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子
提起溫州,大多人會想到步行天下的溫州商人,殊不知這里孕育出的靈秀人士同樣數不勝數。就科學界來說,近代便有蘇步青、陳景潤等科學家生長于斯,而美國科學院同樣與溫州淵源頗深。
如果你翻開歷年美國科學院院士名錄,會發現,在20名左右的中國籍院士中,便有四位溫州院士赫然在列——被譽為“七國院士”的溫州考古巨擘夏鼐、在密度波和恒星形成理論上有著卓越的貢獻并身兼三個“院士”稱號的徐遐生、世界著名水產工程學家王兆凱以及難得一見的女院士著名生物物理學家葉公杼。
4月29日,美國科學院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7名為華人學者,其中又有一名溫州籍人士,他便是復旦大學物理系1979級校友沈志勛。
小荷初露
1962年,沈志勛出生于浙江溫州。在他4歲那年,文化大革命爆發。
由于溫州的交通并不發達,在那個混亂的大時代里,卻令它有機會延續著一種難得的秩序與寧靜。
在環境的庇佑下,沈志勛順利地完成了小學的課程,在初中與物理不期而遇,并在高中時期結識了將他帶入廣闊物理天地的老師——陳立明。
陳立明是沈志勛高中的物理老師,也是溫州第一位省級特級教師。在陳立明的支持下,沈志勛還曾代表學校參加了全市物理競賽,并獲第一名;之后他又參加了全省范圍的競賽,又獲得了第一名。
一次次在學習中感受到物理知識帶來的快樂、一次次在各種類型的物理競賽中斬獲頭籌,當如今的沈志勛以一名國際學術界公認的凝聚態物理領域頂級科學家的身份聞名之時,似乎所有這一切都有跡可循。
沈志勛高中時期的班主任兼數學老師林雄對那時的沈志勛印象頗深,“記得有些幾何題目難度很大,班里有些同學需要用一張多紙計算才能把正確的答案算出來,而沈志勛卻能夠用自己的一套方法簡便地算出來,他的做題思維特別敏捷?!?林雄甚至說,“一生中能遇到沈志勛這樣的學生,是做老師很幸運的事情。”
1979年,沈志勛高三畢業,大學已經恢復了正常的招生秩序。在面臨人生抉擇時,沈志勛像做題時一樣善于抓住要點,最簡單有效地做出決定。復旦是江南第一學府,又離家不遠,再加上此前沈志勛的家族里已經有一位堂哥、一位表姐于高考恢復的第一年成為了復旦學子,這令復旦大學成為他的不二選擇;而中學時代在物理競賽中的屢創佳績,讓沈志勛在志愿中添上物理系,或許就是在那一刻,沈志勛的人生走向開始逐漸清晰。
當時考大學的難度很高,一般比率是50人中只有1人能夠考取,沈志勛所在的班級60余人,當年有30多人接到了不同大學遞來的橄欖枝。就這樣,在1979年的秋天來臨時,沈志勛順利走入復旦大學,開始了他的物理生涯。
添枝加葉
當動蕩的年月逐漸變得安穩,當密不透風的黑暗逐漸被光明取代,“知識改變命運”成為了時代的主題。沈志勛終于如愿以償可以心無旁騖地在象牙塔里與他所鐘愛的物理終日相伴。在復旦的時光對沈志勛來說充實而美好。每逢周末,當上海本地的同學們紛紛回家,留在宿舍里的外地同學便常常集結起來對弈軍棋。當時住他對面的是77級的學生,于是79級學生一隊,77級學生一隊,進行四角大戰,殺得不亦樂乎,周圍還有一堆圍觀的同學起哄助陣。
當時,復旦大學的宿舍樓在每層還配備了一臺黑白電視機。除了下軍棋,聚眾看體育比賽也成了這群血氣方剛的物理青年們的娛樂重頭戲。沈志勛常常和一群同學一起圍在電視前,看著以郎平為代表的中國女排的英姿,聽著宋世雄的現場直播,非常帶勁。
當然,作為學生,學習永遠是正業。物理樓是沈志勛逗留最多的地方。當時的教學實驗訓練為他打下的良好基礎,成為他后來從事實驗物理的重要原因。復旦大學的老師們不但為學生們創造實驗的條件,而且還給大家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自行發揮,沈志勛當時做的最多的是中級實驗設計,在這個過程中,他有更多的機會去摸索,這對他未來視野的開拓與自信心的培養影響頗深。
瓜熟蒂落
在沈志勛本科課程接近尾聲的時候,恰逢李政道先生組織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在當時選擇較少的情況下,出國似乎是件順其自然的事情。沈志勛認為,自己并非一個會將計劃細致到每一天的人,于是,成績優秀的他未考慮許多,再一次簡單做出決定:參加考試,并申請美國的大學。
申請美國大學需要教授的推薦信,沈志勛沒有費太大的力氣便拿到了物理系四位教授的推薦信。其中,謝希德和楊福家兩位教授并未曾直接帶過沈志勛,但當沈志勛去找他們寫推薦信時,兩位教授不但沒有拒絕,而且還很熱心關照這個年輕的晚輩。臨近出國前,謝希德還找到沈志勛,就像一個家長對子女的叮嚀那樣,語重心長地提醒他出國要攜帶的各類行李,到了異國他鄉后的注意事項等等,事無巨細,反復叮囑。
帶著四封推薦信所承載的師生情誼,帶著來自老師同學們的溫暖鼓舞,沈志勛踏上旅程,開始了他在美國的求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