地震工作者的肯定。”他說。
2015年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2968名在各行各業做出突出成就的勞動者被授予了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并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表彰。其中便有高孟潭的名字——他榮獲了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大會結束,高孟潭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