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 要:了解省份稅收收入差異及決定因素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基于我國31個省市的稅收收入與生產總值之間的關系,可將省份劃分為四類,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各省稅收收入的特點及其原因。
關鍵詞:稅收收入;區域發展政策;產業結構
引言
稅收收入與區位因素及產業結構息息相關。我國采取了一系列的區域發展戰略,這些會帶來省份間產業結構與發展水平不同。這一切就會反映在地方生產總值和稅收收入中。因此,通過比較我國各省的生產總值和稅收收入,有利于找到各省發展的差距,并為評價和制定地方財稅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郭慶旺(2006)等人發現:東中西部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東部平均稅收增長率和稅收負擔水平高于中西部。
一、數據選擇及分析方法
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包括從2007年到2012年我國各省的地方稅收收入與生產總值。在計算地方稅收比例系數時,選取了各省的稅收收入與生產總值作為依據。將各省的稅收收入與地方生產總值加總后,可計算出全國平均稅收比例系數。分析中使用的比例系數=稅收收入(總值)/生產總值(總和)。影響因素有兩個:稅收收入和生產總值。東中西部的劃分采用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通過的方法。
二、結論及數據分析
(一)全國平均比例系數
全國平均比例系數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出,全國平均比例系數在2008年略有下降,在之后就穩步上升。
(二)省份比例系數分類
將計算出的各省的比例系數按照大小順序排列后,以全國的平均比例系數做為分類的一個標準,可將計算出的數據分為以下幾類:系數較低(0.050-0.069),系數低(0.070-0.079),系數高(0.080-0.099),比例系數較高(0.100以上)。
(三)省際數據分析
總體來看,大多數省份的比例系數在2007年至2012年間,呈增加趨勢。從區域分布來看,東部地區的稅收比例系數高于中部。以2012年為例,比例系數在0.100以上的省份中,有京滬,也有發展水平較低的云南和西藏。廣州的比例系數相對于京滬較低。從產業結構的構成來看,所有的省份中,農業為主的省份的比例系數都相對比較低;而第三產業為主體的省份的比例系數都較高。
三、影響因素
稅收比例系數的影響因素有:
(一)區域政策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大致呈“梯度推進”,[1]可分為四個階段:沿海經濟特區;沿江沿海地區;西部地區;區域協調共同發展。[2]
發展早的省份,產業結構有利于獲得更多的稅收,經濟水平較高,在競爭中有優勢,地方稅收收入較高。
(二)區位優勢
沿海沿江省份的發展具有區位優勢。沿海省份有不錯的地理位置;沿江省份利用得天獨厚的水運優勢。此外,我國沿海地區較早接受了當時比較先進的產業模式,因此已經有了發展需要的先天優勢。
中西部省份所處的地形多是平原、高原或山地。被定位為“農業大省”的省份,農業占比過大,帶來的稅收不多。且國家于2006年徹底取消了農業稅。有研究表明,2006年農業稅的徹底取消對地方政府稅收收入影響很
大[3]。西南地區多是高原和山地,增加了運輸成本,不利于貿易的發展,因此該地區稅收收入低于東部地區。
(三)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決定稅源結構,從而決定稅負水平。[4]農業中的稅收比服務業低。因此不同的產業構成,必然會導致稅收收入水平的不同。第一產業占的比重過大,會減少稅收收入;而第三產業的比例較大時,則會大幅度提高稅收收入。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2年的數據,分別選取了東中西部一些省市三大產業增加值。經過數據匯總和簡單的計算,得出一下結論:
北上廣的第一產業比重都很低;第三產業較高的是北京(76%)和上海(60%),廣東接近50%。按2012年數據計算,北京(0.175)和上海(0.170)比較接近,廣東(0.089)較低。可以認為:經濟發展水平相差不大的省份,第三產業占比越大,稅收收入越高,比例系數就越大[5]。
黑龍江、湖南和西藏的第一產業比重大于10%,且二三產業占比較接近。湖南(0.050)和黑龍江(0.061)的比例系數相差不大,西藏的高達0.100。原因在于西藏的生產總值(701.03億元)較低。因此,當產業結構相似,但地區生產總值相差較大時,稅收的高低用比例系數判斷就不再合適。
云南獨享四季宜人的氣候,推動了旅游業的發展。地形和氣候推動了煙草的發展。因此,云南憑借獨特的旅游和煙草,豐富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的稅收收入。
四、對策
各省的稅收收入存在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國家在允許適當差異存在的同時,還應采取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措施,避免差距過大。
首先,稅收優惠應當向中西部傾斜。東部地區本就有發展的基礎,又是國家改革的試點,產業模式已經相對成熟。面對收入差距正在擴大的現狀,國家應將政策的重心更多地轉移至中西部的省份。
其次,給予“產糧大省”更多的機遇與政策。稅收優惠在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產業結構調整、引導企業投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由于農業帶來的稅收并不多,不利于第一產業占比較大的省提高稅收收入。因此,針對“產量大省”,國家應制定適當的發展計劃,推動二、三產業與農業的融合;在確保第一產業發展的同時,促進產業結構轉型,縮小地區收入差距。
參考文獻:
[1]陳光林.地區間宏觀稅負差異的分析[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08,8.
[2]上海財經大學公共財政研究中心.《2011中國財政發展報告》[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3]胡卓娟.從地方稅負差異淺析中國宏觀稅負情況[J].當代經濟,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