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吉
摘 要:莫泊桑是十九世紀法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將短篇小說的內容和形式都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這篇文章主要分析總結了莫泊桑小說的藝術技巧,包括客觀的敘事態度、強烈的對比手法、超凡的觀察能力、巧妙的構思和布局,莫泊桑小說的題材以及其作品的缺陷。
關鍵詞:莫泊桑;小說;藝術技巧;缺陷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0--02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下半葉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以其短暫的一生,創作了六部長篇小說,三百多篇短篇小說,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也被視為與同一時代的俄國契訶夫、美國歐亨利并列的世界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的小說極少寫驚心動魄的故事,而主要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他的小說的成功,同他一系列獨特的創作技巧是分不開的。
一、莫泊桑小說的藝術技巧
1.1客觀的敘事態度
莫泊桑作品的一個很大特點在于——他從未在作品中現身說法。這一點無疑是受教于其師福樓拜。自18世紀小說誕生到19世紀末,小說一般僅關注作品的社會道德意義而忽略其形式技巧。現代小說理論的奠基人福樓拜則將注意力轉向小說的形式技巧,尤其是人物有限視角的運用。福樓拜一貫倡導作者的隱退,提倡“客觀而無動于衷”的創作原則,反對小說家在作品中表現自己。這一點在莫泊桑的作品中得到了成功地運用和展示。在以往的全知敘述中,不少作者常常通過敘述者之口對人物、事件發表公開評論,這種評論有時說教味太濃,有時生硬造作,有時嚴重破壞了作品的逼真感。而通觀莫泊桑的作品,他從不在小說中現身說法,而是保持著一種客觀的敘事態度。在這種敘事模式中,作者與小說中的人物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客觀性(喬治·艾略特就是因為在全知敘述中對人物過于同情、未能保持足夠的敘事距離而屢遭批評家的指責)。
莫泊桑的小說善于隱藏。《兩個朋友》中,作者看似以一種十分平淡的筆調敘述兩個主人公在釣魚時遇到德國兵,被當做間諜槍斃之后被沉河底的故事,作者沒有在作品中公開憤慨地指責普魯士軍人的暴行,甚至沒有做只言片語的評價。他的敘事態度十分冷靜客觀,可越是這樣,整個事件給讀者的震撼就越大,越是“于無聲處聽驚雷”。《修軟墊椅的女人》中,女主人公的愛一直持續了五十五年,臨死前她將忍饑挨餓積蓄的兩千多法郎全部留給了藥劑師舒凱。但當舒凱聽說這個修軟墊椅的女人一直愛著他的時候,則“氣得跳了起來”,并嚷著“要是在她活著的時候我知道了,我早就讓警察局把她抓起來丟到監獄里了”。而當他知道女主人公留給他那么一大筆錢時,卻又毫無愧意心安理得地接受,甚至連她的那輛車子都拿了去。故事講完了,作者的敘述也戛然而止,他沒有表露出對女主人公的絲毫同情或是對蘇凱的指責,卻能激起讀者強烈的愛與憎。
莫泊桑的小說中,這樣的“隱藏”藝術簡直不勝枚舉。他基本上不直接表達自己的傾向,而是通過故事本身來表達,自己盡量做到客觀、冷靜。對人物的同情與惡感不直接從自己的嘴里說出,而是隱藏在內容之中。從外表看,作者是不動聲色、客觀而冷峻的。
1.2強烈的對比手法
以其代表作《羊脂球》為例。《羊脂球》幾乎使莫泊桑一夜成名,這部中篇小說的成功與對比手法的運用大有關系。如“上等人”與“下等人”的對比,前后兩次在車上對待饑餓同伴的態度的對比,對待普魯士軍官無理要求所持態度的對比等等。這種種對比增強了人物性格的鮮明性,使讀者認清“高貴者”如伯爵夫婦并不高貴,“圣潔者”如修女并不圣潔,而全是自私自利的靈魂丑惡者,反倒是被他們認為低賤的妓女更具有同情心、更富有民族自尊心、更擁有善良的心地和靈魂。這種強烈的對比,無疑給這部作品增加了很大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得知于勒真實情況前后的對比,《修軟墊椅的女人》中女主人公和舒凱對待對方不同態度的對比等等,都給作品增加了很大的藝術感染力。
