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錢玉娟
對于今年即將從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的應屆生來說,能夠進入一家傳統的電視或廣播媒體單位工作,便被視為端起了“鐵飯碗”。然而,就在同學們擠破腦袋開始競爭的時候,成績優異的李杰卻變換賽道,成功入駐一家上線僅兩年有余的音頻線上平臺,自主實現著“主播”夢想。
李杰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她只想有個地方聊聊音樂,給未知的線上聽眾講一些溫暖人心的故事,而荔枝FM給予她一個充分發揮的空間。
“我從去年末加入荔枝FM,壓根沒想到僅半年時間里便會擁有近萬名聽眾。”言語間,仍然充滿著李杰對自己“破釜沉舟” 般畢業選擇的驚訝不已。
打開李杰口中所說的電臺APP,首頁顯示著“人人都是主播”的字眼,在品牌得以宣傳之余,還成功吸引了無數像她這樣胸懷主播夢想的人參與進來:通過手機下載APP,然后開設自己的電臺后就可以錄制節目,在線傳播。
由于節目愈發受歡迎,李杰甚至決定再新增一檔節目,并應聘成為這一音頻線上平臺的簽約主播。她沒想到,在古老的收音機將要被遺忘的時候,移動電臺卻可以在聽眾的耳朵里開拓出一片新市場。
事實上,在傳統媒體的戰爭中,電臺一直處于弱勢,甚至在李杰這樣的科班學生看來,“電臺時代早已成為過去”。尤其是近幾年,當傳統電臺逐漸淡出大眾視野,只存在于交通工具中時,移動電臺正悄然崛起。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主流且活躍的電臺APP有20多家,而已經獲得投資的至少有包括蜻蜓FM、荔枝FM、多聽FM、考拉FM、喜馬拉雅電臺等7家在內。盡管我國的電臺APP應用近兩三年初起步,但整個音頻市場卻得以迅速發展至百家爭鳴的狀態,并且各電臺APP間的競爭愈演愈烈。
據速途研究院發布的《2015年一季度移動電臺市場分析報告》顯示,當前我國的移動電臺APP下載量暫時分為三梯隊。截至2015年3月31日,蜻蜓FM累計下載量以16713萬次位列第一,考拉FM電臺排名第二,下載量為13606萬次,喜馬拉雅電臺以12290萬次排在第三位。
而從用戶量規模來看,據艾媒咨詢發布的數據顯示,最近一年,在線電臺用戶數和用戶活躍情況都比過去幾年明顯上升,僅2014年的用戶量比去年大概增長了35%。更有資料顯示,蜻蜓FM以2億用戶量高居全行業前列,而緊隨其后的便是擁有1-1.5億用戶量在內的喜馬拉雅電臺和考拉FM。至于在最新一輪融資估值上來看,以上三者則都集中在10億-13億元人民幣的規模范圍內,而這也從側面反映著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
盡管,移動音頻行業已經火熱,但在蜻蜓FM創始人兼CEO楊廷皓看來,“從行業整體綜合而言,中國仍處于發展初期。”特別是相較美國700億的網絡有聲市場,我國的這一行業仍處于萌芽階段。
無疑,一個初具規模的新興市場正在中國產生并發展。
不過,眼下這一市場內正顯現一個更為突出的問題——大多數移動電臺的盈利模式尚未清晰。
與傳統電臺不同,移動電臺占據著移動互聯網垂直平臺的優勢,這在多聽FMCMO柳楊看來,像多聽FM一樣的移動電臺擁有的大多是年輕受眾,“不少移動平臺上的用戶都在使用比較網絡化‘接地氣’的語言,有些節目還比較個性化、活潑、有風格,且不受時間限制,這都區別于有著諸多受制因素的無線電臺。”
對此,楊廷皓也表示,“從目前來看,移動電臺在用戶端受歡迎的程度還是比較高的,部分電臺也獲得了不錯的用戶規模。”不過,他還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當前橫亙在移動電臺面前的難題主要是,“初期大家都在通過燒錢贏得流量,卻未能及時并有效地將流量變現。”
