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平 何怡平
農村社會資本重構探微
□文/劉平何怡平
(廣西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廣西·南寧)
[提要]農村社會資本就是農村社會關系網絡資源。農村社會資本包括農村個人社會資本、村落鄰里社會資本、農村區域性社會資本三個層次。要從兩個大方面重構農村社會資本。
農村;社會資本;重構
收錄日期:2015年4月15日
隨著經濟社會的逐步轉型,新的社會關系元素融合到傳統社會關系網絡,導致農村社會資本匱乏或變遷,因此,重構農村社會資本,使農村社會資本在傳統屬性的基礎上正確融合現代元素,引導農村社會資本正常有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理論作為一門興起于20世紀70、80年代的高度概念化的社會科學理論范式,近年來,已嵌入現實新經濟社會,成為探討社會、政治和經濟現實問題的有效工具。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認為社會資本理解為實際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這些資源與擁有相互熟識和認可的、或多或少制度化的關系的持久網絡相互聯系。在布迪厄社會資本概念中,社會資本是一個集合體,是資源的集合體和社會關系網絡的相互聯系。美國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把社會資本定義為個人擁有的社會結構資源。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普特南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與規范、信任和網絡等類似的社會組織特征,社會資本也和其他資本一樣具有生產性,它使得社會實現中某種無它就不可能實現的目的成為可能,并提出互惠的規范和公民參與的網絡生產社會信任,社會信息是社會資本最關鍵的因素。林南認為社會資本是在目的行動中可獲得的或被動員的、嵌入在社會結構中的資源。對社會資本的詮釋尚未形成統一界定,國內外學者對社會資本概念解釋存在分歧。嚴格意義上對社會資本界定的分歧只是研究對象或側重點不同,主要包括社會資源結構論、社會關系網絡論、個人中心論和群體中心論。
(二)農村社會資本。社會資本運行于現實的社會關系網絡中,社會關系網絡是社會資本的實現基礎和承載體。社會關系網絡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在現實社會中,社會關系網絡可以橫縱向或在地域上擴展或收縮。農村社會資本主要是把區域范圍對象定為廣大農村,來考察農村社會關系網絡。對農村社會資本簡單定界就是農村社會關系網絡資源,包括農村社會關系中的互惠、信任等。
學術界對社會資本的分析,大多是基于問題導向,研究問題的側重不同,其分析的側重點也存在差異。然而,可以把農村社會資本的描述和分析細化為農村個人社會資本、村落鄰里社會資本、農村區域性社會資本三層面具體分析農村社會資本的實質。
農村個人社會資本。農村個人社會是農村社會個人擁有的用于實現個人現實目標的社會關系資源。個人的社會身份越多,所擁有的資本存量就越大。這種個人的社會關系資源,具有特定的耦合關系,即個人所擁護有的(權利、財富、信用)等關系資源在現實中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農村個人社會資本主要表現為農村社會個人的身份地位、信用、責任等社會關系屬性。這種關系屬性可以輻射其他社會關系資源。費孝通用“差序格局”這一概念來解釋這種以個人為中心的輻射社會關系網絡,他認為社會關系的格局“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社會影響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
村落鄰里社會資本。在社會學理論中,鄰里是基于地域而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鄰里社會資本表現在地域空間上社會關系的網絡資源。而村落鄰里指在廣大農村地域中,局限于比較狹義區域(如某個鄉鎮)的村與村之間空間上的社會關系。顯而易見,村落鄰里社會資本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村與村之間社會關系的相互共享,相互獲取社會資源,包括信任、互惠、參與等。
農村區域性社會資本。農村區域是指在比較大的地域范圍內,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風俗習慣的農村區域(如少數民族地區),也包括具有類似文化的縣域。這里的農村區域主要是從文化和風俗習慣上來劃分的空間社會關系。因此,農村區域性社會資本指的是在這些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和風俗習慣的農村地域中社會關系資源稟賦,包括文化上的依賴、風俗習慣上的感情交流、區域性信任與互惠等。
農村社會資本在農村個人社會資本、村落鄰里社會資本、農村區域性社會資本上分別表現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次。然而,三個層次的農村社會資本有相互聯系和耦合方面,如果只是單一的分析三個層次,對于復雜多變的農村社會資本來說單調性凸顯,不利于與農村社會資本的流傳和再生,制約農村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因此,重構農村社會資本具有現實的理論意義。
農村個人社會資本、村落鄰里社會資本和村區域性社會資本具有典型的歷史傳統屬性,血緣、地域、文化習慣傳統是傳統屬性的代表。針對傳統農村社會資本結構,結合經濟社會逐步轉型現實背景,提出兩個大方面的農村社會資本重構路徑。一方面建立農村社會關系網絡平臺,整合農村個人社會資本,增強個人間社會關系網絡互動。農村個人社會資本是農村社會動態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個人社會人際關系網絡資源。在傳統的農村社會網絡中,農村個人社會關系是通過親屬、血緣等社會屬性來維系的,個人缺乏交流,個人社會關系網絡缺乏互動和共享,導致農村個人社會資本形式單一,農村社會網絡資源流動緩慢,農村社會資本存量滯后。因此,要整合農村個人社會資源,就需要在農村社會關系網絡中建立一個有利于農村個人互動、交流和共享的社會關系網絡平臺,引導農村個人社會資本正確、健康、有序發展。對于建立農村社會關系網絡平臺,農村社會自幫組織是較好的選擇(如農村合作社等)。農村社會關系網絡平臺成為農村社會個人間交流、互動等社會資本的媒介,其本身也是一種社會關系網絡,也是一種農村社會資本,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一種中觀層次的農村社會資本;另一方面,構建政府宏觀引導農村社會資本扭轉機制。在經濟社會轉型期,農村社會關系網絡逐步弱化,農村區域性社會資本存量銳減(在一些農村地區,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等丟失)。政府是引導農村社會資本做大做強的主力軍。因此,應當由政府指導構建引導農村社會資本發展機制,扭轉農村社會資本的當前局面,增加農村社會資本存量,使農村社會資本健康有序發展。然后,政府構建的扭轉機制中應以保護農村區域性文化和風俗習慣為前提,引導村落、農村區域社會關系網絡,建立更為明晰的交流、信任、互惠等有利于農村社會資本的發展機制。
農村社會資本重構的結果是農村個人社會資本,村落鄰里社會資本和農村區域性社會資本包含內部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共享、相互耦合的有機體現。從而,才能擴大農村社會資本存量,使得農村社會資本的重構建具有更深遠的理論意義。本文只是對農村社會資本的簡單理論描述,更深層次的農村社會資本研究可以從資本的指標度量與評測角度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1]布迪厄.包亞明譯.布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James S.Coleman.“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 ion of Human Capi 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
[3]羅伯特·普特南.王列等譯.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林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上海人民出版,2005.
F32
A
本文得到廣西研究生創新計劃項目“打造戰略支點與區域創新發展”研究生學術論壇(編號:YCLT20144009)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