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肇啟明

最近,濟南、天津等地的部分出租車司機用“釣魚舉報”和圍堵勒索等方式,對“專車”實施了報復,原因是“專車”搶了他們的生意。
作為一個生活在北京這座城市長達十年之久的北漂,至今為止我還沒有買車的資格。出門辦事,首選打車。大多數消費者可能都和我差不多的心情,在面對大多數北京的出租車司機時,對于他們的挑客行為總是無言以對。
路遠的不拉,路近的不拉,離家遠的也不拉……無論是烈日當空還是寒風凜冽,任你怎么招手,出租車都是亮著“空車”的燈,從你身邊呼嘯而過。我從來沒有因為這而舉報過一次。因為有點經濟學常識的人都了解,不能全怪司機師傅。作為一個特許經營的行業,出租車行業長期以來一直被指稱為“壟斷”和“既得利益者”。市場并沒有完全放開的市場,在服務和用戶體驗上,多年來幾無提高。
但是突然有一天,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有一種變革傳統出租車行業的全新模式為之誕生,真正為解決消費者出行的創新者開始進入了這個行業,是不是值得高興?對于消費者而言,答案是肯定的。
滴滴、快的、易到用車等等,就是出租車行業的“攪局者”,以這幾家為代表的“互聯網+交通”的創新引擎,從一出現就讓消費者看到了希望。從前期的補貼大戰,到如今不斷下沉,在服務上更新換代,大大地改善了消費者的出行難題。但這幾家公司從創辦伊始,就受到了諸多的“限制”。從主管部門到相關法規,再到利益被“侵犯”的出租車行業的抵制,讓“滴滴”們的創新有些投鼠忌器。
我是一個滴滴打車的重度用戶,也就是說我現在出門首選就是打開手機“滴滴”一下,然后坐在家里等專車“接駕”。最近,滴滴又開發了快車和順風車服務項目,前者是針對“打車難”而開發而出的經濟適用的出行方案,與出租車相比,它不僅取消了起步價,而且在公里單價上有明顯的價格優勢,甫一問世就吸引了絕大多數的打車客。而“順風車”項目則是全新的拼車服務,不收取乘客和司機的任何費用,通過大數據的平臺,全面地解決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出行難題。
長遠看,互聯網打車的應運而生所帶來的影響將是巨大的。一方面,它能夠有效地解決過去打車難、打車貴的難題,通過過去幾年的實踐,這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論證。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改善交通出行狀況,順風車等創新應用,也是低碳出行的切實體現。而且,快車、專車的蓬勃發展,也能夠帶動相當一部分就業,讓廣大的社會人群都能夠充分享受到互聯網發展帶來的紅利。這些優勢,是過去以特許經營為特征的打車行業所難以企及的。但是,目前看到的現實對于滴滴這樣的創新者們卻是不樂觀的。6月2日,北京市交通委運輸管理局、市交通執法總隊和市公安局公交保衛總隊共同約談“滴滴專車”平臺負責人,明確指出私家車和租賃車輛配備駕駛員,從事按照乘客意愿提供運輸服務并按里程和時間收費的客運服務,違反法律法規。隨后,滴滴公司表示,將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進行自查整改,開展合法業務,同時進一步加強與政府部門合作,建立數據監測平臺并與政府部門對接,開放平臺人員、車輛及訂單相關數據信息。
李克強總理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談到“互聯網+”,真意便是變革傳統行業使之重新煥發生機。滴滴和快的進入市場之后,面臨著很大的司機人才缺口,出租司機再就業搖身一變即可完成。鑒于互聯網能夠給出租車行業帶來的諸多便利,的確值得當政者思考如何讓滴滴這樣的企業及其服務通過合理引導而合法化的途徑。
如果傳統的出租車行業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不如就放開行業準入,讓更懂得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人來做;如果既有的法規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那就變革法規,而不是削足適履,將商業創新扼殺在搖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