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慧麗
(保險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三個問題。我國從2004年開始加大了對三農問題的關注與治理力度,三農問題也連續7年成為了我國人代會的焦點話題。胡錦濤在十七屆三中全會上就曾經提出“三農問題是黨和國家發展戰略事業的關鍵,要以全局的思想觀念去管理它,治理它。解決好三農問題,就是在推進我國的科學發展、促進我國的社會和諧。”可以說,三農問題已經成為了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之匙。
如今,我國三農保險服務的主力是國有保險企業,這就充分發揮了國有保險企業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主導功能地位,他們服務于三農不但拓展了農村經濟市場,而且對自身的健康持續發展也有好處。
“三農保險”主要以農業、農村、農民為服務對象,是我國金融業對三農支持與保護體系的重要助推器。作為一種綜合性保險,它遵從了我國市場經濟化的大環境,用保險資金轉移和分散兩種方式緩解了我國農業、農村以及農民三個環節上的不確定性損失,在實質上對三農經濟起到了良性的資金融通和補償作用。我國連續幾年將三農問題列入中央一號文件,表明了國家政府對三農問題的改善決心,也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鼓勵了農業保險體系在農村的深層次建立。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也使得保險業對三農的服務深度與廣度進一步得到了深入與認可。
(一)切合實際的三農保險經營模式。國家一直以來都倡導“多層次、可持續、廣覆蓋、保基本”的三農保險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基本方針,這12 字箴言也成為了我國保險業對三農保險的基本建設理念。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我國保險業基本將三農保險業務劃分為兩部分——政策性業務與非政策性業務,其中政策性業務體現于三農保險中就是指農村三農保險的經營主體可以獲得國家標準下一定的保險費用及管理費用補貼。非政策性保險則完全依照商業保險形式運作。政策性業務與非政策性業務二者基本符合了上文的12 字方針,滿足了農村不同階層的各種保險需求。
在一些地區,保險業還采取了“先試點起步,后推廣完善”的思路進行三農保險的多角度運作模式,這些運作模式包括了以政府為代表的代辦模式;以廣東番禺、江蘇蘇州等地區為代表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辦分離模式”。這種模式強調三農保險的所有賬目完全采取獨立核算、獨立建賬,當然盈虧也要獨立負擔。而它的衍生模式則有地方政府與保險公司共同按比例承擔風險,我國的江蘇淮安也采取了這樣的保險風險承擔方式;還有以政府名義支持下的保險公司自營模式,這種模式在我國東北地區比較常見,目前全國已經有29 個試點正在實施。它的特色就是“小額保險”,主要面向農村普通人群的家庭農業保險,加入這一險種可以得到政府定期發放的保費補貼、農業管理費用補貼以及各項農業政策減免費用等等,非常適合廣大農民群眾。
(二)提高農民的三農保險意識。在研究和推廣了大量的三農保險產品,還要從根本上提高和加強農村人口的三農保險意識,這就需要大力的對農民普及農業風險保護意識,提高農民對農業保險產品的認知度與認可程度,再有就是提高保險公司自身的保險信譽度。首先,我國保險業要在農村建立宣傳三農保險的聯動機制,這一點要廣泛的發動農村從領導部門到基層的各方群眾。比如說,從基層農業科技站、基層衛生防疫站、大型農村企業、農村金融機構、尤其是農村基層等等組織入手,發動群眾參與到三農保險的服務當中,普及三農保險知識,從三農保險產品的設計到銷售都做到貼心農民、滿足農民的一切風險保障需要,積極調整市場機制,用交叉銷售或打包銷售等營銷方式來向農民提供各種險種,做到服務的綜合性、細致性與周到性;其次,就是加強與媒體的聯系,為三農保險做宣傳的同時也能營造正面輿論。通過典型索賠案例的方法來向農民普及保險意識,做到三農保險宣傳的全面立體性、態度積極誠懇、有針對性且通俗易懂,讓三農保險意識真正的深入民心。
總而言之,我國保險業要想在三農保險領域有所作為,就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去規劃產品、以誠懇的態度去貼近農民、以積極的態度去完善產品、以真誠的態度去服務農民。做到真正的將三農的利益與國家的經濟發展相聯系,設身處地的為農村經濟的未來著想。
[1]林智勇.以貫徹落實“新國十條”為契機推動保險服務“三農”再上新臺階[J].中國保險,2014.8.
[2]趙中元.新形勢下人壽保險服務“三農”應注重的幾個問題[J].大慶社會科學,2006.6.
[3]肖舉萍,付菊,夏雪芬.國有保險企業經由“三農保險”服務“三農”問題研究[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