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進
摘 要:為了航運公司的船舶管理水平的提高,為了船舶的安全航行系數的提高,為了航海事故的風險有效降低,為了順利安全的通過港口國的監督和檢查,因此對近幾年來船舶港口國檢查的滯留信息做了分析與研究,從而得出了滯留船舶缺陷的規律性信息與內在的關聯性。為此,將關聯規則挖掘技術對不一樣的類型,不一樣船齡的船舶的PSC檢查滯留數據來進行分析與研究,這樣從滯留的缺陷和影響原因的數據入手,通過關聯規則的手段及頻繁項目來解析船舶滯留缺陷存在的潛在規律。研究成果說明,要直觀的,正確性的得出影響船舶滯留因素的關聯性,運用關聯規則挖掘技術對船舶滯留的缺陷來進行研究與分析是可以得到的。
關鍵詞:關聯規則;港國口檢查;滯留;缺陷
經濟全球化帶來世界船舶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長途運輸業船舶的發展。但由于世界經濟貿易涉及范圍廣,使得遠航船舶運輸業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同樣巨大。尤其是近年來國際社會以及各國民眾對環境狀況的日益關注,世界各國的遠航船舶不得不提升自身安全性能和適航能力以適應發展趨勢。盡管如此,船舶使用壽命過長以及國際公約的不健全等問題的存在,使遠航船舶運輸的安全問題仍然引起了國際社會和眾港口國的高度重視。在此基礎上PSC檢查體系應運而生。PSC檢查即港口國監督,是世界貿易相關的港口國對進行進出口貿易船舶的檢查機制。港口國監督亦可稱之為港口國檢查或者港口國控制。PSC檢查體系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初具雛形:1982年第一個備忘錄組織-巴黎港口國監督諒解備忘錄組織于法國成立。文章著重從船舶的使用年齡、船舶載重、船舶類型以及船舶諸多缺陷等因素為切入點,探討造成PSC檢查機制過程中船舶滯留的原因,并力求為船舶制造業和參與國際貿易的相關船舶在航行中提供借鑒。
1 船舶滯留基本原則
首先,檢查員在對船舶進行檢查時,應該特別注重對船舶的缺陷進行綜合研究與分析,因為船舶缺陷是衡量一艘船舶是否需要滯留最根本因素。檢查員在工作時,應注重以下幾點:確認相關船舶是否具有適于航行的有效證件;船舶在航運過程中船上是否有按相關法律規定配備足夠數量的專業船員;確保船舶在運行過程中是否存在安全保障;船舶運行時能夠有效進行貨物處理與操作;船上設備是否能有效進行消防活動;相關船員是否能在有效地時間里進行救助或自救;船舶是否能保證整個航運過程是在較穩定的情況下進行;確保船舶在航運過程中遇到突發情況時能與陸地上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正常通信;船舶是否會對途經水域產生污染等等。
2 PSC檢查制度以及船舶滯留
世界各國為維護本國海域以及航海船舶的安全,在亞太、地中海、黑海、印度洋及南美等地設立了諒解備忘錄組織。此類舉措加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存在的巴黎港口國監督諒解備忘錄組織,直接構成了全球PSC(Post State Control)體系。由于國際貿易船舶的流動性大,有可能長期處于非船旗國海域,因此PSC檢查機制是對船旗國監督體制的有力補充。港口國監督主要是港口國政府設立的相應機構對到達本國港口的船只進行的檢查,檢查的內容包括船舶本身情況及船員操作技術水平,檢查程序由相關國際國內法規予以嚴格規范。具體表現為:通過對船舶檢查相關領域資料分析和研究可知,船舶檢查主要內容包括:船舶配員;船舶與船員都持有相關證書以及許可證;對船舶主要結構以及內部設施進行檢測;貨物的積載與裝卸設備;船舶保安相關內容;保障船員人身安全以及財產安全,注重個人衛生;要求船員最大限度提升對船上相關設備的操縱能力;船舶安全與防污染管理模式運行的有效性;相關法律、規章制度以及國際公約要求的其他相關內容。在船舶檢查過程中,如果檢查人員發現被檢船舶存在缺陷,就有權勒令船舶整改;如果存在重大缺陷,將嚴重影響船舶航行過程中的安全性或威脅監督國海域的環境,相關機構及人員有權對被檢船舶實行“船舶滯留”。PSC機制的建立健全能有效的保障運輸船舶的安全性能,為運輸過程中的貨物及人員提供有力的安全保證,也切實保護了港口國相關港口海域范圍內的環境,為防止海事事故的發生和海洋污染作出了突出貢獻。從港口國監督體系建立至今將近四十年間,全球已建立多個地區性的港口國監督備忘錄組織,其中以美國海岸警衛隊、東京備忘錄和巴黎備忘錄最為著名。
