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小林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楊陵)
當今,因人類活動而導致氣候變化的觀點已得到普遍認同。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09年發布的《建筑與氣候變化》報告,建筑行業每年的能耗占全球總能耗的40%,由此產生的溫室氣體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研究表明,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能耗中,由建筑材料生產運輸、建筑物建設、維護和拆除所發生的能耗一般占10%~20%,主要能耗發生在建筑物投入使用期間。
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住宅建筑總面積393 億平方米,其中城市住宅建筑總面積106.6 億平方米、鎮住宅建筑總面積80.4 億平方米、鄉村住宅建筑總面積206 億平方米。據清華大學調查顯示,2006~2008年間我國北方地區農村平均建筑能耗為27.4Kgce/(m2.a),南方地區為12.1Kgce/(m2.a)。由于北方地區農村能源消耗中供暖能耗偏高,所以北方地區農村每年每平方米建筑能耗為南方地區的2 倍以上。
陜西省低碳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到2015年,陜西省實現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6%,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0%左右。建成若干低碳示范區,建立較完善的低碳發展政策支撐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初步完成低碳試點任務。到2020年,實現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3%,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降低15%,努力實現全省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礎上降低45%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經濟發展方式明顯轉變,基本形成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基本普及,低碳社會初具雛形。
因此,占全國住宅比例高達72.87%的村鎮住宅,要實現從高能耗發展方式向低碳發展方式的轉變,就必須抓住低碳建筑的開發、建設和推廣等環節。從可持續發展來看,低碳建筑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將逐步獲得市場的認可。低碳建筑蘊藏著許多節約能源、節約資金、創造工作機會等經濟效益,低碳建筑也必將成為中國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建筑強調的是節能減排,最大限度地節省資源和能源,最大程度地減少碳源,同時增加碳匯,減少總的碳排放量,從而營造健康舒適的人居環境。課題組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先后對陜西省大荔、渭南、澄城、西安、楊凌、寶雞、岐山等地的12 個自然村約300 個自然家庭,分別就建筑的平面布局、朝向、結構形式、層數、層高、外墻、門窗、屋面、照明燈具、通風空調、采暖方式、生活燃料(煤、柴薪、電、液化氣、沼氣等)、垃圾處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建筑垃圾)、建筑節能等方面進行了實地調查。
通過調查,發現關中地區農村建筑的平面布局及朝向基本合理,符合當地生活習慣;結構以磚混結構居多,樓板多為現澆板;大多一層,二層及以上者所占比例不大,層高多在3.6 米以上;外墻材料以普通燒結磚為主,厚度多為240mm,無任何保溫措施;門以單層木門為主,氣密性較差;窗以單層窗為主,采用雙層玻璃窗的很少;屋面大多是剛性平屋面或瓦坡屋面,基本沒有保溫措施;照明仍然以普通白熾燈為主,節能燈管的比例較小;夏季室內降溫以開窗通風方式為主,輔以電風扇,空調安裝較少;采暖燃料仍以煤為主,冬季大部分房間的溫度較多維持在12°C 左右,戶均年煤耗量達1.0 噸以上;家庭炊事仍有相當數量的家庭與采暖結合在一起,或利用作物秸稈、薪柴等;家禽隨便散養、生活污水未能集中處理等情況還很突出;太陽能熱水器、沼氣等清潔能源使用率較低。
目前,陜西省關中農村建筑在建筑節能低碳化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缺乏相關技術規范保障,村鎮住宅大都為自設自建,缺乏統一規劃、設計、施工、節能等技術規范的指導;建造技術落后,仍未脫離傳統的建筑施工技術,能源消耗長期偏高;缺少節能意識,多數農民仍沒有意識到我國的能源危機,從而忽視了農村建筑中的節能問題;節能技術推廣應用不到位,節能墻體材料、節能門窗材料、節能照明設施等推廣很不理想;新型清潔能源采利用率較低,仍以燃煤、植物秸稈、薪柴等為主,熱利用率較低。
傳統建筑向綠色低碳建筑轉型,實現建筑業對環境的低碳排放、低污染、低影響,是國際建筑行業的主流趨勢,也是我國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促進建筑低碳化產業發展。應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建立政策支持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提供技術創新,讓建筑可持續發展、生態化、低碳化等先進的理念深入人心。依據關中地區不同縣域自然環境特點、經濟能力,在建筑規劃方面,就建筑朝向、建筑平面布局、建筑體型、內部空間布局、維護結構節能減排、新型能源利用等方面設計出幾套能體現低碳節能理念的建筑方案以供選用。
(二)加大建筑節能技術的推廣。我國在建筑節能及低碳化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備了一定可以推廣的建筑節能技術。例如:合理平面布局以利于自然通風和采光、種植屋面、保溫墻體、節能燈具、節水型部件、太陽能熱水器、光伏新能源、節能門窗、沼氣等,都將極大地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提升住宅品位,降低農村建筑的碳排放量。
(三)改善生活習慣,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人類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經造成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對個人“低碳生活方式”的建議,如將在電動跑步機上鍛煉改為到公園慢跑;把用洗衣機甩干衣服改為自然晾干;休息時和下班后關閉電腦及顯示器;夏季適當提高空調房間的溫度;把用電風扇及空調降溫改為運用自然通風降溫;生活垃圾及污水集中處理等,不但能起到節約電能作用,更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建筑低碳化的發展是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除了要建立較完善的低碳發展政策支撐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外,更應做好建筑節能技術的推廣普及工作,只有這樣,陜西省2020年低碳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中確定的目標才能實現,也才能為廣大農村居民提供一個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空間。
[1]中國低碳建筑案例分析.政策簡報,2011.3.2.
[2]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省低碳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2012.4.28.
[3]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協會.中國綠色低碳住區減碳技術評估框架體系.2009.10.
[4]高劉歡.農村節能減排工作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的探討.山西建筑,201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