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其芳
【關鍵詞】 課堂教學;因材施教;定義;基本原理;要求;教學
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2—0077—01
一、因材施教的定義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學過程和課外輔導中,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個性、興趣愛好和能力等差異,對不同學生采取相應的教育方式,以滿足個別學生差別需求的過程。
二、因材施教的基本原理
由于遺傳素質、家庭環境和個人成長經歷的不同,在同一班級的小學生,雖然有著共同的年齡特征,但是在學習的成績、學習態度和方法、興趣和愛好、氣質和性格、稟賦和潛能等方面都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教師是對由個性完全不同的學生組成的集體教學,因材施教不是要求所有學生達到統一的規格和標準,而是適應每個學生的不同需要及可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三、因材施教基本原則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這一原則,對于教師有以下要求:
1. 充分了解學生。在共同的年齡特征基礎上,兒童的差異是絕對存在的。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須充分地了解每一個學生。除了學習成績之外,學生個性特征的各個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都是教師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地通過各種途徑把握每個學生的各方面的情況。
2. 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的差異不僅是客觀存在,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義不僅包括承認差異,而且包括尊重差異。在達到基本標準的前提下,教師應當允許學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異,并且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條件幫助他們得到最適宜的個性發展。良好教育的結構是大批個性充分發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標準件。正如杜威所說:如果從兒童身上舍去社會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抽象的東西;如果我們從社會方面舍去個人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死板的,沒有生命的集體。
3. 面向每一個學生。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觀念是,每一個兒童有權利得到適合于自己的教育,教師不能以任何理由忽視任何學生。
四、因材施教的教學實踐
在因材施教過程中,在把握上述原則的基礎上,要結合實際情況,從學生差異的各個方面有針對性地采取合適的方法。具體而言,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主要從以下這些方面著手:
1. 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績差異。由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認知方式等差異,在一個班中的每個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不一樣的,學習成績特別優秀的和特別差的人數相對要少,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處于中等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容易犯這樣的認識錯誤,即認為學習好的學生就是好學生,學習差的就是差生,從而特別重視學習成績好的優等生,而對學習成績不夠理想的后進生往往不夠重視,甚至還有一定的心理歧視。這個觀念一定要糾正過來。對于優等生,當然要重視,要對優等生提出更高的任務要求,讓他們精益求精,繼續保持強烈的求知欲。而對于后進生,也要給予特別的關心,經常鼓勵和表揚這些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重視,重新找回自信心,重新培養學習的興趣。
2. 學生的氣質和性格差異。學生的氣質和性格千差萬別,有的好動,有的文靜,有的大方,有的害羞。對于活潑好動的學生,往往自律性不太好,容易搞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等,但這類學生思維往往比較活躍,教師可以讓這些學生擔任班干部,讓他們有一定的責任感,讓他們起帶頭作用,這樣的效果要比單純的管教要好很多,也易于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而那些比較內向、膽小的學生,對人對事比較敏感,一般自尊心特別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他們,并時常鼓勵他們表現自己。特別是在公開的教學場合,不要輕易地批評他們,即使是他們回答錯誤或是表現不佳,也要給予鼓勵。
3. 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差異。學生的興趣、愛好是豐富多彩的,某些學生還表現出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即我們常說的特長。教師應該盡可能地發現學生的這些閃光點,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健康地成長。比如,有的學生比較擅長畫畫,那么作為教師,就可以讓他參與班級的學習園地的設計,并及時在全班學生面前肯定他的作用,這樣對該學生來說肯定是一種極大的滿足,容易產生自豪感,并因此而培養在學習和其他方面的自信心。
4. 學生的家庭背景差異。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的教育環境和家庭的變化對學生的心理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教師應通過多種渠道去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比如與學生溝通,召開家長會等。而且,教師還應有仔細的觀察能力,一旦發現學生有異常表現,應引起高度重視,及時和學生溝通,了解詳細情況,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