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傳杰
美國企業創新理念試析
□文/朱傳杰
(安徽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安徽·蚌埠)
[提要]創新理念是管理創新的啟動力,是激發企業活力、孕育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源泉。本文分析和介紹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美國的企業創新理念,旨在對促進中國企業管理創新有所借鑒。
創新;創新理念;企業競爭力
收錄日期:2015年3月27日
探尋美國企業成功的奧秘,可以發現,美國的企業家和管理學家在豐富而深入地創新實踐和理論探索中,總能不斷提出富有時代特色的創新理念,從而形成了美國企業濃厚的創新文化氛圍。這種創新文化業已成為孕育美國企業競爭力、推動美國企業持續成長的不盡源泉。學習美國企業先進的創新理念,對于促進中國的企業管理創新,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創新理念之一:競爭優勢來自于創新能力。創新與變革,是美國企業普遍遵循的基本經營理念。基于這種理念,他們在經營管理活動中,能夠堅決摒棄僵化、保守的思想和行為,推崇變化和靈活的認識、思維,尋求在變化中創新并把握機會。比如,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主要理念之一是“追求卓越”;通用電氣公司(GE)的基本理念為“進步是我們最主要的產品”;惠普公司(HP)“以世界第一流的高精度而自豪”;微軟公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不斷淘汰自己的產品”。杰克·韋爾奇(通用電器公司前任董事長)認為,對待創新“你不能保持鎮靜而且理智,你必須要達到發狂的地步”。所有這些理念都體現出爭創第一、不甘人后、追求更新、更好的技術和業績的創新精神。正如詹姆斯·莫爾斯(著名管理顧問)所說:“可持續競爭的唯一優勢來自于超過競爭對手的創新能力”。基于這種創新精神,英特爾公司得以長期雄踞芯片市場的王座,微軟公司始終掌握軟件市場的主動權,麥當勞獨領快餐市場的風騷。
創新理念之二:創新就是新思想加行動。面向市場為顧客提供最佳的產品和最優的服務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基礎。因此,美國的企業在創新活動中,特別強調將創新與市場結合起來,將創新與企業的利潤結合起來。因為,在他們看來,如果最先進的技術不與市場需求結合,就無法創造出顧客價值。正如思科公司CEO錢伯斯所說:“最好的技術不一定成功,市場最終還是要打敗技術”。被認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企業”的明尼蘇達州礦業和制造公司(3M公司)的創新理念是“創新=新思想+能夠帶來改進或創造利潤的行動”。因此,所謂創新,不只是一種新思想、新技術,而是一種能夠付諸實施并產生實際效果的思想或技術。在這種理念下,3M公司制定了每年銷售額至少有30%來自過去4年所發明的新產品這一發展規劃,把企業創新行為定位在對市場需求的滿足上。戴爾公司依靠業務模式的創新成為電腦市場的領先者。所以,企業技術創新的實質就是滿足顧客的需求,達到顧客滿意度的最大化。美國企業正是堅持以顧客為導向的創新理念,將新思想、新技術轉化為面向市場的行動,使企業創新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根本途徑。
創新理念之三:人人參與創新。創新是一種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創造性活動,依賴于不同思想、意見的相互交流和撞擊,依賴于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和真誠投入。這就需要構建平等、民主、開放、寬容和積極行動的企業文化。美國的公司,特別是高科技公司普遍實行參與式管理,把“尊重員工”、“讓員工成功”作為公司的理念,賦予員工更大的自主性和責任,允許甚至鼓勵員工提出不同的意見或建議,創造員工參與創新和管理的機會和條件,實現企業內部“無疆界”的信息溝通與信息共享,從而使每一位員工都成為自覺的創新主體。正如英特爾公司的一位項目經理歐佩達所說的:“我們盡可能給予低層人員更多的責任,比過去更多地參與。”施樂公司實行一種“人人都是企業家”的責任戰略,即“這里人人思考未來,人人使顧客滿意,人人負責盈虧”。3M公司認為“每個雇員都是科研人員”,鼓勵每個員工都成為創新者。這種參與式管理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企業文化。在惠普、英特爾、寶潔、IBM、摩托羅拉等公司里,每個員工包括高層管理者在內,都是在沒有隔墻、沒有門戶的大辦公室里辦公,也不設管理層專用的停車位或餐廳。這樣,在管理者與員工之間、員工相互之間可以形成更直接、更自由的溝通與交流,有利于促進問題的解決,同時這也體現出人人平等的管理理念。英特爾公司總裁葛魯夫為人隨和,員工都把他當作和藹的伙伴,愿意和他開玩笑,他不講排場,不搞特殊化,甚至沒有自己專門的辦公室。美國公司要求員工隨時提出合理性建議,定期填寫對公司意見的調查表,積極鼓勵員工參與創新活動,并針對不同情況給予獎勵甚至重獎。惠普公司實行一種“開放實驗備品庫”的政策,使一些工程師可以隨便使用備品庫中的各種電器零件,以表示對“偷偷摸摸干私活”的認同和支持。IBM公司鼓勵員工組成“地下革新小組”進行自由研究,對那些有創新成功經歷的人員,授予“IBM研究員資格”,并給予充足的時間和必要的物質支持,以支持其創新構想。3M公司有一個“15%”規則:允許員工利用15%甚至更多的工作時間進行自由的研究。