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琴 余英龍
摘 要:如何培養專業知識功底扎實的優秀人才是所有高校追求的目標。《地球物理測井》作為石油主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對于培養石油專業人才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建立《地球物理測井》優質資源共享平臺,使被認定的優秀的教學資源在這個平臺集中,向所有用戶開放,不僅擴寬學生的學習時間與學習空間范圍,變傳統的固定課堂授課模式為靈活的移動授課模式,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效率的目的,而且也能促進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專業知識 資源共享 移動授課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5(b)-0144-02
1 課程共享資源建設的必要性
1.1 課程共享資源平臺建設的前提及意義
1994年10月,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在四川樂山組織召開了“石油高校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座談會”,會議決定立即開展石油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工作。1995年8月以來,該校已經進行了多輪教學改革,對石油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很多顯著性成果。
課程建設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精神人才的關鍵環節。為了緊跟社會、行業等的發展步伐,相應的教學計劃與教學內容進行了一系列的變化與調整,但是面臨擴招所帶來的大班授課模式、信息社會開閘似的海量信息灌輸等,對優質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同時,盡管自2003年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和評選項目啟動以來,各高校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精品課程的建設,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相應范圍內的被認可的優質的向公眾開放的教學資源展示平臺。十多年來,精品課程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形成國家、省、校三級精品課程建設體系。但是事實證明,很多高校的精品課程建設流于形式,后續的建設與管理、網站維護、資料更新等幾乎停滯不前,課程網站利用率相當低,無法起到示范和輻射作用。因此,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成為課程建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不僅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與輔助,而且有利于相互交流、信息共享,進一步推動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1.2 《地球物理測井》課程共享資源平臺建設的重要性
《地球物理測井》不僅是該校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亦是資源勘查工程、地質學、石油工程等專業的一門主干核心課程。面對新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工科本科專業目錄的調整,地球物理測井課程的改革尚需深入。國外石油高校的地球物理測井課程面向的授課對象主要為研究生,也未搭建與測井學習相關的公共平臺;國內各院校的課程設置不盡相同,內容幾十年變化不大,且知識劃分過細,各院校間目前為止還未建立一個公共測井學習平臺來幫助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學習,實現資源共享、相互交流,不利于學生對測井知識的掌握和成長。
以此為契機,鑒于目前網絡發展的普適性及手機、電腦、ipad等移動設備使用的廣泛性,預搭建《地球物理測井》移動互動學習平臺,不僅在該校相關專業,而且在全國各石油高校相關專業之間實現教材、課件、試題庫、參考文獻、學習資料甚至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資源共享,增強師-師(教師與教師之間)、師-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生-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不僅擴寬學生的學習時間與學習空間范圍,變傳統的固定課堂授課模式為靈活的移動授課模式,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而且也能促進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2 課程共享資源平臺建設的目標及策略
《地球物理測井》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模式。但是地球物理測井是一門不斷發展的技術學科,伴隨著礦產資源開發的難度加大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舊的體系和內容已不能反映這門學科的最新發展,另一方面測井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和發展,加上開設的課時有限,必然導致學生對學科本身發展動態不了解,也不能熟練地掌握反映最新社會生產所需的知識。為此搭建《地球物理測井》移動互動學習平臺,不僅使學生的學習變成“時時性”——即隨時隨地可自主學習,而且能夠通過資源共享或拓展,讓學生最有效地利用業余時間來鞏固知識,極大程度延伸課堂。
因此,在地球物理測井學科發展和技術進步的背景及前提條件下,為了使該移動互動學習平臺在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不僅幫助學生學習,而且真正促進該門課程的建設,做到《地球物理測井》的可持續發展,該平臺必須具備扎實的內涵:優秀的教學團隊、合理的教學內容安排、優質的教材選用、豐富的學習資料、恰當的教學設計等都是支撐該平臺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搭建該平臺,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的同時,還必須完成以下內容的建設。
