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素香

摘 要:技工類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搖籃,多年來不斷更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國的建設與發展輸送了大量的一線技能人才。但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的同時,卻存在高技能人才供求兩需相矛盾的一面。該文針對技校學生的學習現狀,尤其是在理論課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效率較低的問題,以技工學校機械類專業為例,拋磚引玉,探究如何能真正構建技工學校機械專業理論課的課堂實效性,確實有效地解決技術人才供求兩需的矛盾。
關鍵詞:技工教育 機械專業 專業理論課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71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b)-0174-01
機械行業內的技工短缺現象已經遍及全國,在制造業發達的無錫地區,技術工人尤其是高級技能人才的短缺狀況更加嚴重。當今的技校學生文化成績差,存在厭學的情緒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作為技工學校機械專業一體化教師探討和思索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已勢在必行。
結合技工學校的教育特點,機械專業的理論課堂的實效性應該是指學生在理論知識與實踐生活中的融會貫通;其次與學生有情感上互應與熏陶;再者學生在意識與能力上要有量與質的提升。那么要達到教學實效性,該文就嘗試從“五有”入手,讓學生在學習中達到互通、互應和提升。
1 授課有文化品位——厚重時尚
科技在發展,網絡數字化時代孕育了新生代,作為一名教師應與時俱進,切不可固步自封,尤其對于技校學生,他們追求新、奇、異,但又缺乏一定的識別能力,所以作為技工學校教師,要順應學生的時代心理和年齡心理需要,在課堂中將教學內容與時代的發展相結合,與日常生活中的實例相貫通,引用的內容應貼近現實,讓學生“摸得著,看到見”。
如在講授《工程力學》這門課時,為了在共線力學平衡及相關計算這章節中達到較好的教學實效性,通過近期吸引年輕人的中國達人秀節目作為導入要素,讓同學們看一段雜技組總決賽比賽視頻來解釋其自制道具不倒的原因,討論過程中同學們明白了力學平衡無從不在,學生爭先恐后地參與相關推測、受力分析和做題,較好地體現了課堂實效性的內涵之一:學生學會了對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生活中的融會貫通。
2 講評有清晰思路——嚴謹清新
機械專業的教師在講評類型繁雜、原理枯燥的相關內容時,思路條理要清晰,而不是簡單的摘抄,也不是隨意創造,要把握原則,嚴謹清新,融會貫通才能使所教的繁雜錯綜的內容更科學、更合理。比如《機械基礎》中“聯軸器、離合器、制動器”這一節教學內容是典型的類型介紹、特點分析式結構,針對此類教學任務,若要達到較好的課堂實效性,一定要圍繞課堂實效性的實質,保持嚴謹的條理性,將各裝置的結構進行比較講解,把瑣碎的知識點排列到同一根主線上,學生覺得有頭緒,簡單明了,自然樂于接受,達到知一類,通一片的效果。學生通過學習達到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生活實例的融會貫通,學生在意識與能力上都有一定量與質的提升,學習效果自然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3 內容有細節關注——精致秀麗
布魯姆曾說過:有效的學習始于準確的知道要達到的目標是什么。那么就必須在教學內容上有細節的關注,精析點琢,方能達到具體的教學目標。
《機械制圖》是一門以圖形為研究對象,用圖形來表達設計思想的學科,只有精準的讀出每一個圖形細節,才能準確地把握圖紙表達的空間結構、方位關系。下面以補視圖、補缺線為類談談細節的重要性。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作為機械制圖老師,一定要有嚴謹的教學態度,在講關鍵性重點內容及區分別不高的知識點時,一定要精確引導,適時點撥,關注差異,抓住細節。教師還應隨時關注學生的學情,加強觀察,或巡視、或提問、或觀察學生表情,發現學生的問題或有問題的學生。同時授課過程中加強同學間的交流,解決不了再向教師提出,在討論中體會細節之間的天壤之別。在制圖教學中對細節的理解讓學生在意識中明白了什么叫細節決定成敗,有了對關鍵知識點精致細膩的講評,學生排除了疑惑,明白了腳踏實地,主動求知的嚴謹態度也油然而生,教學效果得以鞏固。
4 過程有情景互動——生機活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信任學生,耐心引導學生,要善于通過鼓勵勝的語言和體態暗示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縮短與學生在心理上的距離,使雙方達到“情感融合”,相互產生一種愉快、熱情、真摯、可信的合作欲望,促使學生帶著一種積極的情緒進行學習,從而優化教與學的情感氛圍,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師生互動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思維。實施師生互動的關鍵是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堅持讓學生跳一跳夠得到的原則,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讓他們通過自身的實踐和心理情感體驗,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惟其如此,才能使學生進入積極思維,達到教學互動、寓教于樂的效果。
5 總結有拓展提升——快樂探索
一節成功的課堂,不是讓學生僅僅掌握40分鐘有限知識量,而是學生在完成課堂學習任務時,會把社會、圖書館、閱覽室、互聯網當作主要渠道尋找信息,進行廣泛的閱讀,參與社會實踐,他們主動地提出問題,敏銳地發現問題,不斷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研究探索的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思維品質。對在研究性學習中突現的“靈感”或“創新”的想法或做法,也可以提出來與其他同學進行探討和延伸,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激發起探索、創新的欲望。因此他們能以積極創新的態度對待學習,用創造性的態度與行為方式去經營今后漫長的人生。
6 結語
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的步伐正一步步走向完善,教學實效性的問題也隨之得到更多探討和研究。技工學校機械專業的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做到“五有”,教師還需用更多的教學理念去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相信無論是機械專業的理論課,還是其他專業領域課程同樣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為技工教育形成完善的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才能為解決社會對技術人才供求兩需的矛盾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姜大源.關于職業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江蘇教育,2010(18):23-25.
[3] 李興洲.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有效教學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4] 張彩紅.如何提高技?!皺C械基礎”課堂教學效果[J].職業,2011(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