思科公司則通過網絡向員工發布企業運營情況的各種信息,把企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甚至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都告訴員工,讓每個人都參與到為企業出謀劃策的行列中來。許多美國公司的領導人能夠聽取甚至鼓勵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意見。IBM第二代領導人小托馬斯·沃森說:“最容易使人上當受騙的是言聽計從、唯唯諾諾的人,我寧愿用那種脾氣不好,但敢于講真話的人。作為領導者,你身邊這樣的人越多,辦成的事也越多”。芝加哥公牛隊經紀人杰里·克勞斯有一句得到許多企業家和管理學家認同的名言:“如果你有兩個思想一致的人,解雇一個。你要一個副本做什么?”對那些提出了創造性的革新思路或建議的員工,即使經過公司的詳細論證沒有采納其思路或建議,美國企業還是給予真誠的贊賞,以鼓勵和保護員工參與創新的熱情和積極性。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理論與實務》中指出:“未來真正出色的企業,將是能夠設法使各階層人員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斷學習的組織。”
創新理念之四:只有容忍錯誤才能進行創新。創新總是充滿著風險和不確定性,必然會遭到挫折或失敗,但風險往往又意味著機遇和未來。麥當勞連鎖店的創始人克羅克認為:“成就必須是在戰勝了失敗的可能、失敗的風險后才能獲得的東西。沒有風險,就沒有取得成就的驕傲。”所以,美國企業熱情地鼓勵嘗試和冒險,積極支持員工的創新思想和創新行動,同時又能寬容地對待失敗,甚至鼓勵犯錯誤,以保護員工創新的熱情和積極性。托馬斯·彼得斯和小羅伯特·沃特曼在《成功之路》中總結出的美國最成功公司“革新性文化”的八種品質中,“貴在行動”和“鼓勵革新,容忍失敗”就是其中的兩項。時代華納公司的已故總裁史蒂夫·羅斯曾說過:“在這個公司,你不犯錯誤就會被解雇”。硅谷的公司流傳的名言是“失敗是可以的”。那里的企業普遍推崇的價值觀就是“允許失敗,但不允許不創新”、“要獎賞敢于冒風險的人,而不是懲罰那些因冒風險而失敗的人”,以致有人認為,“失敗是硅谷的第一優勢”。這些都表現出美國公司對待創新失敗的寬容態度,它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創新理念。英特爾公司以“鼓勵嘗試風險”作為公司文化的基本原則。公司創始人諾伊斯最常用的口頭禪就是:“別擔心,只管去做”,他鼓勵員工挖掘更多的新事物,嘗試更新的方法,善于從失敗與錯誤中學習。公司甚至規定,對于員工和管理人員,如果在聘用一年內不犯“合理的錯誤”,就要被解雇。正因如此,英特爾能夠以“奔騰”不止的創新速度牢牢掌握著電腦芯片市場的主動權。3M公司董事長經常勉勵員工:“在3M公司,你有堅持到底的自由,也就是意味著你有不怕犯錯、不畏失敗的自由”。該公司的一個重要信條就是“切勿隨便扼殺任何新的構想”,“只有容忍錯誤才能夠進行革新”。該公司每一年設立總額450萬元的新創意開發基金,對那些勇于創新的所謂“創新斗士”、“創新小組”給予特別的鼓勵和保護,以保證公司成員的新思想和新主意及時得到研究和開發。而任何員工的創新發明一旦成功,立刻就會得到3M公司英雄式的款待,其職稱與工資等級也會隨著創新產品的營業業績而改變。幾十年來,3M公司始終保持著銳意創新的精神,總是比其他公司更快更多地開發出新產品,其創新精神受到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和彼得斯的高度評價。在IBM發生的一個事件,典型地體現出美國企業對待創新失敗的寬容態度。IBM公司一位高級負責人曾經由于在創新工作中出現嚴重失誤而造成1,000萬美元的巨額損失。許多人提出應立即把他革職開除。而公司董事長卻認為一時的失敗是創新精神的“副產品”,如果繼續給他工作的機會,他的進取心和才智有可能超過未受過挫折的人。結果,這位創新失誤的高級負責人不但沒有被開除,反而被調任同等重要的職務。公司董事長對此的解釋是:“如果將他開除,公司豈不是在他身上白花了1,000萬美元的學費?”后來,這位負責人確實為公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創新理念之五:昨天的成功對生存更加危險。在硅谷,每年都有近90%的創新公司破產。所以,美國企業和企業家信奉“世界屬于不滿足的人們”的格言,不是陶醉在已有的成就之中,而是善于忘掉“過去”,面向未來,勇于變革。惠普公司原董事長兼CEO盧·普拉特說:“過去的輝煌只屬于過去而非將來”。未來學家托夫勒也曾經指出:“生存的第一定律是:沒有什么比昨天的成功更加危險”。因此,美國企業普遍有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及時把握創新的機會,并且敢于淘汰自己的技術或產品,“淘汰自己,否則競爭將淘汰我們”(微軟公司),“吞噬現有的產品是保持領先的途徑”(盧·普拉特)。企業只能依靠持續創新所帶來的短期優勢來獲得高額的“創新”利潤,而不是試圖維持原有的技術或產品優勢。比爾·蓋茨反復向員工強調:“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意在使員工保持創新的緊迫感。葛魯夫也有一句名言,即“惟有憂患意識,才能永遠長存”,并說英特爾公司一直戰戰兢兢,不敢有絲毫懈怠,“讓對手永遠跟著我們”。杰克·韋爾奇在通用電器公司實行“末日管理”,啟用大膽改革與創新的管理人員,免去那些循規蹈矩的高級職員等等。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危機理念賦予美國企業一種創新的緊迫感和敏銳性,使企業始終保持旺盛的創新能力。■
F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