1.3超凡的觀察能力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莫泊桑擁有一種“在一些事物上見他人所未見的天賦”。事實上,讀莫泊桑的作品,常常讓人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欽佩——他對事物的觀察非同一般的細致,而這種能力的確不是人人都有的。這種獨特的關注能力把諸多事物和生活現象中別人所未見的那些特征展現出來。
莫泊桑對自然景物的觀察很細。這同他早年的生活經歷有關。他在諾曼底的鄉間度過了童年,故鄉優美的大自然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為日后文學創作的一個源泉。也許有人認為,一個以寫故事見長的作家沒有必要重視自然景物的描寫,而莫泊桑不然。《俘虜》一文的開頭全是景物描寫“除了雪下在樹上輕微的簌簌顫動外,森林里沒有任何一點別的聲音。雪從中午就開始下了,細小的雪粒在灑下像泡沫似的冰淞,將灌木叢的枯葉蓋上一層薄薄的銀色罩蓋……”,《幸福》中“翹首遠方,鋸齒形的群山在暗紅色的晚霞里顯出它們黑魃魃的身影”。
社會環境的描寫。莫泊桑善于用簡短的幾句話勾勒出一幅畫面。《羊脂球》中“生活仿佛停止了。店鋪都關著門,街道寂靜無聲。偶爾有個居民出來,被這種靜寂嚇壞了,急忙貼著墻角一溜而過。”另外,《兩個朋友》中“巴黎被包圍了,在饑餓中呻吟著。屋頂上難得看到麻雀,下水道中也空空蕩蕩,連老鼠都滅絕了。人們不管什么都吃。”只寥寥數語,就勾勒出普法戰爭給法國社會帶來的蕭條。
莫泊桑小說的細節描寫準確而傳神。他的中短篇小說的許多人物之所以栩栩如生,同作者出色的細節描寫大有關系。
1.4巧妙的構思和布局
莫泊桑的小說大多都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主張以“單純的真實”來感動人。他的很多小說都是以一根根“看不見的線”連接起來的,開始時一般平穩地展開,但是情節突然轉折,出現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但又符合真實生活的邏輯。
以《珠寶》一文為例。小說開頭極力渲染女主人公“美麗端莊,天使般的靦腆”“仿佛是那種品質良好完美無缺的女人的化身”,并一再點出夫妻二人關系十分和睦、幸福。之后輕輕點出女主人公的兩個缺點:喜歡看戲和喜歡假的珠寶首飾。接著故事突然發生轉折,女主人公在一個冬天的晚上看戲回來后得了肺炎,不過一個星期死掉了。故事到這里,一直是平穩發展的。接著情節急轉直下,一系列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丈夫由于生活窘迫,被迫把妻子留下的“假”珠寶拿去賣。在這過程中竟發現“假”珠寶貨真價實,都是妻子借看戲之名靠出賣色相換來的。丈夫起初難以接受,但最終在金錢與個人榮譽之間選擇前者,把妻子的珠寶首飾全部賣掉,得到一批巨款,心安理得的成了闊人。愛情是假,名譽是假,只有金錢才是真的。《珠寶》所揭示的本是當時社會中常見的社會現象,但作者經過巧妙的構思,以小見大,令人慨嘆。
除此之外,其他小說如《項鏈》、《我的叔叔于勒》、《騎馬》、《雨傘》等也都能體現出作者布局的精妙。
二、莫泊桑小說的題材
莫泊桑大大發展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他的短篇小說有很多是用第一人稱寫的:敘述者遇到朋友,講自己的往事講給他聽,如《在旅途上》;敘述者向聽故事的人講述他親身經歷或目睹的遭遇,如《模特兒》;敘述者講述他聽到的一件事,如《怪胎之母》;敘述者直接告訴讀者,如《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認為,親口敘述的故事能起到直接感動人的效果。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大致有如下題材:一、普法戰爭。