所謂船舶滯留,即:當受檢船舶及相關船員不能達到有關國際公約規定的要求時,港口國對檢查后發現存在重大缺陷的船舶采取扣留并嚴令其進行修理的措施。除非隱患排除,被強制滯留的船只不得離港。被滯留船只必須在對所存在的隱患或不合理項目進行重新審核過關后才能離港。若檢查過程中發現只存在較小缺陷,應當由港口國監督的檢查人員給出相應建議,如果需重新審查,經審查過關后即可離港。
3 船舶滯留原因的探討
船舶滯留是直接影響船舶按照正常規定時間起航的最主要因素。船舶滯留影響重則會給國家帶去負面形象,輕則會給船舶公司帶去經濟效益損失。通過對目前國內外船舶檢測缺陷以及滯留現狀進行分析,可以得知,造成船舶滯留的原因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點:
3.1 船舶適用年限
根據相關資料統計,2012年我國對港口船舶進行檢查時,共發現外國滯留船舶近600多艘次,其中,船舶年齡在25-30年的船舶近115艘。另外,根據《2010-2012年中國籍國際航行船舶境外滯留情況報告》文件可得知,2010年到2012年兩年中,我國船舶在外國港口被滯留近33次,而這些被滯留船舶船齡基本都超過10年。
3.2 船舶噸位
2012年我國進行港口船舶檢查時發現,船舶噸位在10000-50000的船舶滯量最大,次數最多,將近達到200多艘次。同時,船舶總噸位在500-3000噸的船舶滯留共145次;總噸位在3000-10000噸的船舶滯留次數近170次;總噸位達到10000-100000的船舶停滯次數共接近290多次。另外,據統計2011-2012年,我國CCS(船級社)的船舶共被滯留60多艘次,其中,3000-10000總噸船舶滯留次數占據總數比重最大,到達23艘次;其次為10000-30000總噸船舶比重占據第二,一共22艘次。船舶的滯留率同船舶噸位存在直接關聯,其中500-50000總噸數量的船舶滯留量較大,相反的500噸以下以及50000噸以上船舶滯留量最小。
3.3 船舶主要類型
港口最常滯留船舶基本有:貨運船、散貨船、集裝箱船以及滾裝船和化學品船。其中,2010年到2012年在巴黎雜貨船舶的平均滯留率最大為5.83%;冷藏船舶平均滯留率排名第二為3.81%;其次是滾裝船舶,平均滯留率為3.05%;最后是散貨船以及客船,平均滯留率分別為2.87%和2.58%。同時,在東京2010年至2012年,雜貨船舶平均滯留率最大為8.72%;冷藏船舶排名第二為7.15%;其次分別為散貨船舶、液化氣船舶和集裝箱船舶,平均滯留率分別為4.69%、3.27%以及2.96%。通過上述各項數據可知,船舶滯留率同船舶各類型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而它們之間貨運船、冷藏船以及滾裝船等滯留率相對比較高。
3.4 船旗國
船旗國也是影響航行船舶在PSC檢查機制中通過率的重大因素之一。同時,由于不同國家立法以及法律體系存在巨大差別,世界各國對船舶質量標準和安全性能作出的法律規定也不盡相同。此外,一般發達國家對船舶提出的質量標準和注冊條件相對嚴格,而一些國家為了吸引更多的船舶注冊以增加財政收入,減少船舶注冊的限制,實行較低的質量安全標準使得眾多船舶經營者為了節省成本,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而懸掛非本國船旗,也就是“方便旗”。因此,就造成了不同船旗國之間的船只船體狀況和操控人員操作水平上的差異,更進一步直接影響船只接受PSC檢查后接收到的審查結果。