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華 劉潔
方志敏踐行“人民宗旨觀”的現實啟示
何建華劉潔
[提要]方志敏在領導贛東北、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艱苦歲月里,創造了“方志敏式”的革命業績,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信仰是中國共產黨“人民宗旨觀”的鮮明寫照,對今天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學習方志敏愛國愛民的思想情懷、盡職盡責的工作業績、清貧廉潔的人格風范,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方志敏;人民宗旨觀;教育意義;
今年是方志敏為革命為人民殉難八十周年。方志敏在領導贛東北、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艱苦歲月里,創造了“方志敏式”的革命業績。究其原因,是方志敏堅定地踐行了中國共產黨人民宗旨觀。在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對我們深刻理解和實踐中國共產黨人民宗旨觀,做好各項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啟示。
愛國愛民是一種對祖國、對人民飽含熱愛的崇高情感,是方志敏人民宗旨觀形成的原動力。在方志敏看來,人民的利益就是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愛民就是熱愛國家和民族。方志敏在獄中飽含深情寫下的《可愛的中國》一文,是他愛國愛民思想的真情流露,是中國共產黨人民宗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方志敏精神,就是要在思想觀念上牢固樹立黨的宗旨觀,就要求我們的黨員、干部必須在思想觀念上時時刻刻、事事處處裝著人民、想著人民。
一是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倡導人民宗旨觀,堅持群眾路線,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脫離群眾是執政黨的最大危險。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等各種問題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全黨范圍內大力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出要“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對于黨員干部如何密切聯系群眾、改進工作作風,方志敏就是一面“鏡子”。當代黨員干部要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二是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黨無限忠誠、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是方志敏精神的本質特征。在方志敏生活的那個年代,愛國就是要徹底推翻反動腐敗的舊勢力,建設屬于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國家。革命的愛國主義成為他不斷奮斗的力量源泉,艱苦的物質條件、長期疾病的折磨和惡劣的政治環境,從未動搖他革命的信仰和決心。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時代賦予愛國主義與時俱進的歷史內涵,在踐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當下,黨員干部要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熱愛社會主義中國,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自覺將個人命運融入民族發展的大業中。
三是奮力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方志敏把“為工農階級謀解放”和“為民族謀解放”融為一體,認為我們實現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獨立奮斗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全體中國人民都能在獨立自由的國度里過上幸福生活。習近平總書記率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1],其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我們學習和研究方志敏,弘揚方志敏精神,就是要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程中貢獻力量。
一流工作業績是踐行人民宗旨觀的內在要求,是方志敏革命貢獻的具體表現。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方志敏立足實際,艱苦創業,率先垂范,開展“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2]。方志敏在領導革命根據地的工作中,創造了“方志敏式”的革命業績,各項工作堪稱典范。學習方志敏精神,就是要求黨員、干部牢固樹立以人民為本的從政方式和工作方法,盡心盡力干好本職工作。
一是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方志敏在革命斗爭中,真正踐行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保持了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保證了群眾路線作為黨的“生命線”,使黨的事業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今天,面對新的形勢、環境和任務,我們各級黨員干部應如何做到為人民服務?應樹立怎樣的工作政績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一心為民、干干凈凈,共產黨人的政績,就是做暖人心、穩人心的事,就是解決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事,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黨員干部都要始終把人民的利益置為首位,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觀,努力在為民動真情、謀利益中實干,自覺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來檢驗黨員干部的工作和政績,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落到實處。
二是求真務實的做好工作。求真就是面對實際,實事求是;務實就是堅持腳踏實地,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高度負責。在革命和建設工作中,方志敏注重調查研究、注重組織建設、注重工作實效?!翱照務`國,實干興邦。”[2]當前,我們面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歷史使命,拒絕空談,實干興邦,顯得比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為重要。黨和人民的事業說到底是干出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建設只有在實干中才能轉化成實踐,人民生活狀況只有在實干中才能改善,發展中的難題只有在實干中才能破解,民族復興大業只有在實干中才能實現。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員干部要求真務實,推陳出新,創新創造。
三是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在艱苦卓絕的贛東北,方志敏帶領工農群眾艱苦創業,創建出了“蘇維埃模范省”。當前,我們正努力實現的中國夢,既是一個輝煌燦爛的前景,也是一個長期艱苦奮斗的過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發展是不平衡的,還存在相對落后和貧困的地區。越是在相對貧困的地區,越是在困難的地方,越是在矛盾和困難凸顯的時候,越需要黨員干部;貪圖安逸,不愿意到這些地方工作,或者即使去了也講條件、鬧情緒、不安心工作,則不是黨和人民需要的干部。因此,黨員干部應該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率先士卒,帶領人民群眾艱苦創業。
方志敏被俘的那天全身上下只有一只舊懷表和一支鋼筆。從事革命斗爭十余年,“經手的款項,總在數百萬元,但為革命而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業?!保?]方志敏的“清貧”、“廉潔”,真是曠世之聞。時至今天,清貧廉潔應是黨員干部的基本素養。學習方志敏精神,就是要求黨員、干部牢固樹立以人民宗旨高于一切的思想,做清貧廉潔的擁護者和實踐者。
一是追求“清貧”的思想境界?!扒遑殹辈粌H是黨員干部應有的財富觀,還應是黨員干部追求的高尚人生境界。思想上的“清貧”是一種清廉的人品修養,是一種堅忍的人格形象,是一種精神上的堅守。在價值觀念多元化的今天,黨員干部要自覺加強自身修養,培養高尚情操,做到修身慎行,懷德自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減少應酬,抵制庸俗,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學習充電、消化政策,多下基層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況,多系統思考和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發揚共產黨人甘于“清貧”的精神,真誠履行“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神圣職責,心甘情愿以自身的“清貧”換取人民的“富裕”,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二是抵制“糖衣炮彈”的誘惑。時下,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不僅大案要案時有發生、令人觸目驚心,而且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現象較多存在。習近平總書記告誡黨員干部“當官就不要想發財”。為官者對于財富的追求往往會導致人格扭曲、道德敗壞。在任何時候,黨員干部都不能丟掉“清貧”這一精神瑰寶,甘于清貧,廉潔自守,對一切腐蝕誘惑保持高度警惕,慎獨慎初慎微,做到防微杜漸。在各種誘惑面前絕不動心,自覺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線,提高拒腐防變的能力,提高抗風險能力,遠離享樂主義、奢靡之風,認真履行好執政使命,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
總之,方志敏的革命實踐與工作業績,鮮明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民宗旨觀的思想內涵。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學習方志敏精神,踐行人民宗旨觀,就是要緊貼實際,推進“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
[1][3]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方志敏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何建華(1963—),男,東華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與經驗;劉潔(1989—),女,東華理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江西南昌330013)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本’思想研究”(MKS0901)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