(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改革。不僅要建立適合石油發展戰略的人才培養體系,而且在課程改革方面,應做好以下幾方面:①加強教學內容改革。廣泛吸取先進的教學經驗,積極整合優秀教學成果,根據該學科的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及時反映該學科的最新科技成果;②加強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利用網絡發展的普適性,改變傳統單一課堂授課模式,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輔助教學與管理,PPT課件、授課錄像、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參考文獻等上網并免費開放,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推動該門課程及相關課程建設。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多渠道、多層次地建立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的教師團隊。例如:加強教師自身培養、聘請企業著名專家作為兼職教師、建立青年教師培養機制等。
(3)加強教材及配套課件建設。以精品課程建設為突破口,構思保障課程建設的機制和措施,加強以測井處理與綜合解釋為特色的系列課程建設。在教材及參考書籍挑選方面,根據由淺及深,由點到線再至面的原則和近年來教學實踐的經驗,有針對性地選擇著名院校編寫的優秀教材作為樣本教材,并結合該門課程的大綱要求進行適當調整。所選用教材《地球物理測井》為“十一五”規劃教材,《地球物理測井》課件獲“第十四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高教工科組二等獎。
(4)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的銜接。該門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程,在進行課程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充分考慮理論教學環節,也要重點考慮實踐環節優秀教學資源的共享與發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通過上述工作的開展,充分利用移動互動學習平臺,將所有教學資料(包括大綱、教案、習題庫、參考文獻、課件、授課錄像、學習資料等)上網開放,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以及師生實時互動,提高教學效果。
3 課程共享資源平臺的特點
課程建設要取得真正實效,在網絡已經充分普適的當下,課程資源的共享已經凸顯在最重要的位置。通過該移動互動學習平臺,不僅可實現各類教學資源的免費開放,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同時更為重要的表現,則是提供了隨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平臺,增強了師生的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教學質量。該平臺特點如下。
(1)對不同層次人員能提供隨時隨地“移動學習”模式:基于網絡發展的普適性,在各種網絡環境下,平臺能輕易實現移動學習,隨時隨地打開,操作簡便。
(2)在跨平臺使用時具有很好的“自適應性”模式:平臺可根據顯示終端屏幕大小自動調節顯示頁面,靈活,使用方便(包括PC瀏覽器、手機、平板電腦,甚至是智能電視)。
(3)很好地實現了“人機交互”和“人人交互”的“互動學習”模式:基于傳統網絡課程人機交互的特點,加入人人交互模塊——社交模塊,任何學習者都可以在這個社交模塊中進行公開交流或一對一的私人交流。
(4)很好地實現了靈活自如的“動態化管理”模式:相比傳統的靜態管理模式,該平臺能靈活管理教學內容,實時調整教學設計。對教學資源(題庫、拓展資料和礦場最新成果等)能及時補充和更新。
“移動互動學習系統”不僅可以滿足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識學習、技能訓練、智力開發于生動活潑的形象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同時又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該系統容量之大、學時時空之廣,很好地促進了教學形式、教學過程的優化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顯示出獨特的魅力。
通過該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努力使本門課程向精品課程的目標邁進。通過可持續的建設與推廣應用,達到優質資源共享的目標,使其能夠發揮真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楚澤涵.地球物理測井學科發展戰略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1993(3):8-15.
[2] 張華,龔育齡,鄧紅珍.《地球物理測井》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384-387.
[3] 徐敬領.《地球物理測井》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3(30).
[4] 宋紅偉.地球物理測井系列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J].石油教育,2010(6).
[5] 駱淼,潘和平,馬火林.基于專業需求的“地球物理測井”課程設計[J].中國地質教育,2011(2).
[6] 王功軍.地球物理測井課程設計教學改革[J].職業教育,2012(3):167-167.
[7] 張占松.地球物理測井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建設與思考[J].石油教育,2011(5):80-83.
[8] 方根顯.地球物理勘探課程群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2008(3):273-175.
[9] 李婷婷.基于專業的地球物理測井課程教學體系建設[J].赤峰學院學報,2013(7):220-221.
[10] 劉光鼎.全球變化的地球物理測井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1999(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