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淑珍 周琦娜 段婉君
江西現代生態村落建設初探
鄒淑珍周琦娜段婉君
[提要]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江西省鄉村建設也在加快發展步伐。隨著生態文明理念不斷地深入人心,思考如何將生態建設和村落建設相結合,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當前國內外村落建設的學術研究現狀進行概述與分析,從前沿問題入手,探討現江西現代生態村落的發展趨勢,有利于助推我國農村建筑建設發展。
江西;生態村落;農村自建房、民居、綠色新農村
江西村落住宅建設往往是以自建為主,它不同于城鎮住宅有更合理的規劃與設計。在鄉村建筑的研究上,基于對村落的保護,我國對傳統民居的研究較多,而對如何使建筑更加綠色、更加生態化相關的研究較少。隨著生態思想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從多角度對鄉村建筑的生態建設方面進行了思考與探討,這些成果對我國的農村建筑建設有著重大的幫助與指導意義。
(一)國內的學術研究現狀
國內的鄉土建筑生態學的相關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開始。如《生態及其與形態、情態的有機統一》(單啟德1992);《生土建筑》(荊其敏1995);《為擁有可持續發展的家園而設計》(王竹等,1996);《鄉土建筑——跨學科研究理論與方法》(李曉峰2005)。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我國在鄉土生態建筑學研究的初期,重新認識鄉土建筑生態價值,借鑒鄉土建筑生態設計原則以及倡導鄉土建筑生態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此外,還有直接關于鄉村住宅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對一般性的農村住宅進行調研并提出建議,引導鄉村居民建立自建模式。如重慶大學金觀強在其碩士論文《城鄉統籌下農村住宅自建引導策略研究——以鄂東南、川渝的村落調研展開》中,通過對新農村建設現狀的研究探討,提出一種有目的的農村住宅引導自建模式,建立農村住宅自建引導框架,形成一套面向農村現代化轉型及解決農村住宅建設現狀問題的農村住宅建設的可實施性策略。[1]
②針對當地的鄉村環境、地域特征及文化來進行村落的住宅設計。如劉翔的碩士論文《欠發達地區新農村住宅設計研究——以重慶市潼南縣為例》中,將焦點放在了欠發達的地區潼南縣,從住宅類型、面積、戶型、結構等方面深入分析當地的農村住宅設計,并且從使用對象、建造方式、文化特征、功能空間等方面將潼南縣農村住宅與發達地區農村住宅進行比較和歸納,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措施。[2]
③結合當地地域對農宅節能、材料、建造等技術方面的研究及探索。孫佳媚、張玉坤等在《綠色建筑技術在村鎮住宅建設中的探索與應用》中介紹了貴陽市花溪區石板鎮山新村綠色住宅示范工程,該工程主要從節約用地規劃和住宅單體設計的角度,進行了建設低價、節能、環保的村鎮住宅的實踐,為大規模的村鎮綠色住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3]
④結合新農村建設的農村住宅環境、設施改善及建筑組合模式的探討。容詠勤在其碩士論文《綠色村鎮住宅建設模式研究》中,將綠色村鎮住宅、綠色建筑和傳統農村住宅的對比分析,歸納出其特點及影響因素,提出了適宜我國村鎮發展現狀的三種綠色村鎮住宅建設模式;還從政府政策、財稅優惠、監督管理三方面,提出了開展綠色村鎮住宅建設的對策建議。[4]
此外,與生態化鄉村有關的文獻還有生態美學、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城鎮生態建設發展等方面。如曾繁仁在《試論生態美學》中提出生態美學是在新時代經濟與文化狀況下提出的人與自然、社會達到動態平衡、和諧一致的處于生態審美狀態的存在觀。[5]王廣軍、趙志忠在《生態城鎮建設理論探究》中在總結、分析了目前我國生態城鎮建設現狀與趨勢,研究和探索在我國進行生態城鎮建設的途徑和內容,并分析了我國生態城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措施。[6]
從上述的理論研究現狀可以看到,我國對于鄉村住宅的設計研究、綠色生態農村住宅建設方面的研究正在穩步前進中,也越來越受到相關領域的關注。這些理論大多是集中在有規劃或有條件的村鎮,針對于很多規劃不完善、條件欠缺的鄉村地區,如何將生態的自建房引入其中,需要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二)國外的學術研究現狀
英國在1990年頒布的《辦公建筑環境負荷評估法》成為第一個綠色建筑評估辦法。英國的綠色建筑以住宅建筑為主,近幾年來,英國的綠色建筑建設實踐呈現出“自然化、簡單化、低科技化、低成本化、庶民化、建造本土化、因地制宜化”的新趨勢。[7]這種趨勢也正是綠色鄉村住宅的趨勢。
