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新 陳呂明
農村金融服務保障與調控策略探析
□文/李文新1陳呂明2
(1.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武漢;2.江西省武寧縣農村信用社江西·武寧)
[提要]農村發展關系到我國社會的進步,農村金融服務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信改商”背景下,加強農村金融服務保障與調控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通過討論農村金融服務保障與調控策略,推動農村金融行業的發展。
信改商;農村;金融服務;服務保障;調控
收錄日期:2015年4月30日
一是使民營資本獲得進入農村金融領域的機會。民營資本對于發展農村金融有著重要的意義,應當為民營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提供更為可靠的法律與制度保障,使民營資本在農村金融行業中發揮更大作用;二是實現利率市場化,優化農村金融環境。實現農村金融利率市場化,能夠優化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有效地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使我國農村金融服務與國際接軌,從而進一步優化農村金融環境,提高農村金融投資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三是提升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性。對于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允許不同的機構開展相同的業務,并且不斷地開發個性化的金融服務,使不同的金融機構之間相互競爭,從而不斷地提升自身實力,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的快速發展;四是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政府對于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發揮著指導與調控的作用,政府應當針對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現狀,制定相應的政策,從而為農村金融行業的發展提供更為可靠的政策支持。使村民在進行各類不同貸款時,能夠得到更具有保障的服務。
一是合理建立農村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機構的建立和改革,應當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而進行,在某些地區,政府為了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不斷地建立多家金融機構,并且大力改革,但結果適得其反,金融行業的發展并未能夠滿足農村貸款的需求,而農村人民也未能從中獲益,因此,農村金融機構的建立與改革必須適度;二是完善金融機構組成成分。我國已經建立起了多家大型農村金融機構,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但由于這些大型金融機構的服務性質、業務種類等各方面的限制,使其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更多需求,因此,必須建立中小型農村金融機構,為農村人民提供更為豐富的金融服務;三是合理制定農村金融機構服務范圍。政府應當制定更為具體的農村金融行業發展政策,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積極地參與到三農事業發展中去,從而使農村金融機構能夠充分發揮其職能,為農村和農業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幫助,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四是培養新型農村商業性金融主體。我國應當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適當地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的門檻,準許更多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并且要通過金融監督部門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督,保障其金融行業的操作規范,提高對農村人民的金融服務效率和質量。
一是引導城市金融機構投資農村信貸。城市金融機構投資農村信貸,將會為農村金融行業發展帶來更大的活力,有利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二是改善農村信貸管理機制。不同地區應當因地制宜,針對農村經濟發展需求,改善農村信貸管理機制,簡化貸款審批環節,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擴大農村金融市場,將更多資金用于促進農村發展;三是充分發揮銀行機構的職能。銀行在農村金融行業發展中,發揮著提供經濟保障的作用,國家以更為有力的政策,鼓勵銀行將更多資金投入到農村經濟發展中,滿足農業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一是增加農村金融服務類型。農村金融產品應當根據當地需求,豐富信貸服務方式,并且引進更為可靠的保險業務。同時,大力發展農村金融相關周邊業務,為農村人民提供更多的信貸選擇;二是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效率。農村經濟發展對于資金需求量較大,農村金融機構所面對的業務較多,因此必須要通過建設自動化服務系統等方式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并做好金融風險控制工作,提升金融服務質量。
一是采取相應政策激勵銀行機構。政府可以發揮其職能,制定切實可行的激勵機制,為商業銀行在農村金融發展方面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吸引商業銀行加大對農村金融行業的投資;二是建立農村信貸擔保體系。建立更為可信的農村信貸擔保體系,加快金融資金在農村經濟中的流轉速度,解決農村信貸中的擔保問題,為三農貸款提供更為可靠的保障;三是建立健全保險制度。要使農村金融機構發展更具有保障,就必須建立健全農村保險制度,增加對農業保險的賠償額度,向農村大幅度推廣保險業務,降低農業生產所面臨的風險,從農村金融發展的角度,為農村經濟進步提供更為可靠的保障。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金融行業規模也在不斷地壯大,不同的農村金融機構逐漸地進入市場,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之下,必須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監管力度,從而使不同的金融機構之間能夠保持良性競爭,并且不斷地進行發展和創新,開發更為豐富的農村金融業務,以此來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同時,要加強對農村金融行業風險的控制力度,避免風險發生,保證農村金融行業的安全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志戈,邢艷梅.農村金融服務弱化的不良影響及其矯正[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6.
[2]劉成玉,黎賢強,王煥印.社會資本與我國農村信貸風險控制[J].浙江大學學報,2011.3.
F8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