針對此種情況,世界各港口國監督組織也出臺了相應措施。主要是以國籍為標準,將船只分類。例如,巴黎備忘錄組織就按照船旗國對船舶行業施行的安全標準和注冊條件以及船只在檢查過程中的表現分出三個等級:船體狀況優良,國內相關立法較為完善的國家被列入“白名單”,船體狀況一般,國內相關標準相對較高的國家被列入“灰名單”,船舶檢查狀況不能達到國際公約制定的相關標準,船旗國法律相關規定不夠完善的國家列為“黑名單”。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在PSC檢查中船只的通過率和船旗國的國籍息息相關。立法相對完善,船舶行業標準相對較高的國家通過率較高;立法體系不夠健全,航運業發展滯后的國家船舶通過率較低。
3.5 船舶自身缺陷
船舶自身缺陷主要指船舶配備設施的不完善、船員操作上的失誤以及船舶證書文件的缺失。這是導致船舶不能通過檢查的內在和直接原因。因此,要從根本上降低船舶滯留率,改善船舶PSC的檢查現狀應當及時彌補船舶自身存在的缺陷,排除安全隱患。依據《2012年中國港口國監督數據分析年報》,全年我國在PSC檢查中總共檢查出46353項船體自身缺陷。其中主要包括:消防安全缺陷9385項,航行安全存在問題的7810項,與救生設備相關的5656項,主動力和輔助設備存在問題的3057項,另外還有3057項缺陷則是由于船舶水密或風密存在問題。以上是導致船舶滯留排名在前五的因素。同年,在美國海岸警衛隊作出的PSC檢查報告中,消防設備的配備不完善就占所有缺陷總數的四分之一。法國巴黎備忘錄組織在年度報告中也將消防設施的不完備和與航行安全有關的缺陷作為導致船只滯留的首要原因。同樣,日本東京港口國監督組織在作出年度報告后也得出了與中國港口國監督組織相近的結論:船舶自身存在的消防安全隱患,航行安全問題以及救生設備的缺失和損壞都是導致造成船舶滯留最主要的原因。
由上述可以得出結論,要提高船舶在PSC檢查中的通過率就必須改善船舶自身消防狀況,及時更換損壞或落后的消防和救生設備,加強火警監測,及時更新火警系統和滅火系統加強并定期對船只進行檢修。
4 結束語
近幾年,隨著世界各國航運事業迅速發展各國人民對于生活以及工作的環境要求也有了逐漸提升。同時,這也意味著社會對航海領域船舶的安全性與穩定性有了更高標準。通過上述分析研究表明,船齡大小是決定船舶停滯風險高低的最直接因素。其中,雜貨船舶、散貨船舶以及滾裝船舶這幾類船型普遍是滯留量較大的航運船舶,而總噸位為500-50000噸的船舶在港口的滯留時間較長,滯留量較大,滯留率偏高;在發展中國家相對于國家檢驗標準稍低的航運船舶的滯留率也相對較高。發達國家的船只則普遍因為國家較高的檢驗標準獲得較高的PSC檢查通過率;相較于其他因素,消防安全和救護設施的不完備以及消防火警系統等安全體系的不完善是導致船只滯留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可知,PSC檢查體系能有效幫助排除船舶自身安全隱患及航行故障,有力地保證了航行人員與船只貨物的海上安全,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和防止海事事故的發生。同時,通過對PSC檢查體系的研究,能做到未雨綢繆并且能夠對保證人民財產以及生命安全起到重要保障作用。文章通過對港口船舶滯留原因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嚴格遵守相關領域規章制度是進行安全航運并減少港口滯留船舶量最直接方法。
參考文獻
[1]齊壯,王鳳武,劉強,等.港口國監督中船舶滯留原因[J].航海技術, 2014(6):64-72.
[2]曾光.船舶在船旗國檢查中被不當滯留的思考[J].世界海運,2014(11):20-23.
[3]林興樂.PSC檢查中船舶滯留的法律性質辨析[J].航海技術,2013(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