在這方面,國外強調的是地區的整體建設,對自然、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將經濟的開發與其文化、城市發展相結合,并提倡公眾參與其中。國外前沿研究和成功經驗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公眾參與到村鎮規劃和建設中。如法、德等歐洲國家強調以人為本的制定規劃;村鎮建設中居民互幫互助。另一類是在不同經濟條件下,促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結合當地文化,關注鄉村自然環境,在建設規劃中可持續發展經濟。如日本的村鎮綜合建設示范工程、韓國的新村運動、英國的中心村建設等。
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差異,在設計理念、建造水平和施工技術等方面發達國家的鄉村建設相對于我國成熟很多。在這些地區的建設中,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農民的積極配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們對自然環境和原有鄉村空間形態的尊重,還有成熟的建造經驗和高度的環保意識。
在建筑實踐方面,有以探索自然通風為主要特征的管式住宅建設模式的印度建筑師查爾斯·柯里亞;畢生都在為印度的貧民們研究、設計和建造具有本土特性建筑的建筑師勞里·貝克;為便利窮人和災民建造房屋而創造的低造價房屋建造系統的伊朗建筑師納德·哈利利等人。[8]這些設計師的研究及實踐都是基于當地的地域和人文背景,以鄉村建筑的建構體系為主要內容。在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從實際出發,以合適當地的建造技術來建造當地建筑,對我們在建構方面的研究很有借鑒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鄉村的綠色建筑是靠其自身的人文和環境而發展起來的,其技術的采用和體系的形成都需要因地制宜,建立在本地區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結合的基礎上。
(一)江西鄉村住宅的普遍現狀問題
由于長期受到城鄉二元結構的限制,江西鄉村住宅建設水平遠遠落后城鎮住宅建設水平。江西農村同我國其他農村住宅現狀類似,都長期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鄉村住宅的發展相對于城鎮是大為落后的,除了存在建筑模式單一、房間空置、坐落無序等現象,還存在諸多的普遍現實問題。
①鄉村建設不規范。村莊規劃、建筑設計、施工隊伍資質、監管機構等基本欠缺。大部分建設法規、規范、標準等對于當下的農村建設并不適合,使農村住宅建設處在無章可循、無人管理狀態。村莊日益外延,居住人口日益減少,既浪費大量土地,公用設施又止步不前。
②住宅存在安全隱患。究其因主要是農宅墻體承重、結構跨度等不科學、不規范,還有多變的氣候,農宅抗災能力相當脆弱。
③住宅節能效益低。江西村落住宅結構目前多為低層的磚混結構,門窗也不保溫不隔熱。贛北冬天室溫低,贛南則夏季悶熱潮濕。
④住宅設施配套不齊或無。鄉村建筑除墻體結構和外觀造型不科學外,設施配套幾乎沒有。儲水喝水靠水缸和壓水機,旱廁與畜圈在一塊,燒飯及采暖多以煤、柴為主,配套匱乏。
⑤鄉村景觀風貌較亂。很多村落的住宅存在窩棚亂建亂搭、柴草堆放無序、污水隨意傾倒、垃圾堆隨處可見、禽畜多為放養等現象。
(二)江西鄉村住宅建設發展中的問題
①在鄉村住宅的建設上沒有配套的設計和規劃,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更是無從談起。缺相應的技術規范和規劃,農村住區土地的有效利用甚微;缺乏低造價特點的建筑設計標準和指南。因此,雖然鄉村住宅在人均面積上高于城市,但在居住質量上卻落差巨大。
②在住宅結構、施工、質量和建筑材料方面,缺乏針對農村資源條件、經濟水平和施工能力的標準結構體系,也缺少對現有農村住宅功能、質量、能源消耗、安全性的評估體系,缺乏技術措施解決相應問題。
③多種形式的能源利用還較為空白。在農村住宅建設中能源利用如太陽能、地熱能、沼氣、雨水回收等利用形式,及其相應的技術標準和設備還是有待研究。
④現階段鄉村在垃圾、污水方面處理效率還較低。在垃圾處理和污水方面處理率在現階段較低。目前,我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發展剛剛起步,生活垃圾處理還處于由堆放到處理的階段,雖然焚燒、填埋和堆肥等技術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但是還遠遠沒有覆蓋廣大農村地區。[9]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廣,以及現今村落住宅大量的新建、擴建、翻新,許多致力于鄉村住宅建設的研究者正在尋找新的建設理念和方式,以推進現代生態村落建設的發展??偟膩碚f,主要有以下的發展趨勢:
1.建立適宜的自建模式引導農村住宅建設。目前,江西村落不僅住宅、構件標準化程度低,更為嚴重的是住宅建設的專業化分工水平較低?,F今,需要適當的用產業化的方式建立起一套適宜的自建模式,來引導農村住宅建設,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推進鄉村住宅健康發展。
