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中國都將行走在創業創新的道路上,創業和投資都將更靈活、門檻更低。
之前,創業者和投資人非常缺乏社會資源的協助,更多依靠的是個人或者小團隊的力量。現在,創業者和投資人不再是“單兵作戰”,而是可以利用全社會的資源推動項目順利成長。
創業的形態也更豐富,之前是個人創業模式,現在,企業都開始出現創業平臺。例如,合伙人制本質就是創業平臺。小米、萬科、海爾、3M公司都是創業平臺。
從企業管理上來說,為了使企業員工的績效更大化,更徹底地激發員工的潛能和工作動力,同時也為了避免有才能的員工流失,把員工變合伙人和股東,把員工變創業者,成為當下的兩個選擇。前者如小米,小米是共同創業平臺,找到很牛的人才,并用足夠有誘惑力的股份留住人才一起創業,小米由此“去KPI化”。后者如海爾——海爾是提供個人創業平臺,提供資源,海爾自己占創業項目的部分股份。
現在,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下,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個人創業機會更有利。那么,你的企業需要成為創業平臺嗎?要成為創業平臺,又需要如何打造?合伙人制,股份如何給?
就此問題,本期《銷售與管理》雜志邀請資深人士從多角度給出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創業,人人當天使可好?
人人當天使是忽悠
人人天使這個提法不科學,只是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到這一步,需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每個人是不是具備當天使的條件,是不是具備做創始投資的的能力?做天使投資肯定是回報最大,風險也最大。那么這里最核心的是什么呢?
我做創始式投資前前后后有十年了,一半成功一半失敗,應該說成功率很高了,失敗的一半也非常慘痛。每每睡不著覺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成功失敗的問題在哪里?凡是成功的都是我懂的,主要是懂它的商業模式,第二個是團隊我特別熟,特別了解。這兩個因素加在一起都成功了。失敗的,基本上投的都是技術。比如幾年前投了視頻壓縮技術,一個50G的電影可以壓到兩百多兆,還原回來還是那么清晰,這能使傳輸成本、儲存的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可以改變電影發行的模式——想象空間太大了,激動不已,投,失敗了。為什么?不懂技術,開發方只是那么一說,就投了。所以我覺得人人當天使,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眾籌平臺忽悠人人當天使,就為了把自己平臺做好;忽悠大家都可以來入股,是讓自己企業盡快的獲得資金,或者獲得其它方面的。
二、企業要不要打造創業平臺?
三方面的考慮
在互聯網思維瘋狂肆虐的時代,很多企業都被迫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需要自己變成創業平臺,這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慮:
首先,企業要變創業平臺、進行自我顛覆,是時代的要求。“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踏上時代節拍的企業,但是一個企業不可能永遠踏上時代的節拍,所以企業要像沖浪者,趕上下一個浪尖。”而下一個浪尖就是互聯網時代的浪潮。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新的時代,它具有新的時代特征,互聯網時代的零距離、去中心化、分布式管理的特點,讓有著200年傳統的古典管理理論不再適用,改變了生產線、組織架構關系和資源部門的配置。另外,“互聯網+”由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提出,互聯網正在深刻改變著各個行業,企業只有進行自我顛覆,才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
其次,企業要變創業平臺、鼓勵員工創業,是激勵員工的要求。所有的企業管理者都知道,人才是企業最大、最具有競爭力的財富,企業中的人才——員工是企業重要的資產,如何將員工匯聚在一起為企業奮斗,是將員工當作雇傭者還是合伙人,是企業值得思考的問題。企業通過為員工提供創業平臺,為員工提供“零成本創業”的機會,有利于員工實現成就感、地位、理想等高層次需求,有利于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讓員工釋放出最大的價值,這對企業的發展、對員工的提升是一種雙贏。
再次,企業要變創業平臺、進行不斷創新,是企業長續發展的要求。企業要長續發展,基業常青,創新是其最好的良藥,而企業變創業平臺,能夠鼓勵員工創新,通過不斷的創新,裂變,推動企業不斷往前發展。不破不立,企業不進行自我顛覆的結果只能是被他人顛覆。
帝國型組織未來都會成為創業孵化平臺
