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麟鈞
農村警務治理的科學化研究
魏麟鈞
[提要]農村是國家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農村警務治理的科學化發展與基礎建設,對于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基層和諧穩定、構建和諧文明新風、確保社會大局穩定,都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和現實參考價值。
農村;社會秩序;治理;科學化
構建和諧農村是國家科學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抓手。農村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構成,是科學研究,具體實踐的根本著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基礎建設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一些新型矛盾糾紛和利益沖突出現,嚴重損害群眾合法權益,影響社會大局穩定。公安機關農村警務工作立足農村、扎根基層、服務廣大群眾,是新時期公安警務改革的科學化模式的有益探索。農村警務工作通過部署民警深入基層鄉村,深入百姓家中,教育、引導、強化廣大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充分利用基層公共安全資源,改善凈化農村安全環境,強化治安群眾聯防互助,有效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通過組織民警立足農村社區,深化公共安全宣傳,加強警民通力合作,進一步推動農村警務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基層平安建設,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糾紛,嚴厲打擊危害農村安全的違法犯罪,確保農村安定祥和、群眾安居樂業,為國家穩步快速發展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
1.職責定位的完善。傳統公安警務一般認為,警察是承擔嚴厲打擊犯罪,有效維護治安的準軍事化的國家行政力量,具有法定性、強制性、權威性的鮮明職業特點。而農村社區警務除了要履行以上工作職責,具有上述特點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性質,就是廣泛的群眾性。這是公安機關踐行為民宗旨,組織民警深深扎根農村,服務群眾的具體措施,也是維護基層基礎安全穩定的核心主導力量。傳統公安警務著重于應對各類治安突發事件,刑事犯罪案件,而現代農村警務主要是走訪群眾,及時幫助解決群眾困難和問題,及時消除潛在的不安定因素和違法犯罪萌芽,為群眾創造安居樂業的良好氛圍。
2.工作模式的更新。農村社區警務的推行,要求公安民警常態化的深入基層組織和群眾之中,與廣大群眾結對子、交朋友、拉家常,通過面對面、心貼心的服務交流,進一步密切警民關系,及時了解掌握社會治安動態和民意訴求,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農村,做好日常安全防范及社區服務。民警的管理效率與農村群眾實現互動促進,有利于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和促進更好發展。而傳統公安警務中民警主要通過法定強制權來開展社會治安管理,群眾的參與度、主動性、積極性普遍不高,實際工作成效和社會面掌控力還有待提升。
3.運行機制的高效。傳統警務是警察主導型,強調決策指揮的統一,行政強制的集中,是以發案破案為主要導向的機制。農村社區警務是扁平化指揮,綜合化的公安基礎工作,通過緊緊依靠農村廣大群眾,讓廣大民警真正沉下心思,深入基層生產一線,扎根農村社區,深入到群眾之中,努力創造良好的人際溝通互動,強化群眾歸屬感,培養積極精神,大大促進了鄰里守望,巡邏聯防,群防群治機制的有效落實,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農村安全防控資源,實現“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的科學工作目標。農村警務是警民協同型,強調防范為主,重在預防,服務民生,通過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及時消除安全隱患、排查矛盾糾紛,提前介入,有效化解,避免向嚴重違法犯罪的轉化。
4.宗旨精神的彰顯。傳統警務工作一般是圍繞發案數,破案率來對民警工作進行考評,導致民警的關注點多集中在如何依法懲治違法犯罪上,基層基礎單位和個人的公共安全防范工作,則還有很大的提升和發展空間。通過農村社區警務工作的創新和開展,民警的工作價值體現在了如何有效預防違法犯罪,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和更好地服務保障民生上,通過進一步科學完善工作績效考評指標,緊緊圍繞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來展開,把工作的評判權和發言權真正交給群眾,廣泛開展開門評警,民調評警活動,有效樹立公安民警良好形象,著力構建警愛民、民擁警的和諧警民關系。
1.強化法治意識,踐行法治精神。公安機關作為國家法定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機關,要進一步強化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教育廣大民警始終做到嚴格執法,熱情服務、把法治精神的要義和精髓貫穿于農村社區警務工作的始終,指導推動農村警務治理工作的科學化建設發展。
