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春
【關鍵詞】 初中;地理教學;創新能力;培
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2—0113—01
創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創新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思維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
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創造性思維不可缺少的因素,想象是創造的契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應鼓勵學生預見想象、超前思維,即通過對既有的地理環境推理想象未知的地理環境。
例如,學生對地外文明都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地球處于一個比較穩定和安靜的宇宙環境和自身具備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溫度、大氣、水等生物生存基本條件,去推測和尋找地球以外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和熱情,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加強求異思維訓練
求異思維就是根據一定的思維定向,另辟蹊徑,大膽假設,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它是創造發明的動力。因此,教師不應滿足于學生惟命是從、人云亦云的思維態度,而應有意識地安排創新環節,鼓勵學生進行創新。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九單元教材中的內容主要講的是不同發展類型的國家,內容很好。我在講課的時候,除了講解教材上的內容外,還添加了書本中沒有提到的國家讓學生進行比較:美國和日本農業現代化水平都很高,但依據各自的條件、國情,農業發展各有側重。前者因國土廣大,勞動力不足,農業現代化側重于高度機械化方面,農業機械向大型、寬幅、高速、聯合作業方面發展,大中型機器上普遍采用電子技術和自動控制等;而后者人多地少,地形復雜,重視生物技術、水利化和小型農機具的使用,糧食的單產很高。經過這樣的分析,拓寬了學生的思路,提高了學生分析鑒別的能力。求異思維就是啟發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去思考與之類似、相關的問題的一種方式,它的連續進行,可以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現思維的靈活性。
三、加強逆向思維訓練
逆向思維是創造發明的一種有效方法,面對需要創新的問題,當從正面難以突破時,如果能反過來思考,或顛倒過來考慮,也可能獲得與眾不同的新想法、新發明。魏格納根據大西洋西岸、非洲西部的海岸線和南美東部海岸線正如彼此吻合現象,打破“海陸固定論”這一思維定勢,運用逆向思維提出了“大陸漂移說”。逆向思維突破了習慣思維的框架,克服思維定勢的束縛,帶有創造性,常使人茅塞頓開。因此,地理課中教師有必要不失時機地加強對學生逆向思維的訓練,促進學生思維的流暢性。例如,假如地球公轉方向與現在相反,那么,我們現在生活的地球將是什么樣子的?假如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90度夾角,地球表面又將是什么樣子的?靠死記硬背是很難作出正確判斷的,因此教師如果能在地理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超乎常規、進行假象性推測的例題,讓學生思考回答或練習,既可豐富學生的想象,加深學生對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拓寬學生的思路,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從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加強發散思維訓練
發散思維是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經驗方式進行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探究的思維活動,通過探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讓學生堅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設置矛盾情境,把學生引入“矛盾”氛圍,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爭論。而正是這種心理要求,才能促使學生努力思考問題。例如,東經170°與西經15°相比哪個在東面?甲說:“東經170°在東面,西經15°在西面,因東經170°是東經,西經15°是西經。”乙說:“東經170°在西面,因為在所跨經度180°范圍內,西經15°相對于170°而言,在地球自轉的前進方向上,所以西經15°在東面。”這樣,通過學生對某一問題的不同思考,加強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思維的求異性,展示學生的創新本能。
五、開展第二課堂
開展第二課堂,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為創造性思維提供充足的營養。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在課堂教學中,但又不能僅局限于課堂。第二課堂形式是多樣的,如地理墻報、地理模型制作、氣象觀測、環保漫畫、環保小論文等,這些課外活動有利于幫助學生深化知識,增長見識,豐富情感,從而促進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增長。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