原來的企業是帝國型組織,有非常強烈的等級,未來企業的管理體系一定會越來越扁平化。因為帝國型組織的管理層級,阻礙了企業對市場和用戶的感知,所以帝國型組織向扁平化的合伙制平臺轉變,現在是大勢所趨,無非就是怎么解決合伙制這個問題。
在企業內部,怎么解決合伙制這個問題?那通常情況下有三種做法:第一種,就是我們傳統的發放期權和股權。企業越有資本,越有在資本市場上表演的能力,發放期權和股權的效果越好;第二種,就是從商業模式分配上做高額分配,就是不給股權,給真金白銀;第三種,就是比較徹底的,叫創業孵化平臺。
帝國型組織未來都會成為創業孵化平臺。企業實際上相當于是利用它的系統、品牌、資源等,去推動一個個有能力的人在上面創業。但是平臺跟每一家企業、每一個人都是合伙關系,跟每一個人帶的一支團隊都是合伙關系,這在互聯網時代叫零距離、去中心化,是扁平化的機制,可以讓誰都能夠跟用戶保持更加密切的溝通,傾聽用戶的聲音,滿足用戶的價值,同時得到用戶的肯定。
未來的平臺有兩種模式,第一個叫員工創業平臺,第二個叫用戶復興平臺。就是所有人的薪水,所有人的收入,來自于用戶給你的錢。那誰去感知用戶呢?就是用一個又一個扁平化的創業組織去直接感知用戶,用戶肯定了,大家全部有收益。
整個公司給的是一種機制,給的是一種平臺,給的是一種品牌;這樣,我們現在看到,在互聯網時代創業非常明顯的,無論是打車平臺還是上門推拿服務平臺,它的公司模式都很簡單——平臺吸引流量過來,然后一個個有能力的人變成了獨立創業者,平臺跟他是三七甚至是到二八的分配關系,最后錢都是用戶支付、平臺統一來分配的。
這個模式為什么非常有效?因為它是最符合人性的。獨立的每個個體,原來都沒有創業的可能性,沒有支撐這個品牌的可能性,沒有支撐市場的能力;這個平臺也離不開一個個有能力的個體,所以這種合伙制的機制是離用戶最近的,最扁平化的,效率最高的。
未來每個企業設計這樣的機制,機制推行以后,你會發現,整個員工或者骨干,潛能都被充分的激發出來,完全是另外一種狀態。海爾集團從2005年開始,大概用了九年時間開始摸索這套體系。海爾原來那個帝國組織體系離用戶太遠了,它現在十幾萬輛家電配送車,都是平臺,用戶有需求了就搶單,搶單以后還要看用戶評價,由用戶評價來決定每一個人的收入分配。這個模式很多行業都是可以去借鑒的,這個趨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是不可逆轉的。
現在到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留人是最難的了。如果你不在內部機制上去解放自己,去顛覆自己,那你等著人走了去顛覆你。
創業平臺的路還很長
對于非平臺型企業是否需要轉變為創業平臺,我認為其首要目標還是要厘清搭建創業平臺的出發點在哪,企業是否達到搭建創業平臺所必須的天時、地利、人和。
現在國內做的比較好的由傳統模式轉向做平臺的如海爾、萬科等,它們之所以能夠轉變為創業平臺模式,正是因為它們在國內乃至國外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本身企業品牌的號召力能夠聚集相當數量的行業頂尖人才。頂尖人才是非常稀缺的,一般的品牌價值不高的企業能夠招聘到高端行業人才就應該慶幸了,根本不敢奢望行業頂尖的人才。
另外海爾、萬科這類品牌知名度高的企業,它本身的管理具有相當的基礎,這是轉變為創業平臺的重要基石。而在國內,大部分的企業還處在向管理要效益的階段,管理基礎還很薄弱,管理提升空間還很大。所以不要跟風,不要因為小米的成功蒙蔽了雙眼(站在風口上的豬都能飛起來),要理性的分析,先把自己的內功練好,打好基礎。績效管理在國內絕大部分的企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國內企業的管理者的專業素質還有待提高,人才作為創業平臺最不可或缺的資源,當企業管理和人才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再轉變為創業平臺并不遲。
“量力而行”,無須模仿
對于企業是否需要轉變為創業平臺,尤其是發展歷程較長、經營管理成熟的企業,個人認為需要“量力而行”,無須模仿。是否需要轉變,首先考慮其必要性與風險性,其次考慮其可行性與具體舉措。
企業轉變為創業平臺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使企業獲得持續、快速發展的有利態勢。“創業平臺”是基于新的人才激勵理念的一種發展模式和經營策略,是現階段以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眾多力圖創新發展、追求突破升級的企業激發組織和員工潛力與價值、推進企業快速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并非唯一有效手段,同時,模式的轉變必然伴隨著巨大的經營風險。
目前采取“創業平臺”模式的企業較少,在一些新興行業的初創型企業中應用較多,也有部分成功實踐案例。但對于發展歷程較長、經營管理成熟的企業,整體轉變風險較大;對于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而言,轉變理念、對實施過程的把控等均具有較大難度。即使有海爾這樣的龍頭企業較為順利的實施了模式轉變,對其他大多數企業而言,更多的僅僅是參考意義。
三、企業如何打造創業平臺?