2.建立生態化的村落住宅。當前,住宅建設都在追求者居住環境的生態化,它不僅包括對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的理解,還有對各種自然能源的節約和利用。住宅環境的生態化應包括以下特征:一是注重居住環境的綠化;二是注重新型建材飾材的采用;三是注重水資源的節約;四是注重利用自然能源;五是注重對小區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農村住宅同樣如此。臺灣建筑師謝英俊近年來一直對低造價可持續發展的建筑進行探索,他組織居民“協力造屋”,建筑材料很多是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追求建筑材料的完美發揮,以達到結構、材料、空間、美學和可持續建筑理念的和諧統一。[9]
3.建立多元化的農村建筑風格。由于江西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差異,不同建筑風格、技術、工藝和建材的住宅種類較為豐富。從江西傳統人居、鄉土住宅中提煉精華融入進現代創新潮流的住宅,從而衍化出更多適合本地人居住的住宅類型。這能體現江西鄉村住宅的地域化的個性特色,從而使江西的鄉村住宅發展煥發出更持久的生命力。
4.建設科技化的鄉村住宅。在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中,我國面臨著人口多、資源短缺等問題,農村住宅建設需要科技力量來促進。將可持續發展運用在建設領域中,朝著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生態綠色的住宅建設發展。楊偉菊和吳紹翰等人對低能耗的生態村鎮住宅設計進行相關研究,歸納出始于村鎮住宅的節能低碳技術,包括外墻圍護結構、通風采光技術、地下室蓄熱蓄冷、太陽能熱水系統、地下水調溫系統、太陽房與蓄熱墻系統、水資源回收等等。將綠色生態化住宅從理念轉為實際,為鄉村建筑的生態化做了較好的示范。[10]
5.農村住宅的低技術高生態化。江西農村住宅由于條件有限,高科技化的建設或高造價的建設在鄉村中實現的可能性較小,只有立足于當地的環境和條件,利用低技術高生態化的建設方式,才能將鄉村建筑的生態建設最大化。如吳恩融及其團隊于2007年在甘肅省東部地區一座落后的村落毛寺村中設計了“毛寺生態實驗小學”。就體現了“高科學,低技術”的設計理念,他們在設計時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盡量利用天然光和自然通風,并就地取材,以土胚、毛石、茅草、蘆葦等蓄熱和隔熱性能都好的自然材料作為主要建材,所有邊角廢料均循環再用。在施工時指導村民用簡單的工具并采用當地傳統建造技術進行。
當前,我國一些因地制宜的建筑策略和提倡住戶參與的互動建設模式值得借鑒和推廣。然而,有的研究實踐還限于技術層面以及地域范圍,有的還在試驗階段,并未推廣開來,且有的建筑生態化方式在很多欠發達的鄉村建設中可行性顯得局限,可實行性有待研究。江西現代村落建設要朝生態化方向邁進,融入這些新的建設方式及理念是探尋生態化鄉村建設的必經之路。
總體而言,未來鄉村住宅發展的方向集中體現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還體現了人對自身、對自然、對環境重新認識的過程。在江西鄉村建設的實踐探索中,應在全面了解本地的社會和經濟背景的前提下來進行,并且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礎上,鼓勵其加入到建設行動中。對于鄉村建筑的研究、發展必須深入了解和把握時代的脈搏,開發、建設出符合廣大鄉村最適宜的生態化住宅,這將有助于江西村落建設的發展開創出新的局面。
[1]金觀強.城鄉統籌下農村住宅自建引導策略研究——以鄂東南、川渝的村落調研展開[D].重慶:重慶大學,2012,(5).
[2]劉翔.欠發達地區新農村住宅設計研究——以重慶市潼南縣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8,(12).
[3]孫佳媚,張玉坤.綠色建筑技術在村鎮住宅建設中的探索與應用[J].華中建筑,2006,(24).
[4]容詠勤.綠色村鎮住宅建設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城市建設學院,2012,(12).
[5]曾繁仁.試論生態美學[J].文藝研究,2002,(5).
[6]王廣軍,趙志忠.生態城鎮建設理論探究[A].生態文明·綠色崛起——中國生態前沿報告,2010.
[7]伯納德·魯道夫斯基,高軍,譯.沒有建筑師的建筑:簡明非正統建筑導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10).
[8]王冬.鄉土建筑的自我建造及其相關思考[J].新建筑. 2008,(4).
[9]王振坡.中國農村住宅發展趨勢探討[J].城市,2009,(6).
[10]楊偉菊和吳紹翰.農村低能耗生態住宅設計理念與技術[J].建筑學報,2006,(3).
鄒淑珍(1968—),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周琦娜(1986—),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段婉君(1968—),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31)
2012年江西省社會科學藝術規劃課題“基于地域文化特性與鄉村居住空間構筑關系的江西村落建設研究”(YG2011131)。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