從公開資料可知,目前各家都在積極地探索相應的盈利模式,僅蜻蜓FM公布了2014年營收5000萬元,更憑借這一數據一舉獲評中國最大的移動電臺APP。而據《中國經濟信息》記者深入移動電臺市場調查時獲悉,大部分電臺都不太考慮收入的問題,成立至今還沒有正式開始商業化進程,而像蜻蜓FM或荔枝FM反倒通過探索社區化或電商模式來促進盈利。
在可觀的用戶量之下,移動電臺如何進行運營和盈利?在柳楊看來,“未來的商業模式已成為當下各移動電臺亟需思考的問題。”
的確,移動電臺要想走向成熟,除卻思考技術的更新迭代之外,究竟是發力于廣告?還是開發社區抑或引流做電商?很多平臺甚至將自身的盈利模式表現得都不夠明朗。
對此,楊廷皓則指出,從當前來看,不少品牌廣告主選擇在移動電臺進行廣告投放,這成為移動電臺發展的主要收入。“目前不少電臺出現狂飆突進式的市場增長,對此,同業需要明確的是,盈利并非主要任務,關鍵是把控好電臺節目的內容及傳輸質量。”
另外,他還就移動電臺未來的發展模式提供了可能的三個方向:向用戶收費,向廣告主收費,和機構、藝人合作收費,“目前來看,國內從用戶端收費這條路可能比較難走。”楊廷皓說。
針對一些移動電臺新增社區功能,或有意將部分業務轉向電商的趨勢,楊廷皓認為,移動電臺之所以這樣做,目的是對已形成圈子的用戶加以沉淀,再用其他方式通過流量實現變現。“這也不失為一種盈利模式的探索。”
顯而易見,傳統電臺是以主播為中心,而移動電臺則要以用戶為中心,這就對移動電臺形式的內容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柳楊看來,“移動電臺在用戶體驗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在目前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各移動電臺應該使內容更包羅萬象,交互性更強,而如何給用戶一個更流暢,更便宜的收聽環境,或許也是移動電臺需要考慮的一個方向。
不可否認,各家移動電臺都處于“燒錢”階段,但自去年年底,資本的頻繁介入,讓這一市場內的從業者開始摸索成熟的商業模式。尤其伴隨眼下車聯網的興起,移動電臺也在尋求借東風。
試想一下,在駕駛汽車的過程中,司機想要對外接收到信息也只能是通過音頻,所以汽車中的智能硬件會是諸多移動電臺盈利的突破口。更有美國調查機構HIS發布數據顯示,到2019年,將會有924萬輛汽車與移動電臺進行整合。
《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了解到,喜馬拉雅在不久前將主力資源投入硬件研發,不僅決定與汽車廠商合作預裝進車,更自建硬件與手機 APP 同步音頻播放的“車載隨車聽”。
當然,有此設想并投入實施的不只喜馬拉雅一家,目前,蜻蜓FM在汽車前裝領域,已與沃爾沃、福特、寶馬、上汽集團、標致、雪鐵龍等整車廠商均有預裝合作;而多聽 FM 也推出了車載網絡電臺“車聽寶”;考拉FM也與路虎等汽車企業合作開發出類似的智能音箱產品等車載硬件。
“雖然目前大多數移動電臺企業銷售的智能硬件還未帶來盈利狀態,但我們更多是把期望寄托在其背后所創造的廣告價值。”楊廷皓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通過車載硬件,移動電臺或可將音頻中的廣告精準投放給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人群。

●隨著整個音頻市場的日趨成熟,以蜻蜓FM為首的移動音頻企業紛紛創新探路車載平臺以及可穿戴設備,寄希望成為基于移動互聯網以及車聯網的跨平臺音頻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