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小芳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研究部,福建 泉州 362000)
窺探人類叢林經驗的記憶留存——評林美容、李家愷著《魔神仔的人類學想象》
莊小芳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研究部,福建 泉州 362000)

閩南語發音的“魔神仔”,在漢字上又常寫做“無神仔”、“芒神”、“迷魂仔”、“牛箱仔”等,指出沒于山林水邊、矮矮小小、會幻化、會作弄人、會把人牽去或摸去的一種存在。在閩臺民間,不管是作為一種文化上真實存在的山水精怪,還是作為一種口頭語言,“魔神仔”這個詞及相關的故事、傳說都廣泛傳播并流傳至今,同時與閩臺兩地的宗教儀式、信仰、民俗活動等時有交叉。但是,作為一種存在于民間的分散性的口頭民俗資料,再加上此類傳說、故事本身所具有的隱秘性質,關于“魔神仔”的記載既缺于各類史志、民族志和宗教調查輯錄,也少見有專門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者,關于“魔神仔”傳說、故事的研究也因此極少被作為一個專門的課題,而是被長期忽略或堙沒在泛民俗的鄉野傳奇之中。臺灣人類學林美容教授及其學生李家愷在經歷了對閩臺兩地長期的田野工作之后,又輔以文獻爬梳和理論的分析,出版了《魔神仔的人類學想象》(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2月)一書,收集記錄了閩臺,尤其是臺灣系統的200多則“魔神仔”故事、傳說,并將其置于全世界“矮人傳說”的框架中進行民俗學的跨文化比較及文化人類學的想象。在我讀來,這本“魔神仔”故事、傳說研究的開創性專著,或許將啟開幅員更廣闊、歷史沉積更深厚的大陸地區對相關領域更多的探尋,書中傳遞的信息也將為學科研究提供新的視野。主著者臺灣人類學家、現任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的林美容女士,以扎實嚴謹的田野功夫和寬闊的跨文化、跨學科研究視野見長,使得《魔神仔的人類學想象》一書呈現出迷人的特質,不僅通俗易懂,且能引發讀者諸多的思考,提供可借鑒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何謂魔神仔?這是作者開篇所要闡釋的概念。通過古文獻的整理、報刊、網絡的報道,以及廣泛而持續的對現代人的口頭調查,作者建構出多樣而又具有同質特征的“魔神仔”形象。透過作者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從古文獻中記載的“山魈”、“山都木客”等,直至現代文學、網絡等建構的“魔神仔”形象,“魔神仔”的故事由來已久,跨度極大。這不僅能讓人理解“魔神仔”故事背后深厚的傳統文化與社會遷徙背景,還使得“魔神仔”這個閩臺地區傳統的民間傳說題材具有強烈的時空穿越性和現代意味,并因此可能展開各種跨文化、跨學科的對話。
作者通過這些故事或傳說,歸納了“魔神仔”出沒在山水之間,與大自然各事各物的關系,以及在與人的關系中所呈現的各類面貌、行為方式等,并從中提取了廣泛流傳于閩臺的“魔神仔”故事或傳說的重要母題,指出“魔神仔”是臺灣版的矮人。作者將“魔神仔”傳說故事置于整個世界“矮人”傳說的大框架內進行跨文化比較,說明臺灣的“魔神仔”并不是孤立的現象,而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特性。而且,臺灣的“魔神仔”形象,與福建“迷魂仔”故事、日本的神隱想象、太平洋島嶼的矮人傳說、歐美矮人童話中的形象都有著同質性,如矮小、神秘、喜歡出沒在山水之間等。
作者從各類魔神仔故事或傳說中提取出關鍵的相同特質,認為這是人類叢林生活的集體記憶,而這種記憶的基礎是全人類共享的集體無意識的底層,在這之上是族群性的或民族性的集體無意識,更上層才是個體的無意識,最表層的才是個人的意識。也就是說,“魔神仔”故事雖以個人經歷和敘說為主,卻廣泛分布于東西方文化,而東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與“魔神仔”相似的故事題材的原因,則在于某些人類的集體無意識的記憶,其中深藏著人類演化發展的文化密碼。因此,作者認為“所有的矮人傳說其實都可以看成是現在的‘原住民’對于比他們更早來到這塊土地的先前存在(prior-being)的一種雜糅了事實、信仰、傳說與知識的記憶方式。”
作為人類學家,林美容教授視野廣闊,基于“魔神仔”在東西方文化的普同性,她將出沒于山水之間的“魔神仔”的種種故事和傳說,抽象為人類對自己童年的一種想象。如古人在荒野叢林中迷路、行走快速、在樹上樹下生活、藏在洞穴中等,一再出現于“魔神仔”各類故事的母題中。這是因為現代人無法重返人類童年階段在原始叢林中迷惘與掙扎的真實情境,而只能通過口傳的“魔神仔”傳說、故事保留相關的記憶。這種想象作為一種潛意識烙刻在人類發展的歷程中,直至今日。因此,我們可以將“魔神仔”看作是一把小小的鑰匙,可以打開人類曾經的叢林生活回憶,并揭示人類文明進程中幾次巨大而關鍵性的改變。在作者所做的“魔神仔”人類學想象中,“魔神仔”故事或傳說的母題及其揭示的人類文明發展的關鍵性改變有:“魔神仔”給人類喂食,包含美味的深層無意識記憶,即人類從生食到熟食的過程;“魔神仔”呼叫人的名字迷惑人類或人類通過呼叫名字尋回被迷之人,揭示了名字是人類從叢林野蠻生活進入文明生活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代表人類已經創造語言,可以區別你我,可以溝通感情與思想;與衣物相關的母題,則代表人類從無衣到有衣的改變,說明人類開始懂得追求身體的舒適感,同時產生了羞恥心、男女有別的觀念等,這些觀念使人類社會有別于動物,開啟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
這些古人類的生活通過傳說、故事存留在現代人的口耳里,對于現代人來說有什么意義?而這些傳說、故事為什么具有強大的延續性,甚至在現代社會掀起新的傳播熱潮?這些在作者看來都別具意義,提醒著人類與過去、與大自然密不可分。如農耕時代“魔神仔”故事的流傳,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時農耕生活的真實狀況:“魔神仔”破壞農田或水利設施的故事,凸顯了農田水利設施在農耕時代的重要性;“魔神仔”在起霧、下雨、黃昏等特定的氣候、時節出沒的說法,其實是長輩將“魔神仔”鑲嵌在民俗的氣候知識中,以“魔神仔”特定時候容易出現的說法來告誡后輩,有提醒注意安全之意,反映了農業時代人們對于氣候變化的敏銳感知。又如作者認為“魔神仔”愛牽囝仔(閩南語,指孩子)的說法,或許與大人習慣把恐嚇當作教育小孩的手段有關。對于當代人而言,“魔神仔”有著象征自然界的意義,因此可以與現代的環境保育的議題連結在一起。當人類自食環境破壞的惡果之后,“魔神仔”故事的重新流行,也意味著現代人開始認真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并出現重返自然的趨向。
〔責任編輯 蔡惠茹〕
莊小芳(1982~),女,福建惠安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