莫泊桑親自參與過普法戰爭,這場由法國挑起,又以法國慘敗而結束的戰爭,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莫泊桑對戰爭的所見所聞非常豐富,又有著深刻的體驗感受,因此寫了不少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的小說,謳歌底層群眾的英勇斗爭和獻身精神,揭露普魯士軍的殘暴,如《俘虜》、《米隆老爹》、《蠻大媽》、《瘋女人》、《兩個朋友》等。 二、小資產階級和公務員生活。莫泊桑曾先后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長達十年,比較熟悉政府部門中抄抄寫寫的小科員。這些人向往近在咫尺的上流社會,卻又難以躋身其中。莫泊桑以一些短篇表現了這一階層的生活狀況、精神狀態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如《項鏈》、《我的叔叔于勒》、《雨傘》、《騎馬》、《保護人》等。三、農村生活。莫泊桑的童年是在諾曼底的鄉間度過的,他的一些作品精彩地展現了諾曼底五光十色的鄉村生活和自然風光,如《西蒙的爸爸》、《一個農莊女工的故事》、《歸來》、《洗禮》、《真實的故事》等。四、怪誕故事。莫泊桑從26歲起經常犯心絞痛和劇烈的偏頭痛,34歲又出現神經性疾病的征兆,疼痛和藥物常常使他產生幻覺,加之受當時怪誕文學的影響,莫泊桑將病中的幻覺化入小說,如《奧爾拉》《一個瘋子》等。
總之,莫泊桑的三百多篇短篇小說從內容到形式都有重大突破,他所描繪的生活面非常廣泛,構成了一幅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社會的風俗畫,并將現實主義短篇小說的藝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三、莫泊桑小說的缺陷
莫泊桑的小說并非全是好的,他也有一些思想藝術價值不高的作品。在這一點上,托爾斯泰曾經有過相關批評。托爾斯泰是一個泛道德主義者,他在《托爾斯泰讀書隨筆》的《〈莫泊桑文集〉序》一文中并未否定莫泊桑展現在其所有作品中的藝術追求和才華,但有了這些并不意味著藝術的成功,他認為莫泊桑的作品缺少了藝術作品的價值所需要的第一個,甚或是主要條件,即“對其表現對象的正確的、合乎道德的態度”。托爾斯泰用這一標準幾乎評價了莫泊桑所有重要的長篇小說。《漂亮朋友》中,作者“放縱自己去描寫那些令他癡迷的東西,有時仿佛失去了對主人公基本否定的觀點而站到他的一方去”。莫泊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主義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小說中對男女情欲的描寫上,“從毫無意義的肉體上去描寫事物”,而忽視構成事物本質的精神方面。另外,在莫泊桑的一些作品中,對于勞動人民的描寫是不完整的、矯揉造作的。他以贊許的筆調去描寫布勒塔尼女仆們,而以厭惡和嘲諷的筆調去描寫勞動者的生活,在藝術上犯了大錯。這些都違背了文學的道德律,導致藝術的墮落。當然,托爾斯泰并沒有將這些歸咎于莫泊桑本身,而是歸咎于他所處的“丑惡和無道德達到駭人聽聞程度”的社會環境。總之,托爾斯泰認為,除了《一生》以外,莫泊桑的長篇小說都是薄弱的,并指出“如果莫泊桑留給我們的僅是長篇小說,那么他只能成為一個驚人的范例,及一個天才的作家是怎樣毀滅與他所生長的虛偽環境”。托爾斯泰的批評或許過于苛責,但卻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莫泊桑長篇小說的缺陷。
另外,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往往滿足于敘述故事、刻畫性格,而很少對生活進行深入的思考,他在作品中所傳達出來的思想和道理往往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其作品缺乏雋永而豐富的思想性。除此之外,在他的一些小說中,還有著神秘主義和頹廢主義的傾向,這是由他的世界觀中的消極因素造成的。
參考文獻:
[1]匡興,陳惇.外國文學(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莫泊桑著.郝運,王振孫譯.莫泊桑中短篇小說全集(四冊)[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3]邱云華.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