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第十七屆科協年會開幕式前一天,一年一度的科學道德建設論壇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拉開帷幕。論壇圍繞“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長效機制建設”,邀請國內外10位專家作專題報告,并在報告中間穿插了開放討論,讓到場的院士、專家和一線科技工作者各抒己見,積極參與討論。
韓啟德:堅決打擊學術不端行為
“我們要堅決地懲治學術不端行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在論壇開幕式致辭中,明確地表達了他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態度。
韓啟德指出,科學家要追求真理,首先就應當反對學術不端行為。而如今,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要打擊學術不端行為,就要讓學者“不敢、不能,最高境界就是不想”。
懲治學術腐敗,實現“不敢、不能、不想”,“制度建設是關鍵”,其中包括學術評價體制、評獎體制及職稱評價等方面的機制的改善,但韓啟德還指出,真正做到杜絕學術不端行為,還是要“講道德”,講“誠信”。
有制度建設作保障,有自身修養作準繩,還需要外界監督作鞭策。對于學術不端行為的監督也需要在新形勢下不斷創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書記楊衛院士,便向《科學家》記者介紹了該機構目前在相關層面所采取的創新性舉措。
楊衛院士指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每年會收到大約16萬份論文檢查申請,而在相似度檢查中,相似度超過30%時,會在評審時為評委提供參考。而當兩篇論文相似度超過50%時,便會進入調查階段。目前,該基金委員會通過主動出擊、召開年度新聞發布會和加強信息管控等手段進一步加強學術誠信監督。
學術不端行為的杜絕,應當從大學做起。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和平在論壇上強調了筑牢大學道德圍墻的重要性。他向記者指出了大學在學術道德建設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所應采取的措施和面臨的挑戰,并指出應當培養大學生對學術的敬畏之心。
臨床醫學研究成討論焦點
《華爾街日報》曾在今年4月發表了一篇題為《BMC一次撤回43篇偽評審論文》的文章。文中指出,英國現代生物出版公司(BMC)宣布,由于“同行評審過程受到不正當影響以及存在問題”,導致相關文章的學術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決定撤回43篇學術文章,其中41篇為中國作者。據介紹,這41篇被撤的中國論文中,大部分為臨床醫學研究領域的論文。基于此,在本次論壇上,臨床醫學研究所存在的問題及未來改進的方向成為了討論的焦點。
韓啟德在致辭中指出了目前臨床醫學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并道明了臨床醫學研究人員擔負著醫生和研究者雙重身份所帶來的壓力。
然而,也有專家指出,中國的醫學研究與臨床手術之間不存在矛盾,只是時空的差異。但面臨如今醫生如此繁忙應對門診的現實情況,有專家也對臨床醫學研究者是否有時間從事進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質疑。
在公開討論階段,有專家指出了中國在臨床醫學研究領域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強調了臨床醫學的醫生從事科學研究、發表高質量論文的重要性。
對于臨床醫學研究如今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與會代表各抒己見,但臨床醫學工作者如何兼顧救死扶傷與學術研究,仍是該學科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第三方論文中介機構引關注
據謝和平院士介紹,目前論文代寫、論文代改、代發已經形成了全球產業鏈。
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也對此現象給予了高度關注。她還特別指出了學術會議目前存在的問題。她指出,目前存在會議公司假借科學家名義組織會議欺騙科學家參會的問題。王志珍所說的現象引起了與會代表的關注。“國內該由誰來處置調查這樣的問題,又如何看待學術交流中的商業行為?”王志珍院士在最后的發言中,提出的這兩個問題供與會專家思考。
針對論文撰寫、發表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美國《科學》雜志高級編輯Jelena Stajic向記者介紹了《科學》雜志發表論文的整個鏈條,并指出了作者層面可能存在的如科學欺詐、篡改杜撰數據、剽竊、抄襲等問題。她指出為了規范論文發表,論文作者應當從披露利益沖突、小心分配署名權、保證原始資料數據的可取性等方面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通過與會專家的溝通、討論,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重要性更加清晰。通過此次討論可以看出,與會專家對目前科學界所存在的學術不端行為、其產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都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在第17屆年會開幕的前一天,科學道德建設論壇的先期召開,也進一步說明了科技界對于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問題的關注。正如韓啟德對科學界的期望——“學術科學領域要變得更加干凈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