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積仁
過去中國改革開放30年間,最大的變化是基礎設施的變化,包括電力交通,高速公路,整體的治理環境,法律環境等等,使得企業在全球的競爭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基礎設施,它改變著我們生活的方式,改變著人和人的溝通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們很多的企業經營模式。它在創造了一些過去所沒有的形態,也在使一些傳統的行業正在消亡。
“互聯網+”的內容,這么幾條基本的特點:
第一個就是融合,互聯網通過把技術跟商業內容結合起來,創造一種新的模式。我們看到了電子商務,也看到了現代的銀行,還有未來的醫療,所有的東西把服務拿到最后的一公里,或者就在你的手上。我們可以24小時的買東西,24小時支付,未來24小時醫療,24小時的教育,所有的改變不是因為單純的技術進步,而是+之后的這個行業的本身帶來的巨大的變化而形成的一個新的商業生產。
第二個“互聯網+”,意味著在互聯網的平臺上,技術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們看到互聯網的下一步就是物聯網,物聯網的下一步我們看到的大量的可穿戴設備,我們看到我們獲取數據信息的形態發生了很大的不同。過去我們看到谷歌的眼鏡可能為了搜索信息來做的,這種技術延伸到汽車,變成了附帶的駕駛,延伸到醫生戴眼鏡給病人診斷獲得更多的信息。更大量的數據在背后的人工技術,在這幾年迅速的發展,許許多多的行業,都會因為計算而改變,計算會創造更多的醫生,計算會創造更多的人力資源。我們看到在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這僅僅是開始。有的東西可能還是遠遠的超出了我們原來的預測。比如說我們看到DNA的檢測價格變得越來越便宜,而它所獲取的數據越來越巨大。
第三個,我認為有更大的商業空間,就是社交。社交就像物聯網正在產生一個國家的概念,一個信仰的概念,一個宗教的概念,一個新聞媒體的概念,在網上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垂直的共同利益的相關者,共同興趣的相關者所組成的不同的群體,而這種群體所構造的新的學習業態,新的商業的生態,生活的生態,都會改變我們現存的世界,所以“互聯網+”一定會從+變成×。將來會慢慢構成更多的服務于某種價值體系的生態的一個平臺,這是我對這個的+,如果還不理解,就是現在所說的“互聯網+”一樣,后面你們怎么想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