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婷
紡織產業是我國重要的民生產業,同時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優勢,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總產值已突破6萬億,纖維加工總量占世界5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紡織大國。
盡管近年來我國紡織產業的科技進步顯著,并帶動了產業創新發展,但總體上看,自主創新能力仍相對薄弱,在體現產業向高端、綠色發展的纖維材料,高品質及高技術紡織品創新設計與開發,先進紡織加工技術,生態染整技術,高端紡織裝備以及應用電子、信息、自動化技術改造提升紡織產業等方面仍有待加快發展。
目前,我國紡織產業發展正處在由“大”向“大而強”轉型的攻堅階段,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校長俞建勇說:“紡織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由‘大轉向‘大而強,并在部分領域引領世界,是今后5年 -15年我國紡織產業發展必須面對的課題,而持續的科技創新將成為紡織產業新一輪發展的核心。”
立項初衷
為對未來5年-15年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進行戰略布局謀劃,以支撐我國紡織產業由大轉向大而強,中國工程院作為為國家提供戰略咨詢的學術機構于2012年底設立“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2016-2030)”重點咨詢研究項目,并于2013年啟動項目研究。
“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2016-2030)”項目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向《科學家》記者說:“我們在兩年前針對建設紡織強國這個目標,結合國家‘十三五的發展規劃,制定了一個中長期的研究計劃。從科技創新的角度對紡織產業進行戰略性研究,創新驅動發展也是本項目的亮點所在。”
“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2016-2030)”重點咨詢研究項目組由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材料工程學部13名院士和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江南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北京服裝學院、蘇州大學、武漢紡織大學、西安工程大學、上海大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中國紡織設計院等高校及研究單位、企業等130余名教授、專家組成。項目包括8個子課題組、1個顧問組和1個綜合組。8個子課題組的研究領域分別為纖維新材料技術、先進紡織加工技術、生態染整技術、現代服裝產業技術、產業用紡織品技術、高端紡織裝備技術、紡織信息化技術、紡織產業經貿與管理運營技術。
據蔣士成院士介紹,最終確定項目的依托方為東華大學,是因其在國內紡織行業特色高校中占有一定優勢,東華大學學科相對健全,纖維材料、紡織加工、染整、紡織機械、服裝、紡織信息化以及紡織經貿管理等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
研究歷程
“該項目的研究更是為了向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門在紡織行業管理方面提供橋梁,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以及所屬的各個專業委員會等提供‘十三五紡織產業科技創新布局的參考資料。”蔣士成院士說:“通過這個課題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對國際、國內紡織產業的科技狀況進行了梳理。兩年多來,課題組查閱了370多篇文獻資料;對紡織企業高層技術人員開展了科技創新情況問卷調查;分4次深入浙江、山東、福建、江蘇、上海等36家紡織企業及紡織集聚區進行現場考察、座談咨詢、調研代表性企業發展概況、技術創新,制約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瓶頸等。對比分析差距,特別是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將來的戰略重點應該放在哪些地方,把科技創新路線都進行了梳理。”
蔣士成院士介紹道:“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項目組通過中國工程科技論壇等高層平臺,發布了研究項目的初步成果,同時也聽取了各方意見,不斷地完善相關研究結果。”
如蔣士成院士所說,2014年5月17日,由中國工程院主辦的第180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對項目研究內容進行研討。在那次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副校長俞建勇就結合 “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2016-2030)”初步成果,從我國紡織產業發展地位、我國紡織產業科技現狀與問題、紡織產業主要領域科技發展趨勢、紡織產業科技創新戰略需求、面向2020年和2030年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定位與目標、發展重點、重大專項建議、政策措施建議等八個方面,作大會主題報告《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
成果發布
2015年該項目最終形成了一份約30萬字的研究報告,并在5月16日舉辦了成果發布會,從七個角度公布了研究成果。
一是全面梳理了當前世界紡織產業科技發展趨勢,以及我國紡織產業科技現狀和發展中的問題。進入21世紀以來,紡織產業科技與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現代材料科學技術等新興科技交叉與融合,形成多維發展空間,呈現極限、多元、智能、綠色、融合、服務等發展主題,推動紡織產業改變形態和面貌,紡織產品拓寬應用領域。進入21世紀以來,也是我國紡織產業科技進步最快的時期。“十一五”“十二五”時期,紡織行業組織重點突破“28項關鍵技術和10項新型成套關鍵裝備”,以及“十大類50項關鍵技術和110項先進適用技術”。紡織產業整體呈現關鍵技術持續攻關、行業科技持續進步、企業技術持續更新的狀況,科技進步對行業發展的貢獻率不斷提升。但目前我國紡織產業發展中仍存在纖維材料高性能、多元化、生態化水平有待提升,天然纖維資源布局及性能提升有待改善,先進紡織加工技術能力亟待形成,生態染整技術尚須有新突破,功能服裝及服裝智能設計和制造技術有待發展,產業用紡織品尚不能滿足國家的需求,紡織裝備設計制造技術有待提高,紡織產業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尚須提升,全生命周期低碳綠色紡織亟待形成,協同創新能力弱、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等瓶頸性問題。我國紡織產業大而不強的狀況依然明顯,亟需通過紡織產業科技持續創新,突破由大轉向大而強的瓶頸。
