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凌
廣東衛視《社會縱橫》欄目,廣東廣州 510066
電視新聞訪談節目如何恪守人文精神
——以廣東衛視新版《社會縱橫》欄目為例
陶 凌
廣東衛視《社會縱橫》欄目,廣東廣州 510066
隨著電視事業的發展,電視新聞訪談節目發展遭遇收視瓶頸,許多媒體的電視新聞訪談節目從原有的一對一的訪談形式向演播室格局變遷,而廣東衛視《社會縱橫》欄目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本文作者作為該欄目的主編,通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對此類型的電視新聞訪談節目如何在實踐中發展提出了一些經驗和看法。
人文精神;內外結合;新聞倫理;多媒體聯動
這是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娛樂節目占領了主要的市場,不少新聞節目,訪談節目為了收視率放棄了新聞底線,為博眼球,追求眼前利益,而放棄了新聞底線和媒體責任,2014年,《社會縱橫》自5月11日起在廣東衛視頻道擴版成每周45分鐘,節目形態也由原來單一的專題片改成新的節目形態,融合新聞調查、新聞訪談、新聞評論以及現場演示等多種元素。為了讓節目既好看又恪守人文精神,在實踐工作中,本人有以下體會。
對弱勢群體的關注,是新聞媒體的責任,通過媒體的報道,呼吁社會的救助與關愛,新版《社會縱橫》題材注重內容的公益性和人文關懷,關注冤案的當事人、漸凍人、事實孤兒、棄嬰家庭、遭受家暴的弱勢人群,以演播室為載體,講述他們的困境,呼吁社會的救助,不少悲慘的個案因為我們的報道得到了社會愛心人士及政府有關部門的救助。
美國新聞學家雷特狄克說:“在人們的心里,蘊藏著各種各樣的記憶,如果你能喚起他們心中的這些形象,你的描述就具有了激動人心的力量。”[1]目前情感類的訪談節目,容易遭遇收視疲軟,觀眾厭倦收看的情形,收視率不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新版《社會縱橫》采用演播室內外結合的方式,通過時空的組接,提升受眾的收視興趣,每個選題在錄制前,欄目組都會去往事發地進行調查拍攝數日,通過外圍的拍攝展現事件的全貌,再配以演播室內當事人、觀察員、現場觀眾的多維碰撞,形成聊天場,這樣做會讓案例更真實,也可以更全面的展現各方觀點,當然,從操作經驗來看,懸念和演播室結構的設置非常重要,通過懸念的設置,和演播室錄制結構的把控,容易讓觀眾進入聊天場,隨著節目的進程一步步形成感悟,而且節目不要預設觀點,在多觀點的碰撞中,讓觀眾形成自己的思考,也是我們的制作經驗之一。
為了博取收視率,如今不少演播室節目,會采取一些無底線的做法,如找人來“扮演”當事人,或者當邀請當事人受阻時,一些人會通過一些無法實現的“口頭承諾”邀請當事人到場,事后反悔;還有一些時候,為了節目效果,編導答應當事人化名或變聲處理,事后又沒有做到,這種做法雖然節目在短期內收到了“轟動”的效果,但卻傷害了節目中的當事人,也使得很多當事人對其它同類節目不信任,影響了媒體生態;《社會縱橫》欄目以新聞真實性為底線,無論會不會影響節目的收視效果,我們答應當事人變聲化名的要求,都會嚴格做到,不能因為一期節目而影響一些人的“人生”,同時,絕不能新聞造假,讓“演員”扮演當事人,雖然可能一些觀眾短期內難以識別,但時間長了,“表演”痕跡過重,會影響欄目在受眾心中的美譽度,“無論是采訪還是做節目,其實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流方式。而交流首先要有誠意,沒有誠意很多事情就無從談起。”[2]遇到邀請當事人困難時,我們會“以情動人”,通過工作態度和善意打動對方,將心比心,不應該為了節目而“不折手段”,新聞倫理原則是任何新聞節目應該恪守的人文底線。
有人說,這是網絡媒體的時代,傳統媒體正在沒落,雖然話不至此,但傳統媒體的確時時刻刻都在遭受網絡媒體的沖擊,為了應對市場競爭環境,新版《社會縱橫》每期錄制都會與報社或網站聯動報道,同時在節目播出當天會進行微博話題互動,微信公眾號也會對節目內容進行多次傳播,我們還會對一些忠實的觀眾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只有用心做出的優質節目才能受到觀眾認可,《從仇恨到寬恕》一片播出后,《南方都市報》、《廣州日報》、《新快報》、《羊城晚報》等紙媒及多個網絡媒體,進行了大版塊跟進報道;《事實孤兒:請給我一個家》播出后,被《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及網易新聞報道;《新農人傳奇》節目內容被大粵網、新浪廣東、21CN、有機會等多個網絡媒體大篇幅轉載。新華社通稿中專門提到了《遲來的正義》一片的錄制細節,該文稿的網絡點擊率數億次,大大提高了《社會縱橫》品牌的傳播力,《社會縱橫》官方微博,首次以話題的形式制作#《社會縱橫》關注呼格案再審宣判#,短短幾天時
為了褒揚電視的人文精神,彰顯媒體的社會責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于2015年2月4日—6日在江西南昌舉辦了第五屆中國電視滿意度博雅榜發布會。中國電視滿意度博雅榜,是由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的科研團隊使用網絡搜索引擎加語義分析軟件技術,將過去一年網民和微博用戶對上千個電視頻道和電視欄目的海量評論進行分類和量化分析,初選出候選欄目和頻道;再由北大、人大、復旦、清華等著名的15所大學新聞學院的專家組成的評委會,按照“創新能力、文化品位、社會價值、人際口碑和總體印象”的標準進行打分評選,最后和軟件分析評比的結果按照三比七的權重評選出來的電視頻道和欄目(節目)排行榜單。這種利用新媒體、新技術與專家獨立判斷相結合的評比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評比結果的科學性、公正性和權威性。評選結果由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和南方電視學刊聯合發布。廣東衛視《社會縱橫》欄目入選博雅榜衛視新聞類十佳欄目稱號,網民滿意度位列前三名。
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本人覺得做有溫度的新聞,有職業操守、恪守人文底線的新聞報道,即使是演播室新聞訪談節目,在面對“娛樂化”浪潮的今天,也有自己的出路,也會受到受眾的關注,人文精神應該是新聞媒體要恪守的原則和底線。
[1]劉潔.電視節目主持人[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116-117.
[2]朱軍.時刻準備著[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185,221,224.
G2
A
1674-6708(2015)137-0036-01
陶凌,主編,工作單位:廣東衛視《社會縱橫》欄目間閱讀量近150萬次,評論13000多條。節目視頻在愛奇異、優酷等網站點擊率達22萬次,評論近2000條。《奪命電梯,誰該承擔首付責任?》在微信、微博發起的投票活動,吸引了超千萬人次的參與。2014年,《社會縱橫》兩次獲得廣東衛視頻道收視獎勵,2014年10月16日,國家廣電總局監管中心在第203期監聽監看日報上發出專題點評,“廣東衛視《社會縱橫》關注焦點,積極引導社會輿論,發揮了傳播主流聲音的作用。”