四大轉變助企業成功打造創業平臺
企業在轉變成創業平臺的過程中,需要作出四方面的轉變:
首先,戰略需要做出轉變。企業轉變成創業平臺,相應的戰略也應做出調整,企業要建立企業領導者所希望達到的創新愿景,并形成企業員工對這一愿景的共享,要鼓勵創新,營造企業內部創業的有利環境。
其次,組織需要轉變。戰略決定組織,組織是實現戰略的支撐。若企業戰略轉變了,那么,組織結構也要發生改變。傳統組織結構層級眾多,層層匯報的組織結構不利于創新,企業組織結構要向扁平化發展。就像小米公司,解放團隊,忘掉KPI,組織結構扁平化,小米公司沒有KPI,通過用戶的反饋來驅動開發,響應快速。
再次,薪酬需要轉變。傳統的薪酬體系中,一個企業分為多個級別,每個級別有下限和上限的薪酬,不同級別線性增長,但是這對于創業小團隊并不適用,需要進行新的薪酬設計。如海爾,將工資分成四段,第一段是基本工資(生活費),到了第四段,可以分享,甚至有自己的股權;小米公司在團隊激勵方面也是給足團隊利益,讓員工“爽”。在人才競爭激烈的今天,沒有足夠的利益驅動,創新也將受到阻礙。
最后,文化需要改變。企業要變創新平臺,首先需要“重視員工”的文化!內部創業成功最重要的是人,是團隊,就如小米公司將人看得比公司制度更重要,讓員工發自內心的熱愛工作;中國的傳統文化講服從,服從家庭、服從君王、服從上級,企業需要從傳統的“服從文化”轉變到“創新文化”;企業還需要“以顧客為導向”,無論是小米還是海爾,他們都是將顧客放在第一位的,因為顧客直接決定了產品或服務有沒有市場,直接決定了內部創業的成敗。
那么,為了保證企業成功地轉變為創業平臺,還需為企業內部創業者提供人力資源、資金的支持、制度保障等各種有利于創業的條件。
內部創業者需要誰,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才,可以借助企業內部豐富的人力資源。比如海爾,開放用人權,用誰創業者說了算。
企業還要為內部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創業者們需要資金,但也不是所有的內部創業項目都會得到資金的支持,這就需要一個篩選機制。可以通過商業計劃書評選、演示等類似于風險投資篩選項目的方式,對內部創業項目進行評選,最終選出前景好、有創新、風險可控的好項目。海爾采取的方式是市場化,內部召開創客(創業者)大會,按照市場化的定價方式來決定企業估值。
企業轉變成創業平臺,相當于一個孵化器,而創業是高風險的活動,這就需要有相應的制度保障。企業應建立科學合理的風險監控機制和收益分配機制,既要控制創業過程中的風險,又要激發員工創業的熱情。
此外,企業要變成創業平臺,企業領頭人要在觀念、角色方面做出改變。企業領頭人要樹立創新觀念,鼓勵創新,明確推動并鼓勵員工創新的企業思路,同時要保證每位員工都了解這一思路。企業領頭人不再僅僅作為企業管理者,還是員工創業的導師。企業領頭人往往在企業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這些經驗財富可以幫助到進行內部創業的員工。聰明的管理者還會把自己的角色轉變為協調者,更多以“尋求幫助”的形象出現。將“命令”變成“感謝”,這是企業領頭人需要轉化的管理思維。
把企業變創業平臺的整體實施
要轉變成創業平臺,企業首先需要在戰略層面、組織與流程層面、績效與薪酬激勵層面進行統一規劃、統一部署、計劃實施。
首先是戰略層面。在互聯網時代,企業把員工變合伙人和股東,或者創業者,意味著需要放棄原來以企業為中心的戰略,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的戰略。員工進入創業平臺,就會與用戶資源緊密連接,在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體現員工的自身價值(雙贏策略)。
其次是結構和流程層面。在以用戶為中心的戰略指引下,用戶處于中間位置,聚合資源、合作方和員工,形成利益共同體。進入創業平臺的員工的職責和使命發生根本變化,必然導致傳統管理模式中的結構設計和核心流程出現較大變革,甚至是流程再造。