二是結合未來5年-15年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分析了經濟社會發展對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的需求。未來5年-15年,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轉型期。我國將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同時我國將面臨人口老齡化、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矛盾突出、制造業產能過剩、國際趨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增強等壓力,對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形成挑戰。項目報告認為,面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機遇和挑戰,國家需要紡織產業繼續保持其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產業的地位,保持其對繁榮發展國家經濟、吸納就業人口,穩定社會就業的支撐作用,擴大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覆蓋面,增強其對文化創意的承載。為此,紡織產業科技發展須能夠支撐產業走向高端化、品牌化、高新技術化,必須能夠支撐產業適應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各層次人群以及相關產業對高品質紡織終端產品的需求,必須能夠支撐產業不斷開拓未知領域。
三是提出了紡織產業科技協同創新發展思路:即以紡織產業鏈纖維新材料技術、先進紡織加工技術、生態染整技術、現代服裝產業技術、產業用紡織品技術創新為主線,以高端紡織裝備技術、紡織信息化技術創新為重要支撐,以紡織經貿與管理技術創新增強對產業發展的診斷、反饋和調整,形成紡織產業科技整體的協同創新。
四是以需求分析為依據,提出了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國防發展重大需求,以及人民生活、市場模式重大變遷的,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定位、發展目標。
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定位為:未來5年-15年提升我國紡織產業科技水平整體達到國際一流和國際領先,引領我國紡織產業由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走向技術密集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實現“價值導向”型的戰略轉變;支撐我國2020年實現紡織產業大而強,2030年實現紡織科技引領世界。
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總體目標為:緊緊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紡織產業創新升級的戰略需求,加強紡織科技應用基礎研究,創新紡織科技基礎研究體系;大幅提升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原創和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我國原創和自主創新的紡織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大力推進紡織科技創新成果工程化與產業化,主要紡織企業應用國內原創和自主創新核心關鍵技術比例顯著提高;完善紡織科技創新體系,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建成紡織國家實驗室;加強紡織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構建高素質、國際化、多層次的紡織科技創新人才體系。總體上我國紡織產業科技水平2020年達到國際一流,2030年達到國際領先。支撐我國紡織產業突破瓶頸制約,加快走向生態、綠色、低碳,數字化、智能化,向新興產業領域深度拓展,進一步提高紡織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度。
五是提出了各技術領域科技創新重點和發展路線圖。纖維新材料技術領域包括高性能纖維制備及應用關鍵技術、新型功能纖維關鍵技術、生物基纖維低成本與高附加值關鍵技術、廢舊紡織品資源再生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納米纖維制備關鍵技術、拓展工程用纖維應用領域;先進紡織加工技術領域包括優化升級紗線加工技術、新型機織物加工關鍵技術、先進針織物加工關鍵技術、高性能多功能非織造材料關鍵技術;生態染整技術領域包括節能減排清潔染整關鍵技術、多功能與高品質紡織品染整加工關鍵技術、生態紡織化學品及應用技術、構建紡織品生態設計及評估與控制體系;現代服裝產業技術領域包括多功能防護服裝關鍵技術、新一代計算機服裝輔助設計系統及智能制造技術、創建可持續發展服裝技術;產業用紡織品技術領域包括先進紡織結構復合材料高效低成本關鍵技術、生物醫用紡織品關鍵技術、過濾與分離用醫用紡織品關鍵技術、土工與建筑用紡織品關鍵技術、安全與防護用紡織品關鍵技術、交通工具用紡織品關鍵技術;高端紡織裝備技術領域包括支撐高端紡織裝備研發的基礎理論研究、高端紡織裝備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紡織機械關鍵零部件和專件制造與強化關鍵技術、創新紡織裝備設計制造技術與手段;紡織信息化技術領域包括紡織生產過程全流程集成技術、智能化紡織服裝設計與制造技術、面向服務的智能化紡織服裝管理和商貿技術;紡織產業經貿與管理技術領域包括人才管理機制創新、品牌發展戰略創新、營銷模式創新、信息化管理創新、國際貿易模式創新。
項目報告按2016年-2020年,2021年-2030年兩個時間段描繪了紡織產業先導技術領域應用基礎研究、紡織產業關鍵技術研發、紡織產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發展路線圖,以及各技術領域創新發展路線圖。
六是聚焦我國紡織產業走向生態、綠色、低碳,數字化、智能化的重大需求,以基礎研究有重大突破、產業化應用有效益,帶來紡織科技領域重大變化的原則要求,對各領域中長期內須突破的重大問題反復進行凝練,在必要性與重要性論證,目標和重點任務聚焦,技術路徑和推進計劃擬定,可行性與風險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新一代高性能纖維及工程、生物基纖維材料新資源、高品質高附加值高效率紡織技術、低碳綠色紡織技術、新興產業用紡織品設計制造及應用、高端紡織成套裝備、紡織全流程數字化與智能化、紡織產業轉型升級中的管理創新等八個重大專項建議。
七是為保障戰略目標實現,提出了加大新興紡織品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強國家級紡織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建設;出臺激勵引導政策,培育紡織行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加快紡織產業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加強紡織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等政策措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