2.依法打擊犯罪,加強治安防控。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穩定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沒有穩定什么都做不成,穩定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和要求。派出所作為公安機關的基層工作組織,是農村社區警務工作的主體和重點。農村警務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打防結合,以防為主的指導思想,積極協助配合刑警、治安等警種,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努力凈化社會安全環境。要充分依靠群眾,廣泛發動群眾,熱情服務群眾,加強治安動態的分析研判,通力協作做好安全預防,全面消除安全死角和盲點,整合治安基層組織力量,做好全方位、立體化、多維度農村治安防控工作。
3.發揮示范作用,維護農村穩定。農村警務民警要嚴格紀律要求,注重言談舉止,語言文明規范,不斷提高自身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努力創新工作方法,改進工作方式,提高群眾工作藝術,堅決杜絕“冷、硬、橫、推”的錯誤行為,教育引導民警深入轄區農村,傾聽群眾呼聲,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幫群眾之所需、解群眾之所難,積極回應群眾對農村警務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努力贏得群眾理解、信任和支持。要按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要求,主動轉變執法理念,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規范執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群眾合法權益,推動農村形成和睦、和諧、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圍,以小和諧促進大和諧,實現大穩定、大發展。
4.深化群眾走訪,加強安全共建。廣大農村社區民警要充分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認真總結近年來開展的愛民實踐,開門評警大走訪活動的經驗做法,繼續組織做好日常走訪,主題實踐,座談討論,送愛心、送溫暖等活動,不斷深化和做好走訪群眾工作,進一步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要建立健全農村安全防范和治安問題工作檔案,經常開展針對性安全防范,消防知識等宣傳宣講活動。廣泛增進鄰里鄉親之間的溝通理解信任,做到見人知名,提人知情,開展鄰里守望,聯防共建,努力織密織牢社會治安防控安全網,共創平安、富裕、和諧新農村。
5.加強專業工作,夯實平安基礎。農村社區警務室是公安機關聯系群眾,開展專業工作的“微笑窗口”,要有效整合數據采集、人口管理、基礎統計,安全檔案等工作內容和資料信息,建立健全接待服務群眾,接受處置警情等工作制度和流程,廣泛收集各類治安信息,通過日常巡邏、隱患排查、安全防范等措施全面收集掌握各類信息。做好人口管理這一基礎性、長效性工作,對農村人口信息熟記于心,底數清、情況明,全面、系統、深入做好農村治安面管理,更好地服務預防和打擊犯罪。要整合各種力量,加強農村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不斷夯實治安防控工作基礎,確保農村社區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6.熱情服務群眾,共創警民和諧。教育引導農村社區民警牢固樹立胸懷大局,服務群眾的責任意識,不斷提升會做群眾工作,熱情服務群眾的能力本領,主動加強與農村廣大群眾的溝通交流,將公共安全管理寓于服務群眾的各項工作中,不斷創新服務群眾舉措,提升服務群眾質量,以熱情的服務,優質高效的專業工作贏得廣大群眾對公安工作和民警的信任感、支持度。在社區巡邏,辦理案件等執勤執法中,要真正將傳統管理型工作模式轉變為以服務民生為主導的服務型工作模式,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熱情接待群眾,及時救助群眾,主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要本著“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思想,盡最大努力為群眾排憂解難,推動形成警民關系一家親、警民共建保平安、警民和諧促發展的生動局面。
繼續深入推進農村警務治理,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全面依法治國,建設平安中國的內在要求,是加強改進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有效舉措,是提升公安警務工作效能,把握公共安全工作主動權、主導權的重心所在。我們要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堅持改革創新,堅持依法治國,堅持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繼續深化和全面推進農村警務治理的改革發展,不斷完善農村警務工作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農村警務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加強基層,夯實基礎,共創平安的重要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創造平安和諧的社會環境。
[1]周三多.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楊建和.公安管理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宣部理論局.理性看齊心辦[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李佳佳]
魏麟鈞(1987—),男,江西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科學技術哲學。(江西南昌33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