最后,績效與薪酬激勵層面。通常,一個企業分為多個級別和類別的崗位,每個級別有薪酬標準的上下限,不同類別也有差異,即傳統的“寬帶薪酬”體系,薪酬依據是每個人的工作崗位、工作時間、績效考核進行激勵和薪酬計算。但進入創業平臺的員工直接連接用戶,薪酬水平取決于連接用戶的梳理和為用戶提供的價值,這就意味著,考核的方式變成了用戶直接考核,考核壓力與員工收獲基本呈現正向關聯關系。
企業要變成創業平臺,對企業領頭人也有高要求。企業領頭人需要對“創業平臺”的核心意義、實踐價值有清晰、理性的認識,對現代企業經營理念、內部管理機制等非常熟悉,具備駕馭“創業平臺”這一激勵機制的能力;其次,需要清晰明確的變革思路、科學合理的轉型舉措、循序漸進的實施計劃應對變革風險和外部戰略環境的變化;同時,還需要堅定的毅力應對變革中的各種阻力和困難。
四、合伙人制的股份糾結
初創型企業一定要有個老大
對初創型企業來說,合伙人制是現在企業考慮的一個基本點。現在做企業,好多的基本要素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信息溝通的方式,企業運營的方式,資源的配置,都跟過去不一樣了,速度大大加快。現在一個企業,一個人上來玩還是一個合伙人團隊玩,決定企業發展的速度。
對一個公司的創始人來說,一定要把合伙人制準備好。不管是員工還是骨干,你要調動每一個人參與到事業中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上來就做一些股權分配方案甚至實施的機制,后續可能會帶來很多問題;不搞合伙人制,你的力量就沒有對手強大,對手可能反應速度、各個方面都遠超于你。所以這個辯證關系挺難拿捏的。
這要看自己的情況。如果創始人能力特別強,那可以設計一套期權激勵方案來實現;如果創始人能力不算強,可以找一個團隊來。雷軍很強大,他還找了幾個其他方面他不如人家的人來做。這樣組建的團隊,還是要有團隊核心的。初創型企業一定要有個老大,要不然會有很多事兒,不能很快的決策,不能很快投資。
一起玩是趨勢
合伙人制可能是企業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一幫人創業的時候,是把整個產業鏈上的人全部變成股東,但各人的股份是不一樣的。像阿里是十八個人,每個人的股份不太一樣;騰訊是十三個創始人,其中有七個核心創始人;還有360,360成功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它里面有很多人推廣;還有一個就是雷軍,他自己是得百分之七八十的股份,然后分一些給引進來的人才。所以說,更多人和股份、股權的結合是個趨勢,不管是從傳統的角度還是從現在來講,在中國需要一個核心創始人,或者核心的人員結構。
至于給股份的時機或條件,每個企業不太一樣。到底什么時候給,給多少?如果大家相互認可,一開始就可以給;如果有些人不認可,怎么處理?有時創始人分掉50%的股份,然后留著——其實這也是一個問題,留著最后幾個創始人自己用。
從兩個方向設計機制
創業平臺上的人拿了股份,有天不合適,想換掉他,但換掉他,成本很高。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我提供兩個思路:
第一個就是從內部培養骨干。在公司工作多年的骨干,其實是有很強的忠誠度的,而且你對他很了解。對這些骨干,你要去設計一些機制,讓他逐漸向合伙人的方向轉。
第二個就是你成為單獨投資的角色,相當于自己的公司是一個創業孵化平體,去投資一些有想法的員工的創業項目。比如小米現在有六七千萬用戶,小米用社群運營的方式鞏固這些用戶,它有能力去搞商業生態。雷軍如果要投資一百家類小米的公司(就是參股),他可以找到做裝修的,做充電寶的,然后把這些不同行業的業務與創業團隊納入小米的生態體系里面來;他做投資人的角色,同時給這些創業團隊提供流量,讓他們在小米的生態里面直接找到用戶,并要求他們按照小米的規則去玩,比如一定要極致的產品價格,沒有任何中間環節,比市場價格更具殺傷力,保證對用戶的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