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津津
(天津財經大學研究生院 天津)
自2006年美國第一次對來自中國的產品進行反補貼調查以來,美對華做出肯定性裁決的“雙反”案件已經達到30 起。此外,由于美國在裁定傾銷幅度時采取“外部基準”即替代國制度,“雙反”案件的裁定就容易產生雙重救濟的問題。中國政府曾于2008年和2012年兩次就中美的“雙反”案件向WTO 提出申請。本文以中美雙反措施案(WT/DS379)為基礎,分析美對華“雙反合并調查的適用”并結合專家組和上訴機構的報告為中國政府和企業如何應對“雙反”措施提出政策建議。
中美反傾銷反補貼案(WT/DS379)是中國在2008年9月19日向WTO 爭端解決機構(DSB)提出磋商請求的案件,中國認為美國的裁決違反《GATT1994》、《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反傾銷協議》以及《入世議定書》的部分條款。美國商務部從2007年7月開始對來自中國的四種產品進行“雙反”調查,并于2008年6月和2008年7月裁定四種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及反補貼稅。
2008年12月9日,WTO 確定組成專家組,2010年10月22日,專家組做出裁定報告。該報告大部分肯定了美商務部的判決,并且,雖然承認了非市場經濟計算方法下“雙重救濟”存在的可能性,但沒有同意中方的請求。
2010年12月1日,中國向WTO 上訴機構提起上訴。中國不贊同專家組對相關定義的法律解釋,比如“公共機構”、“專向性”、“雙重救濟”等。2011年3月11日出具的上訴機構報告否定了專家組在“公共機構”和“雙重救濟”方面的判定。上訴機構認為美商務部對中國產品采取雙反措施極有可能造成“雙重救濟”。
本案中的四個案件都涉及到“雙反”合并調查,由于美對華產品采取反傾銷措施時使用的是外部基準來計算傾銷幅度,“雙反”合并調查就很可能產生雙重救濟的問題。
(一)美對華“雙反”調查中的外部基準和雙重救濟
1、外部基準。美國認為中國國內現有情況和條件會導致市場扭曲,認為中國處在非市場經濟地位,因此,美國在對中國企業計算反傾銷幅度時不能按照本國的正常價值進行計算,而采取替代國計算,這就構成外部基準。由于外部基準界定比較模糊,美國借此加緊對中國產品使用外部基準計算反傾銷及反補貼稅率。
2、雙重救濟。“雙重救濟”是指對同一種不公平貿易行為進行兩次救濟,并行適用反傾銷救濟與反補貼救濟。在分析“雙重救濟”是如何產生時,要分成對國內企業進行“出口補貼”和“國內補貼”兩種情況。
對國內企業提供“出口補貼”情形下,傾銷幅度=正常價值-出口價格。對國內企業提供出口補貼后,出口價格會由于補貼而下降,使得傾銷幅度上升,反傾銷稅從而增長,此時的反傾銷稅其實是包含補貼因素的,如果再繼續向企業征收反補貼稅,勢必會造成對同一項補貼抵消兩次,即出現“雙重救濟”的問題。
對企業提供“國內補貼”情形下,“雙反”措施是否會導致雙重救濟,可分為對市場經濟國家的企業提供國內補貼和對非市場經濟國家的企業提供國內補貼。
對市場經濟國家的企業提供國內補貼時,國內正常價值和出口價格會因為享受補貼同時有所下降,傾銷幅度不會受到補貼的影響,此時征收的反傾銷稅不包含補貼的因素,“雙反措施”不會造成雙重救濟。
對非市場經濟國家的企業提供國內補貼時,國內補貼會降低出口價格,而調查機構在計算正常價值時采取“外部基準”,此時的正常價值是不包含政府補貼的替代國的正常價值,此時將替代國的正常價值和降低的出口價格進行比較,就會造成傾銷幅度的增加,如果繼續采取反補貼措施,就會產生雙重救濟的問題。因此,在提供國內補貼時,對非市場經濟國家采取“雙反”措施容易出現雙重救濟問題。
本案中美國對所涉及的四個案件都進行了“雙反”合并調查,無論中國企業接受的是出口補貼還是國內補貼,美商務部采用“外部基準”計算出的傾銷幅度必然含有補貼的因素,如果美國繼續采取反補貼措施,必然會導致雙重救濟。
(二)專家組對雙重救濟的認定
1、WTO對于“雙反”措施的規定。GATT1994 第6.5 條規定:“在任何締約方領土的產品進口至任何其他締約方領土時,不得同時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以補償傾銷或出口補貼所造成的相同情況”。如果只從字面上看,WTO 只禁止“出口補貼”下的“雙反措施”及有可能帶來雙重救濟。
2、專家組的認定。專家組認為,利用“外部基準”計算反傾銷稅的同時征收反補貼稅,可能會產生重復計算的問題。然而,專家組在查看中國的申訴報告時卻只關注相關法規的文本解釋而忽略其內在含義。專家組認為中國在申訴報告中列舉的《SCM 協定》第19.3 條只規定征收適當稅率,并沒有提及雙重救濟的情況。GATT1994 第6.5 條明確限制兩種救濟的同時實施,但從文本上看,其僅適用于“出口補貼”的情形。因此,專家組沒有支持中國的申訴。
(三)上訴機構對“雙重救濟”的認定。上訴機構支持中方關于“雙重救濟”的觀點,否定專家組的判定,認為只從文本上理解《GATT1994》第6.5 條中只禁止對出口補貼并征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而沒有禁止對國內補貼并征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是對此條款機械的理解,該條款的重點不是“出口補貼”而是對同一種補貼不能抵消兩次。上訴機構最后裁定美商務部對來自中國的產品適用“雙反”措施,存在“雙重救濟”的情況。
首先,對中國產業政策的建議。上述四個案件被認定的補貼項目集中在“低價提供原材料和基礎設施”、“政府政策性貸款”和“國有商業銀行優惠貸款”。國有企業為出口企業低價提供原材料、水、電等很容易被認定為存在補貼。此外,由于土地出讓金的價格無法確定一個統一標準,政府往往將土地使用權提供給外資企業并以此來提高地方政府的業績,這種情況同樣很容易被認定為存在補貼。因此,我們在善于運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盡量避免補貼訴訟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按照SCM 中的有關規定,調整我國的出口補貼機制。
其次,對我國應訴企業提出相關建議。企業應尋求和政府、行業協會的有效合作。中國出口企業在應對國際貿易訴訟時,往往要付出高額的訴訟費用和時間成本。企業應該積極尋求和政府、行業協會的有效合作,加強協調,依照WTO 相關法律法規自身的合法權益,抵制不公平貿易。中國企業在被裁定反補貼稅率之后,如果存在相關裁決與WTO 體制下的法律條款或是與調查國相關法律不一致,應積極向WTO 提出訴訟,尤其要重視在WT/DS379 案件中,上訴機構對“公共機構”“雙重救濟”和“土地使用權的地區專項性”等方面的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