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燕
三個人做朋友,彼此之間是很難一碗水端平的,總有一個人或多或少被忽視,而來自于朋友的忽視,確實挺容易讓人受傷。你可以委屈,可以脆弱,可以矛盾,因為這些不舒服的確存在。但是,不要就此陷入弱者思維。
什么是弱者思維呢?打個比方,周末在家,如果你的兩個朋友打電話叫你一塊兒出去玩,你就很開心。如果她們倆出去看電影了,沒有找你,你就會覺得自己被冷落了,打電話給她們:“你們倆到底什么意思?我一個人在家沒事兒干,你們去看電影之前給我也打個電話有那么難嗎?”甚至可能你連電話都沒打,只是默默假裝什么都沒發生過,但想要一個說法的沖動卻一直在你腦子里打轉。我想你多半有過這樣類似的經歷,那么你有沒有覺察到,在你開心或者委屈的那個瞬間,你似乎已經忽視了自己的主觀意識。你以為你只是白開水,糖來了你就變甜,鹽來了你就變咸。你有沒有想過你完全可以是主導者?你可以選擇是一個人、兩個人或者三個人,并且讓大家都可以熱熱鬧鬧、開開開心?
我們在這里不討論劉文和王小雙的問題,當然不是說她們就沒有問題。不談她們的理由在于,極端地講,交往這種高級活動,你一個人就是全部了,無需配角。因為我們在與他人交往之前必然會在電光火石間先和自己交往:自卑、自信、自傲、自喜、自憐、自責、自謙……然后用這些結果去和別人交往。弱者思維下的自我交往結果就是:我只能被動等待別人對我好或者我只是想要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你想想看,你跟在她倆后面玩手機時有沒有過這樣的心態?
最可怕的是,弱者思維會帶來一個邏輯:既然你是我朋友,就該無條件地照顧到我的心情。事實上,心理學的社會交換理論認為個體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為他們都從相互交往中通過交換得到了某些需要的東西。通俗一點說,你之所以和你的朋友交往,是因為這樣會給你帶來你想要的好處,這種好處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能是物質上的。同理,你的朋友和你交往也是這個原因。聽著好像殘酷又直白。仔細想想,就是這么個道理。一個人對你沒有吸引力,不能給你實質上的幫助,甚至不能讓你的自我感覺良好,除非你是上帝,有著與生俱來的受難精神,不然,你為什么要和他做朋友還要去照顧對方的心情?因此,不難理解,劉文和王小雙更要好,一定是因為她們在一起能從彼此那里感覺到更多的“好處”。這點上,你可能確實稍遜一籌。
但只要你不陷入弱者思維,她們再要好對你都不會有傷害:假如你十分留戀和她們在一起的溫暖,就主動用你的包容和付出去交換;假如你覺得累,你可以主動放棄,去選擇另外一個讓你心甘情愿交換“好處”的對象。有期待的“忍耐”可以很美好,放棄也絕不意味著孤獨和惶恐。當然每個選擇都是有成本的,而“作出選擇,負擔成本”正是拒絕弱者思維的唯一妙方。是“多余”還是“核心”,你說了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