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軍
如果要在互聯網行業中篩選一個最熱門的詞匯,“生態”應該榜上有名。所謂的“生態”,一般指代的就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或產品)有著其他公司(或產品)所無可替代的優勢,憑借這種優勢企業(或產品)就能夠實現價值增值和循環發展。
“生態”的表現特征之一是“離不開”。用戶離不開蘋果手機,是因為手機的功能超越其他所有的同類產品,其背后的蘋果商店里有用戶需要的種種場景及應用。中國用戶選擇在京東上購買商品,除了價格優勢之外,遠超同行的配送速度和良好的售后也是參考標準,價格、物流和售后等優勢的疊加就成了京東的生態。
“普遍使用”和“離不開”幾乎是所有企業生態的特征,在互聯網世界,生態代表企業擁有海量用戶,而用戶就是互聯網的最大價值。我們所說的大數據、云計算,其根本皆是用戶,這毋庸置疑。
本期雜志的報道內容中,涉及到很多互聯網企業。大到騰訊、小米,小到目前只有一種智能產品的丁盯,他們都有各自的生存邏輯,抑或稱之為生態。以騰訊為例,眾所周知這家公司的QQ用戶數達到了8億多,微信用戶數也突破了5億。以小米為例,銷售累計破億部的智能手機和幾千萬的米聊用戶,就是小米的生態。而丁盯的陳彬在暢想愿景的時候,提到的仍然是用戶。他說,中國擁有4億個家庭,每5-8年就要更換一遍門鎖,這就是留給丁盯智能門鎖的努力方向和空間。
得用戶者得天下,這在中國互聯網體現得最為明顯。為了獲取用戶,商家也是無所不用其極。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在玩命地驕縱著消費者。每年數次的電商大戰背后,得利最多的是用戶。動輒數億的打車補貼,得利最多的是用戶。手機制造廠商此起彼伏地降價,得利最多的還是用戶。
克里斯·安德森用免費來詮釋網絡經濟,有一定的道理。互聯網企業為早期的用戶提供服務如果采用“收費”的方式,很少能夠成功。以微信為例,其新增一個用戶的成本高達50元,稱之為“負費”經濟可能更為貼切。
互聯網企業為什么如此大方地對待消費者?答案不言自明。因為幾乎所有的資本故事,都是從用戶講起的。微信擁有不到6億的用戶,估值卻高達640億美元,換算過來就是每個用戶能夠讓騰訊的估值增加超過100美元。而免費的下一步就是收費,當用戶對前者產生依賴之后,互聯網企業的收獲時機也就到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